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答题。(6分)
从军行?李白?从军行七首(其五)岑参
百战沙场碎铁衣,?大漠风尘日色昏
成南已合数重围。?红旗半卷出辕门。
突营射杀呼延①将,?前军夜战洮河北,
独领残兵千骑归。?已报生擒吐谷浑②
注:①呼延: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②吐谷浑:指敌酋。
(1)这两首诗一首描写的是突围的败仗,一首描写的是胜仗,但都表达了作者怎样共同的感情?(2分)
(2)这两首诗都以边塞战争为题材,但在对人物刻画技巧和战争角度的描写上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1)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对英勇善战的将士的赞美之情。
(2)李诗运用动作描写,正面塑造了一个将军的个人形象。岑诗通过环境描写侧面衬托了战士的群体形象。
本题解析:(1)归纳出两首诗的主旨。
(2)分析诗中的形象、景象可得出结论。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题西林寺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隐含着丰富的哲理,它使我们领悟到:一方面,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另一方面,有时置身太近,反而无法认清事物的真貌。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首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 3、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参考答案:
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是说一千个读者去读同一本书,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它,便有了不同的想法。就像登山,从山脚望,觉得山很雄伟;从山腰看,觉得世界真美好;从山顶俯视,觉得世界如此之小。这都阐述了同一个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你会发现不同的美。因此,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事。
“塞翁失马”的故事耳熟能详,讲的是一位年轻的儿子骑马时将腿给摔断了,儿子大好年华却要跛脚一生,父亲十分感伤。哪知朝廷征兵,儿子却因跛脚而得以留在年迈的父亲身边,享受天伦之乐。
这讲的就是对事情的辩证看法,既有弊亦有利。学会多角度看待事情,我们就可以少犯一些错误,多添一些美好。
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人。
莫言,这位笼罩着诺贝尔文学奖光环的作家,可能在10月11日前并不被众人知晓。10月11日之后,记者的争相造访、作品的出版断货、电视节目的邀请始终不断。这是“明星效应”?莫言自己也说这些只是一段时间的热潮,过了这个劲头就会消停的。为何莫言如此低调?可以说像莫言那样平心静气地看待获奖,就不只是中国传统里的谦逊了,而是底气,是潜心问学终获回报的自信,是中华文化在世界各个角落传播飘扬的自信。
人是多面的,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人,才能全面地了解人。
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人生。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是,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却总会碰到“不如意”。有的人追求金钱,认为这便是幸福;有的人追求名利,认为拥有了名利就拥有了幸福……在物质观念笼罩下的人们,越来越少追求精神幸福,追求所谓的恬淡舒适的生活。物质和精神都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单单重视物质的需求,亦不可只追寻精神的富足。
学会多角度看待人生,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丰收,便会寻得幸福的真谛。
多角度看待事,多角度看待人,多角度看待人生……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许多美好。
本题解析:
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寺壁》所讲的哲理近似于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由于人们所处的角度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要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去全面理解认识;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所以文章应该围绕这一人生哲理来立意写作。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阅读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完成1~2题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对诗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滁州”指安徽省滁县,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环滁皆山也”,这里的“滁”即滁州。
B.“独怜”句中的“怜”是可惜、可怜的意思,“涧边”就是河边、水边的意思。
C.“上有”句中的“深”,有树木茂盛、枝叶繁茂之意,写出了画意般的深邃。
D.“野渡”句中的“野渡”说的是野外的渡口。渡口在古代又称“津”,成语“无人问津”之“津”即是此意。
2.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写作者俯视水边,看到的是一幅百草丰茂、郁郁葱葱的绿色画面,暗示这是一个暮春时节。
B.第二句作者从俯视转为仰视,通过对照、映衬的手法,写出了画面的幽美和谐,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C.第三、四句打破了前两句的均衡和谐,既有飞动的情景,又有潮声、雨声的交响,渡船横卧又和春潮飞雨融会在一起,增强了画面的立体美感。
D.全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写滁州西涧的春景,静中有动,画中有声,而写动景和声响则是为了衬托画面之静。
参考答案:1.B 2.D
本题解析:1.B(怜,可爱) 2.D(无拟人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夜曲
沈约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小题1:“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这两句诗中连用“纵”“横”“直”三个动词,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这首诗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交错使用了“纵”“横”“直”三个动词,借银河和北斗方位的变化,形象地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而女主人公长夜不眠,仰望夜空的景象反映了其内心的愁苦。
小题1:思念的痛苦和眼泪无人能了解,一夜无眠,听着报晓的鸡鸣声只能独自叹息,表达了女主人公因思念久出不归的心上人彻夜难眠的孤独、悲愁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此处考查“纵”“横”“直”三个动词的作用,时间的流逝反映了其内心的愁苦。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答出因何而“零泪”“叹息”,就是女主人公的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 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2) 尾联连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1) 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深秋暮色中和谐静谧的田园风光。(2) 用了接舆、陶渊明的典故,诗人将自己比做陶渊明,又将好友裴迪比做接舆,表达了诗人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