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夜吴歌
李白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1)这两首诗共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表现手法上,两首诗有怎样的不同?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两首诗都表现了女子思念征夫的思想感情。
(2)《秋歌》先景语后情语,情景始终交融。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冬歌》则全是另一种写法。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事情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的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11分)
入清溪①行山中
〔唐〕李白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无事令人幽,停桡②向余景。
【注】①清溪:水名,在今安徽贵池北。②桡(ráo):桨。
小题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小题2:请赏析颔联“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的写景技巧。(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②首联写舟之“轻”“疾”,表现出诗人“入山中”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停桡”驻足,沉醉其中。
小题2:①俯仰结合(远近结合)。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周及上空,鸟儿翩飞。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②动静结合。诗人行舟观景,青山倒映在水中,随溪水荡漾。景象逼真,巧妙地融山水于一体,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这首诗是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李白漫游清溪时作。此诗生动地描绘了清溪四周的优美景色,宛如一幅精致的山水画。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明朗清新,境界开阔的特殊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体现出作者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空灵之思。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小题2:试题分析: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他的山水诗明朗清新,境界开阔;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在这一句中,作者将自己的一举一动置身于自然的景物之中,好像自己的身体融入了山水鱼鸟之间,给人以非常形象的感觉。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周及上空,鸟儿翩飞。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蝶恋花
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1.上阕前三句借助刻画人物形象来抒发感情。作者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前三句是如何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又到”句点明诗人重到当年分别之地;“不语” 句勾画出诗人驻马立足,默默无言,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踏遍”句写出在清冷的秋季,诗人长久地徘徊在故地,不忍离去。表达了离别之苦,怀念之情,凄凉之意。
2.诗人用“不恨…只恨”形成对举(对比),来突出“西风吹梦成今古”给诗人带来的痛苦。(能从其他角度如反语、比喻等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古人写诗,经常运用对比手法。这首诗中,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叹?
答:?
参考答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裴给事人格高洁而无人赏识的人生感叹
本题解析:这首诗题为“裴给事宅白牡丹”,但四句诗中没有直接出现“白牡丹”一语,只是在第二句写“争赏街西紫牡丹”,那么就要好好想一想,第三句中的“玉盘”是否就是“白牡丹”的喻体。回答是肯定的。诗题中特别点出“裴给事宅”,。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 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
答:历代文人抒“悲秋之情”,常借用的事物(景物)有:?(答出两点即可)
(2)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50字左右)
答:?
参考答案:⑴落叶、悲鸿、衰草、枯木⑵刘诗中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
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