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六 指 猴
墨中白
侯六是新来为东家赶马车的,右手六手指,护院的都笑称他六指猴。
侯六也不恼,伸出手问:“像六指猴吗?”
“六指猴是江湖大盗,你是给东家赶马车的。”说完,大伙善意笑了。
东家江大佬有钱,有钱的东家不住在泗州城。东家喜欢住在五里坡的凤凰墩。凤凰墩背靠九座梅花山,西临拦山河,东边一条大道直通南边的泗州城。
东家爱去泗州城听戏。
东家听完泗洲戏,侯六就陪他去梅岭茶馆。
东家和众玩家边品茶,边玩赏古玉。
众玩家要看东家腰上的玉。
东家掏出洁白的手帕,用嘴吹吹,才解下玉放在上面。只见手帕上的蟠螭,圆眼怒睁,细眉飞扬,脚爪上翘,胛骨尽显,活泼有趣。
众人夸:“好玉。”
侯六却在旁边大碗喝着茶,喝完,就到泗州大街上逛。
东家品足了茶,侯六准时套好马车等他。坎坷道,马车如履平地。东家喜欢坐在车上眯着双眼哼着泗州戏,回味着茶馆玩玉时的惬意。
到家,东家拎起长衫下车,侯六就看到他腰带上那只活泼的蟠螭。
东家有钱,可有钱的东家人不坏。东家喜欢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救济乡邻。侯六常听人夸,东家是善人。
侯六拴好马,路过东家房时,就听东家和老婆说:“侯六人不小,是该成家了……”
侯六听后心一热,父母去世,无人再关心自己。
泗州大街,仁义当铺。
黑衣人闪身进屋。
老板贾仁义低声问:“玉呢?大人催要。”
黑衣人说:“盗不来。”
“没有你偷不来的宝贝,否则告知官府,丢的不仅是玉,还有多人的性命!”
黑衣人不回答,抛下酬金,飞跃离去,眨眼钻进黑夜里。
天亮,府衙有人投案,声称自己是大盗六指猴。师爷马皮金一看是马夫侯六,笑说:“你手长六手指,就是六指猴?”
“我是六指猴,为东家赶车,实是想偷他的玉。”
马皮金只好向吴知府禀报。
吴知府听后,说:“通知江大佬,让他看着办吧。”
马皮金把知府的话转告给东家,临别小声叮嘱:“大人的嘴,大着呢!”
东家忙带上金银赶到府衙。
看着满眼的金银,吴知府叹道:“你有钱心善,好人呀,可好人如何会让飞贼赶车呢,要追究……”吴知府眯着小眼盯着东家的腰间。
东家取下玉佩递给说:“一个赶马的怎会是大盗哟?”马皮金忙上前接玉,旁边的吴知府就怪怨说:“好好马车不赶,非说是飞贼,自己的命贱,也不为主人着想,再说,他真是六指猴,怎敢自己找上门来?这些下人呀,醉酒后,全是醉话!”
东家忙谢过知府,刚把侯六带走,贾仁义就求见吴知府说:“真是六指猴呀。”
吴知府笑道:“抓了六指猴,还会有七指猴八指猴,那多飞贼抓得完吗?要的是玉!”
看着吴知府把玩着圆眼怒睁的蟠螭,贾仁义连赞:“大人高明!”
侯六得知东家用古玉救他,跪谢说:“我不配。”东家伸手拉起他说:“玉是宝,可活人更是宝哩!”
侯六说:“不能再为您赶马了。”转身欲去。
东家也不换留,说:“走正道吧!路平整,好走!”
六指猴点头,飞身上了大路。
平原大道,晨光如金。
东家坐着马车去泗州城,路遇一老者,停车,让其坐。
老者摘去胡须,是侯六。
侯六感慨说:“东家的善心无处不在呀。”双手递来一玉。
东家见是那块活泼有趣的蟠螭,摇头叹说:“何必呢!”
侯六说:“东家放心,他们无可奈何,日后还会尊敬您呢!”看着东家一脸莫名,侯六笑着跃到马后,接过马鞭说:“再为您赶一趟吧。”望着飞舞马鞭的侯六,东家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侯六走了,东家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东家不明白,古玉被盗,官府也不追问,吴知府对他尊敬如宾,像是他偷了自己的古玉。
东家进城时还爱听泗州戏,去梅岭茶馆。
东家品茶时,听茶客们说,江湖上有一飞侠,专盗贪官金银救济穷人,飞侠盗金银,还拿他们记录贪污的私账簿儿……
听着,听着,东家猛喝一口茶,他希望飞侠是六指猴,却又为侯六捏着把汗。
(本文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微型小说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错误项得0分)
A小说中有关“凤凰墩”的一段环境描写,寥寥数语,却细腻鲜活,生动传神,充分地体现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对真实性的追求。
B.侯六听到东家与老婆的对话后,“心一热,父母去世,无人再关心自己”。这种叙事中的闲笔,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气息。
C.知府勾结当铺老板,当铺老板收买黑衣人,黑衣人就是大盗六指猴,六指猴亦即侯六,作者在极短的篇幅内巧妙地交代了这些人物关系。
D.通过描写人物语言的前后矛盾,可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吴知府在得到玉蟠螭前后对东家说的那两段话,就具有这样鲜明的表达效果。
E.侯六将盗回的玉蟠螭交还东家时说的话是伏笔,后来茶客们的话是照应。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小题2: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螭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概括侯六与东家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4: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B
小题2:①在情节安排方面,它是组织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东家有宝玉,侯六来盗玉,侯六被东家感化自首,东家舍玉相救,侯六窃玉以报东家。②在人物塑造方面,它可以衬托人物的品格。例如东家爱玉,衬托其风雅;知府爱玉,表现其贪婪。
小题3:①侯六的性格特点是知恩图报、迷途知返、行侠仗义。小说通过东家关心侯六婚事、侯六主动投案、东家舍玉救侯六、侯六窃玉及账本、结尾时茶客们谈论等情节,生动地写出了侯六侠义性格的内涵。
②东家的性格特点是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待人宽厚。小说通过人们对东家乐善好施的传扬,东家关心侯六婚事、舍玉救侯六、为侯六担心等情节,具体写出了东家的仁义性格内涵。
小题4:①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组织、传达信息,适合本文丰富、复杂的叙事内容的表现需要。②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本文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③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换,适合本文于多场景中叙事、写人的需要,产生电影分镜头的效果。④本文段落虽然短小,但内容的表达简洁而准确,富有“提示”性,能够有效调动读者的想象。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看,此类题目涉及考点比较多,既有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有对结构主题手法的把握,还有对小说语言的品味,因此解答的方法是,认真阅读小说全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研究技法。A“充分地体现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对真实性的追求”错。B“这种叙事中的闲笔”错,侯六听了东家夫妇二人的对话,心里产生了感动,为后文迷途知返埋下了伏笔。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考点,也涉及到了“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掌握以下几个分析角度:①是否烘托主要人物,使其个性鲜明。②是否牵钱搭桥,推进情节;③是否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④是否升华主旨,画龙点睛。本题只要求从情节和人物塑造两方面来分析,所以考生抓住前两点就可以。情节方面,玉蟠螭是贯穿全文,没有玉蟠螭,也就不会发生这一系列的故事,所以玉蟠螭是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方面,侯六为盗玉蟠螭来为东家赶车,结尾又为东家盗回玉蟠螭,突出了侯六侠义的性格;东家以玉蟠螭为宝,但关键时刻却用玉蟠螭救回了侯六,表现出东家善良仁义的品格;而吴知府为了得到玉蟠螭不惜买通江洋大盗,讽刺了吴知府之流贪婪丑恶的嘴脸,所以说玉蟠螭起到了突出了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更鲜明的作用。
小题3:试题分析:侯六本为江洋大盗,但因为东家对他的关心使他感动,东家的善行让他悔过,他不仅不帮吴知府盗玉,反而去自首,表明他知恩图报、迷途知返;得知东家用玉救回自己之后,他为东家盗回玉,并做起了劫富济贫的飞侠,可见其侠肝义胆。东家为侯六考虑婚事,虽知侯六是大盗并不计较,表明他待人宽厚;“喜欢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救济乡邻”,又用玉救回侯六,可见其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仁义的品格。本题属于《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的“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考点。备考时考生要注意积累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词语,掌握这类题目的答题方法。这类题目的常用解答方法是,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侯六和东家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考点,也涉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此题比较新颖,历年试卷中很少出现此类考查小说写法的题目。作品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在解答时,考生可以可首先考虑这样的一句一段的形式与小说的内容有什么关系;然后再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思考,这种写法对塑造人物突出主题有什么作用,对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对突出环境有什么作用;另外,考生还考虑一下这种写法体现出小说什么样的语言风格。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整理出答案。从小说内容上看,本文内容较为复杂,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但作者却在极短的篇幅内巧妙地叙述交代清楚了,这显然要归功于这种一句一段的形式;从小说的情节发展看,这种形式使小说情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从环境描写的角度看,环境描写的段落,一句一段也就是一句一景,使小说有一种画面感,场景之间切换灵活,类似于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从语言风格来看,一句一段,语言简洁明快;另外还可从人物形象角度来分析,小说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一句一段的形式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有助于突出不同人物形象,使各类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借你一个微笑
杨保中
(1)李俊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阅完的试卷一发下,我发现他眉头又锁到一起了,他只得了58分。
(2)—个从来不及格的学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
(3)我合上教案面无表情地走出教室,李俊跟了上来,他喉头动了一下,然后眼泪掉下来了。我站住,等他说话。同学们也围了上来,他的脸涨得通红。我静静地站着,希望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
(4)他递过一张纸条:老师,我的物理太差,您能不能每天放学后为我补一个小时的课?
(5)我可以马上答应他,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决定“迂回”一下。我牵着他的手到僻静处说:“老师答应你的要求,可这两天我太忙,你等等我好不好?”他有些失望,但还是点点头。我知道他中计了,接着说,你必须先借一样东西给我!他着急起来,可还是说不出一句话。
(6)“你每天借给我一个微笑,好不好?”
(7)这个要求太出乎他的意料,他有些困惑地看着我。我耐心地等待着,他终于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
(8)第二天上课,我注意到李俊抬头注视我,我微笑着,但他把脸避开了,显然他还不习惯对我的回应。我让全班一起朗读例题,然后再让他重读一遍。他没有感觉我为难他,大大方方地站起来读了。也许想起了昨天对我的承诺,读完后,很困难地对我笑了笑。见他这样,我心生一计,又给他设置了一道障碍。我说,你复述一下题目的要求,这回他为难得快要哭了。不少同学对他的无能表现得很不耐烦,七嘴八舌地争着说起来,我制止住了大家。他终于张口了,语无伦次。我笑着让他坐下。
(9)他开始和同学来往了,一起上厕所,回教室……这样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提为他补习的事,一天下课后李俊又拦住我,我知道他要干什么,很幽默地向他摊开手。他一愣,老师您要什么?我说,你写给我的条子呀。他笑了:我不写条子了,您给我补补课。我面带笑容:“功课你不必着急,到时我会主动找你的,但我向你借的你还没给够我。”
(10)“好的,我一定给足您。”等他高高兴兴又蹦又跳地走出好一段后,我才像想起来什么似的把他叫回来,递给他一张纸,那里有早为他准备的一道题。我告诉他,一天之内把它做出来,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独立完成。我知道,他宁可“独吞”,也决不会和同学讨论的。这正是性格内向学生的最大弱点。下午他说还没做出来,我有点不高兴,说晚自习你还没做好,我可要收回承诺了。自习时我见他站在一个男生边上,忸忸怩怩很不自然的样子,我得意地笑了。就这样我先后为他写了4张纸条,题目一次比一次难。后来,纸条一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争论起来。
(11)期末考试李俊的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得都差不多了。新学期刚开学,李俊休学了,因为他爸遇车祸瘫痪了,而他自小就被妈妈遗弃了——这也是他忧郁的一个原因。我有些担心,一个连话都不大愿说的少年,能担负起养护父亲的责任吗?
(12)星期天,我和几位朋友到茶.室聊天。刚坐下就被一群小孩子围上了,硬要为我们擦皮鞋。只有一个小孩没冲进来,在外面吆喝着:擦皮鞋!擦皮鞋!……离开茶室,我从那个小孩子面前走过时,发现那孩子竟是李俊!
(13)“老师,让我为您擦一次皮鞋吧。”他说,脸上没有腼腆也没有沮丧,我答应了,伸过鞋子让他很用心地擦着。他一边擦一边说,他虽然不缠人,生意也不错。顾客告诉他,他的笑容很好看。
(14)我说是吗?他又笑着告诉我,不久他还会复学的。他学会了笑,他的笑让他挣半天钱也能养活他和爸爸了。
(15)我也高兴起来,我说我一定等你回来。可转过身,我的泪水就出来了。李俊大声地在后面喊,老师您要笑呀,您不要哭!我点点头,反而呜咽有声了。
(16)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是他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
小题1:通读这篇小说,简述题目“借你一个微笑”的深层含义。(6分)
小题2:第⑦自然段写李俊听说“我”要向他每天借一个微笑后,始终“很困惑地看着我”,终于“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由于受叙事方式的限制,这当中作者没有写李俊复杂的心理活动,假如你是当时的李俊,请将你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不超过50字)(6分)
小题3:在这篇小说中,为了让李俊每天能够借给“我”一个微笑,作为老师的“我”具体做了哪几件事?请概括作答。(4分)
小题4:作者在第(11)自然段写道:“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得都差不多了”,而在小说结尾却又说“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简要作答。(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1:
小题1:老师向我借微笑?微笑也能借吗?是不是老师不喜欢我平时愁眉苦脸的样子,要我笑?是老师不愿意为我这差生补课而找借口?还是……不过,只要老师愿意为我补习物理,那我就笑笑吧。做了两件:(1)课堂上“我”想方设法让李俊开口说话;(答“课堂上‘我’有意让李俊朗读例题和复述题目要求”也算对? (2)“我”“别有用心”地递题目纸条给李俊,“迫使”他和同学进行讨论。(答“我特意递题目纸条给李俊,促使他和同学讨论完成”也算对。)
小题1:不矛盾。(1)“我为他补得都差不多了”是指“我”为他弥补了性格上的缺陷。(2)“我终于没给他补课”是指”我”没有给他补物理知识的课。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机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
根据这段文字我们知道()。
A.提倡及时行乐的人生观
B.以一种消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C.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D.不能患得患失而停止前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该段文字的中心句是“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即万事万物都是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在变化中得到永恒。故人应当踏实地走完自己的人生之圆,不能常为人生的悲哀、得意而惑,而患得患失不能前进。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永远遥远的门
①是不是岁月如此的沉重,注定我要成为一个步履维艰的浪者,是不是生命有着无法承受的厚重,才要远离熟悉的家门。
②总想起离别好久的家门,总叫人黯然神伤。在这个身在异乡为异人的他乡,怎叫人不想起遥远的门呢?
③也许思念太长了,街道太长了,夜也太长了,如千年的月光散了一地长,长长地撒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梦醒间,还以为是故乡门前窗台的霜。
④月色下有一落叶飘舞,从树枝上飘落下来,这瞬间的漂泊落地,又随风而起,何时风尘落定才有你的安身之处呢?
⑤记忆中的门是那木质混厚斑驳中透着红漆的那扇。冬日的阳光撒了一地,在“吱呀”的一声中迎来满屋的光芒,那种阳光很舒服,暖洋洋的,伸一个懒腰最是惬意,“呵”一口热气,可以看到它在空气中散去,那感觉很好。
⑥黄昏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回家的门,不然奶奶会不厌其烦地在田间地头村里巷尾喊着乳名,那儿时的愉悦和恐慌总在那“哐”的一声关门中温暖着整个细胞。走进梦里还有小狗卧守在门边给人一份安然。
⑦年龄渐长,岁月依然保留着门的那份平和,看不出游逝的时光改变了它什么,依旧是那扇木质斑驳的门,还有门前那棵枣树,以及枣树旁边固执地成长为强者的梧桐,我曾亲手赐予它们生命,我好像预言了多年以后那份背道而驰的诀别,在很远的地方,我只想看到参天的树木耸立门前,看到树的叶缘叶黄,可以知道四季的变更。那门前的老人,她年如一日地远眺着,虽然她看不清很远的来路,但她知道固守能给她带来喜悦,在某个细雨飘洒的日子,会有流浪的人,溅了一身的泥水归来。
⑧漂泊在门的远方,门离我遥遥几千里。本不愿漂泊,因为离不开那扇木质斑驳的门,当我看到门前的梧桐以一种强者的躯干俯瞰着下面时,它已不再是一棵树了,仿佛成了一个守护者。思索千遍,选择了千遍,煎熬了很久,在成长中学会了放弃,在放弃中学会了选择,在选择中又学会了坚强。
⑨起程时故作沉着,把感性的泪化作坚强的背影留给日夜思念的人。早已看不见那扇门了,我才依恋地频频回首。好一扇门啊,如此走了很远,才让人想起门就是通往温暖的家的那个进出了无数次却不曾留意的“坎”。后来明白,门还是一个难进难出的情结。
⑩房子换了坚固点的,门也换了铁制的。但记忆中总是那扇斑驳点点的木门,它一直存在着,每次回乡下,远远地看见那门,还有门前的树,以及树下的老人。原来走得再远也不过是在门前晃了一眼,离不开的还是那门。
从未嫌弃那红漆斑驳的木门,虽它没有铁制的门坚硬无比,但它那朴实的外表总给人一种安全和信任。出了门,说是远门,我敲开了更多的门。繁华的远方没有那扇木质的门,开门之后,听不到“吱呀”的声音——那如此纯粹如此让人沉醉如此让人温暖的声音。没有“吱呀”的声响,肯定也没有厚道的乡情和憨实的微笑了。
在异地有了一扇临时的门,那铁制的门很厚实坚硬,我很少带钥匙,可我不知道那门是要用钥匙才能为我开启的,总以为门会听到我的脚步声会自动地打开,或轻掩着,等我轻轻一推就能开了。可很多次,我被门——准确地说是那临时的门——拒之门外,叫我好一番落寂和无助。门开着是一种期待,在家里门总是开着,那门只能从屋子里才能闩上的,微弱的灯光下,总有人为你守着门后的那份疲倦,有了熟悉的脚步声,那门自然就开了,还有那小狗总在脚跟尾随好久才肯离去。
这双纳底的布鞋,走了好远的路,磨不破的是长长的思念,思念之中有了一种坚强的斗志。门前期盼的一双双眼睛,望穿了步履维艰的归期,望成了愁,两处的愁。
学着小孩掰起手指数起数来,数到小指,再数大拇指,归期竟还有如此之遥远。于是只能在梦里念起远处的门来,才又明白,那扇门是家,进了家必要开那扇门,门也就成了一个起点,最终还是终点。怎么不如此思念呢?哪怕你再坚强,错把泪水当汗水。
不能不思念啊,我虽把相思之情隐藏着很深,可我不小心一笑间竟把思念打湿,让这凌空的翅膀动弹不得。还是思念那扇门。
我知道门有多种,门有千万扇,我寻求好久,走了好远,可终究是离不开那扇门,那扇听到我脚步声便自然开启的门,我要的也就是那扇只为我打开和等待的门。
1.第④段中写“落叶飘舞”在表情达意上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中内容完成问题。
(1)文中有一个贯穿全文的细节起了很好的作用,请你指出这个细节并简析其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现在城市的家的家门是“临时的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所怀念的“门”有哪些特点使作者不能忘怀?(答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用这片落叶象征自己——漂泊在外,动荡不定,不能回家,从侧面烘托了对“遥远的门”的思念。
2.(1)这个细节是那遥远的门的“吱呀”一声响。
好处:①串联材料,使零散的材料显得更紧凑。
②更好地凝聚作者的情感,牵动读者的思绪。
③在“静”中显出一点“动”来。
(2)①因为作者在外有一种漂泊感,缺少归宿感。
②用以反衬对家乡的门的思念。
3.①有那纯粹的、让人沉醉让人温暖的“吱呀”声。
②具有让人随意、让人放松的“家”的感觉。
③门边门后有以母亲为代表的亲人,充满了人间的亲情。(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给海鲜“施肥”
“给我半船铁,我就能创造一个冰河期!”美国海洋学家约翰·马丁在1991年提出的这句名言如今听来依然如雷贯耳。当时,约翰·马丁刚刚揭开了高营养盐低叶绿素海域(HNLC)的秘密。这种缺乏浮游生物的“不毛之海”约占全球海域面积的20%,主要分布于南半球的海洋。
约翰·马丁认为,海水中铁元素的缺乏限制了浮游生物的生长。不用费太多脑筋就能想到,只需在海水中加入这种元素--在轮船的尾流中倒入成千上万吨的硫酸铁化合物,就能促进浮游藻类的大规模生长,然后借此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这就好比是利用常见而价廉硫酸铁“肥料”让整个南大洋一夜成“林”。这也是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维克多·斯莫塔希克所竭力推崇的对抗全球气候变暖战略。
维克多·斯莫塔希克于2004年在南非沿岸领导了欧洲最为重要的“增肥”实验——欧洲铁增肥实验(Eifex)。他指出:“能够不采取这样的措施当然最好,但是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构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根据我的计算,从现在起,依靠铁增肥技术每年可以从大气中消除10亿吨二氧化碳,大约相当于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5%!而且,给海洋增肥非但不会引发生态危机,反而会提高海洋的物产能力,有利于渔业的发展。”
当然,对于铁增肥计划仍然存在不同意见。“关键问题不在于浮游生物的增加数量,而在于浮游生物沉入海底的数量。”同样曾多次组织增肥行动的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科学家肯·布斯勒表示,“海洋表面的浮游生物就好比是我们花园里的青草,春季生长时会储存二氧化碳,到了秋季枯萎时,则会重新释放二氧化碳。而那些死亡后沉入海底深处的浮游生物就像红杉那样,能够把二氧化碳储存上好几个世纪!然而,沉入海底深处的浮游生物在浮游生物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少则1% ,多则50%,变化极大。”而且,也有科学家指出,通过数周时间的增肥行动而获得的数据对于长期的大范围增肥计划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另外,由于水生生物会在各海域间循环流动,南大洋物产能力的提高最终是不是可能导致热带海洋物产能力的下降,这一点尚不得而知。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浮游生物总量最终并不会增加。最后,大部分研究人员对斯莫塔希克的看法并不认同,认为生态系统因浮游生物数量增加而发生不可预测的大规模紊乱,换来的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成果。(选自《科学生活》2007年第10期)
1.“给我半船铁,我就能创造一个冰河期!”对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营养盐低叶绿素海域(HNLC)秘密的揭开,为“给海洋‘施肥’”计划的提出提供了科学依据。
B.海水中铁元素的缺乏,造成了浮游生物的死亡。
C.在海水中人为加入铁元素,能促进浮游藻类的大规模生长。
D.大规模生长的浮游藻类会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进而降低大气温度,延缓全球变暖。
2.下列各项不能成为“维克多·斯莫塔希克所竭力推崇的对抗全球气候变暖战略”理由的一项是
[? ]
A.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构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
B.给海产增肥的成本很低。
C.给海洋增肥不会引发生态危机。
D.给海洋增肥会提高海洋的物产能力,有利于渔业的发展。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尽管对铁增肥计划目前仍有不同意见,但通过世界各地多次组织培肥行动的科学家一致认识指导下的一致努力,有望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大成就。
B.通过铁增肥计划的实施,人们更期望看到的是像红杉木一样的浮游生物大量出现,因为它们最多能有50%可以长时间储存的二氧化碳。
C.由于水生生物会在各海域间循环流动,南半球海洋的物产能力的提高最终也许有可能导致热带海洋物产能力的下降。
D.铁增肥计划势必将导致生态系统因浮游生物数量增中而发生不可预测的大规模紊乱,这将使铁增肥计划一无所获。
参考答案:1.B
2.A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