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七)
2017-07-31 20:51:0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帆山子传 [清]袁枚 真州有选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炖,字周南。帆山子,其别号也。性逋宕不羁。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或下一令曰:途遇彼姝,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何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帆山知余之好之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尤长于说往事,叙先贤遗迹。凡可喜可愕,可嗢噱①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 身短而髯,圆面。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几上罗列图书、珮环。椭挟零星,手自摹拭。见美男子则惵然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②,不有躬’,圣人诏我矣。”其风趣如此。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自称无方之民。其信然矣。其挚友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设位,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帆山,其一也。盖即宋玉“招魂”、圣人“于我殡”之义。呜呼,仁哉!(选自《袁枚全集》,有删改) [注]①嗢噱(wàjué):笑谈,笑话。②金夫:有钱有势的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持论快彻——彻:透彻 B.叙先贤遗迹遗——迹:留下踪迹 C.圣人诏我矣——诏:教导 D.自称无方之民无——方:不行礼仪 2.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帆山子性格“不羁”的一组是(? ) ①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 ②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 ③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 ④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 ⑤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 ⑥椭狭零星,手自摹拭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帆山子看来,命令人在路上不直视美貌女子,或者回到家里殴打自己的兄妹,都是不合人的性情的。 B.帆山子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他却风趣幽默地解释说自己合乎圣人之道。 C.文章结尾说帆山子有仁爱之心,故而在他死后,他的好朋友江吟香每逢寒食节就会在寺庙中设灵位祭祀他。 D.帆山子是一位隐士,为人豪放不羁而又自尊自爱,谈吐、举止都显示出他是一个“真气盎然”的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小题1: 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4分) 小题2: 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傥其不当,亦宜含容(4分) 小题3:臣恐有司卒然见构,衔恨蒙枉,不得自叙(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绍圣初,御史论轼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文日数千言研究 B.闻者始哗不厌信服 C.使者发币于官吏金钱 D.使官吏分堵以守堰塞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②卒全其城 B.①虽禁军且为我尽力②为当轴者所恨 C.①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②积以论事 D.①锻炼久之不决②神宗独怜之
|
小题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分别表现苏轼德和才的一组是(3分)
A.轼遂请外,通判杭州/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B.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
D.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自小随父母游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B.苏轼成年即已博学精通经传历史,后来读《庄子》,产生共鸣。
C.欧阳修见了苏轼的考场文章和求见信,大为赞赏。
D.“黄州—惠州—儋州”的苦难曲折的经历,反倒为我们展现了苏轼豁达的情怀。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②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1.将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这段话蕴含了什么哲理?他用什么手法阐述这个哲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南公①某文所书皆建昌②南城人。
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③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④终日不得被,始谢逆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⑤有之,今何靳⑥?”策曰:“然,有质钱而没⑦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 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
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⑧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又饮驵醇酒,曰:“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南公:即吕南公,北宋学者。?②建昌:郡名,今江西南昌一带。?
③驵:音zǎng ,市场经纪人。?④亢亢:指骡子的脊骨高。?
⑤帑:音 tǎng,库房。?⑥靳:吝啬。?
⑦没:同“殁”,死。?⑧畀:音bì,给予。
19、写出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得不可被鞍者?(2)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3)有质钱而没者?(4)安可以此物病公哉
20、下列各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
B.自追及,告以不堪
C.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
D.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
2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2)今以是何之?
22、陈策“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是为了?。(用自己的话回答)
23、上文提到的三个人,他们身上共性的特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