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①轨斩其部将十四人,拔队中小帅以代之?②与贼连战皆捷,余党悉降 ③或经旬月,身不解甲?④呼之不以时至,怒而斩之 ⑤每诫家僮不得出外?⑥监刑者犹豫未决,轨怒,俱斩之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1)(窦轨)行军到黄钦山,与稽胡叛兵相遇,稽胡兵登高放火,窦轨军(朝廷军队)稍稍后退。(2分)
(2)窦轨全都让致力于农业生产(农事),分别命令管辖郡县那些游手好闲、懈怠懒惰的人都予以查处。(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A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下句“令之曰:‘闻鼓声有不进者,自后斩之。’”内容大意可知,殿:军队行进时处在最后,殿后。所以选A。
小题2: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②体现的是作战勇敢③体现的是谨慎。所以选B。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与薛举手下的钟俱仇一同讨伐汉中”表述不正确,与原文内容不符,钟俱仇是被讨伐对象。所以选B。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行次”“却”、“务农”“按”。
参考译文:窦轨,字士则,北周雍州牧、酂国公窦恭的儿子。隋朝大业年中,窦轨当上资阳郡东曹掾,后辞官回家。(隋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窦轨招募千余人,前往长春宫归附唐高祖李渊。李渊见窦轨前来归附,非常高兴,让出座位的西边,拉住窦轨的手,谈起生活经历,赐给十匹良马,并令其率兵进攻渭河以南。窦轨先攻克永丰仓(今陕西华阴东北渭河入黄河口处),得兵五千人。随李渊攻取长安,因功封赞皇县公,拜大丞相咨议参军。稽胡兵五万余人侵扰宜君(今陕西宜君西南玉华),窦轨奉命讨伐。行军到黄钦山(今陕西铜川西北),与稽胡叛兵相遇,稽胡兵登高放火,窦轨军(朝廷军队)稍稍后退。窦轨立斩畏缩部将十四人,提拔队中小校代替。窦轨亲率数百骑在阵后督战,随即下令:“闻鼓声有不进攻的,在后面我就杀了他。”听到战鼓擂响后,唐军将士争先恐后地冲入敌阵,稽胡兵射箭也不能阻挡住进攻,于是大败稽胡兵,杀掉贼兵一千多个,俘虏了2万名男女。
武德元年,李渊授予窦轨太子詹事。恰逢赤排羌作乱,并与薛举叛将钟俱仇一同攻打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唐朝拜窦轨为秦州(治上邽,今甘肃天水)总管,窦轨指挥唐军连战皆胜,剩下的叛贼都投降了。窦轨因功进封酂国公。武德三年,窦轨迁益州(今四川成都)道行台左仆射,皇帝允许他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相机从事,不必请示。等到党项族进犯松州,朝廷下诏命令窦轨支援松州,又命令扶州刺史蒋善合与窦轨联合作战。当时党项率领吐谷浑的队伍,队伍很是勇猛。窦轨军队没到,蒋善合已提前到了钳川,遇上敌兵奋力作战,打败了敌军。窦轨又在临洮驻军,进攻左封县,打败了左封敌兵。不久领命所率部队跟随李世民到洛阳讨伐王世充。武德四年,回到益州。赶上四川贼寇常常聚集,窦轨全都讨伐平定了。窦轨每次面临对敌作战,有时经历一个月,身上铠甲也不解掉。他的部下无论是贵是贱是少是长,不遵从命令就立刻斩首。每天官员士兵很多都被鞭打,满庭院流血,看见的没有不脚沉走不动道、大腿战栗。窦轨刚进入四川,将他的外甥当作心腹,曾经在夜里外出,叫他也没能按时到来,大怒处死了他的外甥。常告诫家僮不要外出。曾派遣家奴到官厨取浆水却又后悔了,对家奴说:“我确实派你前去,也要应该砍掉你的头来使法令严明啊。”派他的部将收押家奴并将他斩首。那个家奴喊冤,监刑的人犹豫不决,窦轨大怒,将二人全都杀掉了。后来窦轨应征入朝,唐高祖赐御榻让窦轨坐,结果窦轨因容表不整,又坐着和高祖对话,唐高祖大怒,下诏将窦轨拿下送入监狱。不久便将他释放,并继续镇守益州。
贞观元年,征召授予窦轨右卫大将军一职。贞观二年,窦轨出任洛州(治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都督。洛阳因隋末战乱,人们多虚伪。窦轨到任后,将游手好闲的人全部治罪,从此百姓官吏都很惧怕,风俗整顿严肃起来。贞观四年,窦轨死于任上,朝廷追赠他为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都督。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谋国而贻天下之大患,斯为天下之罪人,而有差等焉。祸在一时之天下,则一时之罪人,卢杞是也;祸及一代,则一代之罪人,李林甫是也;祸及万世,则万世之罪人,自生民以来,惟桑维翰当之。
刘知远决策以劝石敬塘之反,倚河山之险,恃士马之强,而知李从珂浅软,无难摧拉,其计定矣。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塘智劣胆虚,遂从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于是以生民之肝脑,五帝三王之名教礼乐,驱以入于狂流。契丹弱,而女真乘之;女真弱,而蒙古乘之,贻祸无穷,人胥为夷。非敬塘之始念也,维翰尸①之也。
夫维翰起家文墨,为敬塘书记,固唐教养之士人也,何仇于李氏,而必欲灭之?何德于敬塘,而必欲戴之为天子?敬塘而死于从珂之手,维翰自有余地以居。敬塘之篡已成,已抑不能为知远而相因而起。其为喜祸之奸人,固不足责;即使必欲石氏之成,抑可委之刘知远辈,而徐收必得之功。乃力拒群言,决意以戴异族为君父也,吾不知其何心!始终重贵②之廷,唯以曲媚契丹为一定不迁之策,使重贵糜天下以奉契丹。民财竭,民心解,帝昺③山之祸,势所固然。毁夷夏之大防,为万世患;不仅重贵缧系,客死穹庐而已也。论者乃以亡国之罪归景延广,不亦诬乎?延广之不胜,特不幸耳,即其智小谋强,可用为咎,亦仅倾臬捩鸡④侥幸之宗社,非有损于尧封禹甸之中原也。义问已昭,虽败犹荣。石氏之存亡,恶足论哉!
正名义于中夏者,延广也;事虽逆而名正者,安重荣也;存中国以授予宋者,刘知远也。于当日之俦辈而有取焉,则此三人可录也。自有生民以来,覆载不容之罪,维翰当之。胡文定传《春秋》而亟称其功,殆为秦桧之嚆矢5与?(王夫之《桑维翰论》)
注:①尸:主其事。②重贵:石敬塘的侄儿,塘死,其为帝,是为出帝。③帝昺: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元兵攻陷城池,昺投海。④臬捩鸡:石敬塘的父亲。⑤嚆矢:开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以生民之肝脑肝脑:器官。
B.唯以曲媚契丹为一定不迁之策媚:逢迎。
C.不仅重贵缧系缧系:俘虏。
D.于当日之俦辈而有取焉取:选取。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刘知远决策以劝石敬塘之反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非有损于尧封禹甸之中原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而有差等焉抱明月而长终
D.吾不知其何心其信然邪?其梦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夫之认为卢杞、李林甫这样的奸臣,或祸在一时,或祸及一代,危害都不大,而桑维翰则是“祸及万世”的罪人。
B.石敬塘智劣胆虚,急忙采用了桑维翰的计谋,向契丹割地称臣,以致生灵涂炭,这与他当初的想法并不一致。
C.刘知远曾鼓励石敬塘谋反,但作者认为,石敬塘篡位不能说是因为刘知远的计谋而造成的。
D.桑维翰认贼作父,丧权辱国,作者痛斥了桑维翰的卖国行径,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契丹弱,而女真乘之;女真弱,而蒙古乘之,贻祸无穷,人胥为夷。(5分)
(2)何德于敬塘,而必欲戴之为天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1)契丹变弱小,女真乘机攻打;女真变弱小,蒙古乘机攻打,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祸患,百姓都沦落为夷狄的奴隶。
(2)(桑维翰)对石敬瑭有什么感激,却一定要拥戴他为天子。
本题解析:
小题1:肝脑:生命。
小题1: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的独立性。/助词,的。B项,介词,两个“于”都是引出对象,翻译成“对”。C项,都是连词,第一个表转折,第二个表修饰。D项,代词,桑维翰。/连词,与后面的“其”构成选择关系,“是……还是”
小题1:作者并没有说卢杞、李林甫的危害不大。
小题1:(1)句意通顺,译出大意2分;关键词:“弱”“乘”“贻”一个1分(2)句意通顺,译出大意2分;关键词“德,”“戴”,各1分,句式“何德于敬塘” 介词结构后置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为国家出谋划策但给天下遗留下大祸患,这样的人是天下的罪人,但这样的人是有等级的。祸患天下比较短的时间,就是短时间的罪人,卢杞就是这样的人;祸患殃及一代人的,就是一代人的罪人,李林甫就是;祸患殃及万代的,就是万代罪人,自有人以来,只有桑维翰当之无愧。
刘知远的谋略用(出谋划策)来鼓励石敬塘谋反,倚仗山河险要,依靠兵马强壮,并且知道李从珂的浅薄、懦弱,势力不难推倒,这样的计谋就确定了。但桑维翰急切地请求折节来侍奉契丹。石敬塘又智力低微、胆子很小,就急忙听从他的计策,向契丹割地称臣,向夷狄给予还没有夺过来的权利(给了契丹生杀予夺的权利),刘知远据理力争但没有胜利。于是把百姓的生命、五帝三王的规矩都付之东流。契丹变弱小,女真乘机攻打;女真变弱小,蒙古乘机攻打。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祸患,百姓都沦落为夷狄的奴隶。这不是石敬塘当初的想法,这是桑维翰主使他这样。
桑维翰起家于文字,是石敬塘的书记官,本来是后唐的养士,对李氏有何仇恨,却一定要消灭他?对于石敬塘来说(对石敬瑭),有何恩惠,一定要拥戴他为天子?如果石敬塘死于李从珂德手里,桑维翰只(自)有居住、生活的地方。石敬塘已经篡位(篡位的图谋已经实现),已经不能说因为刘知远的计谋而起的。他的行为喜欢奸人(他是一个喜欢祸乱的奸人),暂且不足以责备;假使一定想让石敬塘成功,也可以委任给刘知远这类人,慢慢地收获一定会(必定得到的)成功。(桑维翰)(却)力排众议,一定(一心)拥戴异族为君父,我不知道他是何用心!石重贵的朝廷始终只(把)曲意逢迎契丹(作)为恒定的策略,使石重贵掠夺天下财富以侍奉契丹。百姓财产完尽,民心涣散,后来皇帝赵昺在崖山的灾祸,形势上看是必然的。毁坏国家的防线,是万代的灾祸;不仅是重贵被别人俘虏,客死在敌军的大帐中。议论的人把亡国的罪过归于景延广,不也是诬陷吗?景延广的失败,只是不幸啊!他的智慧小而谋略太大,可以是他的过错,也仅仅是抛弃(倾亡)了臬捩鸡(侥幸得来)的家室,没有损失传统的中华。正义的名闻已经昭显,即使败了也是光荣的。至于石敬塘的生死存亡,哪里还值得讨论呢?)
在华夏正名义的人,是景延广;做事虽然大逆不道,但有正直名声的,是安重荣;保存中原传送给宋的人,是刘知远。在当时的同类中的人有可取之处的,只有这三个人可以记录。自有百姓以来,天地不容的罪过,只有桑维翰。胡文定写《春秋传》极力称赞他的功劳,恐怕是秦桧之流的开始吧?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B.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
C.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
D.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举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使毕使于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①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②以其无礼于晋
C.①愿举国为内臣 ②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D.①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古今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愿大王少假借之
C.恐惧不敢自陈
D.诸郎中执兵
4.下列对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
B.文中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秦王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参考答案:1.B
2.D
3.C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齿尊: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当其人当:充当
C.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累:堆砌,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漫漶:模糊不清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官于是者,其文优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其于是书也有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今则有两序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小题3: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2分)
(2)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1)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省略“于”补充翻译“在”,1分;大意1分。)
(2)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自己。(“汲汲”,急切,1分;“不吾知”宾语前置,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根据上下文可知,受邀请的人一定是能“担当”重任的这个人,此处的“当”并非“充当”之意。
B项,“当”译为“担当、承担”。
小题2:考生要熟练掌握广东高考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同时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A项,第一个“且”作连词,表示递进,译为“况且”,第二个亦作连词,表示让步,译为“尚且”,根据两个词的不同翻译也可以判断它们的不同意义。B项“于”均为介词,引出对象。C项“也”字放在句中,通常用来表停顿,作结构助词。D项的“则”均为连词,表转折,翻译为“但、却”。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学生要通读文本时,应注意文中议论性的句子,作者对某事的看法。①表述《会试录》《乡试录》写序的规矩。④是一种客观表述。
小题4:分析文本内容,概括中心意思,概括作者观点等常用方法步骤就是,先到文本中找到原句与选项对照比较,再推断关键词语。
杜牧的话在文本第三段,原文是“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它的意思是从古至今,为别人写序的人都是被后世认为是宗师的人物。
小题5:翻译题一般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前,可有意识地去找该句的采分点,采分点一般为重要的常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
(1)特殊句式:省略“于”补充翻译“在”。
(2)重要实词:“汲汲”,急切;特殊句式:“不吾知”宾语前置。
【参考译文】《会试录》《乡试录》中,主考官的序言写在前面,副主考官的序言写在后面,是职责所在。凡是书也都是这样的。况且,像开国之初的时候,府州县编写志书,书成之后,必定推选这个地方年长受尊重而又有文采的人写序言,不然就是在府州县做官的人。受邀请写序言的那个人一定是合适的人,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做官的人做这件事,他的文采一定十分优秀,他对于这本书也是有功劳的,那么就可以不要求乡里的人来写序。乡里的年长者,他的文采十分好,又对这本书有功劳,那么,当官的人是不敢写序的。如果是自己独自完成的书,那么就是由自己作序不邀请乡里的长者或做官的人。这些,就是说的职责所在。所以说书序只能有一篇,有时可能有另外的发现,那么就作为后序。也有一些书只记录写书的时间而没有序的。现如今却是既有两篇序的,也有三四篇序不止的。一本书有两篇序言不符合体例,让不应该写序的那个人写序,不是职责所在。世上的君子不好学习但喜欢多话啊!
凡是对书有所发现的,可以写序。如果没有新的发现,只记录写书的时间也是可以的。人的祸患在于喜好替别人写序。
唐朝杜牧在《答庄允书》中说:“自古以来给别人写序的人,都是后世认为是宗师的那个人写的。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想给您没有写好的书作序,一定是不可以的。”读到这些话,如今喜好为别人写序的人可以停止了。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中说:“序言,是写作序的意图的,大概开始于子夏为《诗》写的序。这之后刘向担任校书的职位,他每编写一本书,就写一篇序,所写的序文辞特别的优美,典雅不俗。左思写好《三都赋》,自己认为名声并不显著,就请求皇甫谧写序。从此以后,写文章的人有很多借助别人来传布自己的文章,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自己。至于有些文章流传了很久,保存下来的刻本,有的字体模糊不能阅读,有誊写并重刻的。有人再为之写序,是应该写重新刻印的原因的。但如今写序的人,不是讨论先贤,随便地判定文章的优劣,就是过分地称赞自己做的事情,大多写些传扬自己的话,都是我不赞成的。”读这些话,现在喜欢为古人的文集写序言的人可以停止了。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