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31 21:05:0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此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处于众口交毁的恶劣环境之中。
(1)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作喻,自唐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王昌龄在此以"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怎样的心志与情怀?(2分)
(2)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数》)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请具体说说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种表达技巧的。(4分)


参考答案:(1)表达了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同时也表达了对洛阳亲友真挚的深情。(2)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弧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本诗是中唐诗人李益谪迁江淮时所作。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思乡和怨望之情。(意对即可)
2.通过“寒山”“笛声”“大雁北飞”等意象传达了乡思;人与雁相比照,雁归而人留,春回大地而人不暖,写出了乡愁与不尽的怨望。(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后面题。(7分)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小题1】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以乐景写哀情。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答对比的酌情给分)
【小题2】(4分)①用典,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②人生无论贤愚,最后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首联“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分析,“桃李笑”写出了桃李在春天绽开生机勃勃的景象;“只生愁”表现了作者对荒野中埋在地底的人们愁绪万千。故首联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诗歌写作背景及诗歌注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颈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运用介子推的历史典故与“人乞祭余”进行对比,从而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尾联“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贤愚”虽最终变“蓬蒿”,但人生的意义不尽相同。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小题1】英国诗人济慈名句:“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请据此观点具体分析诗中“悠悠”二字。(4分)
【小题2】诗的结句体现了什么创作风格?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悠悠”二字,“听得见的音乐”是指既写出江水连绵不尽之形,又刻画出江水悠闲自在之神;(2分)“听不见的音乐”是暗喻望夫女的忧思之无穷,忧思之急切。有融情于景之美。(2分)
【小题2】结句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抒发了诗人对望夫女的坚贞爱情的赞美和敬佩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夫妻美好的祝愿!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的是语言中的炼字,需要把诗句“望夫处,江悠悠”结合济慈名句“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来具体分析,“听得见的音乐”是看得出的江水,是指江水之形、之神;“听不见的音乐”是暗喻望夫女忧思的无穷,忧思的急切。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题考查语言中的风格和形象中的情感,从“化为石”“行人归来石应语”能看出风格是浪漫主义。风格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总体特点:诗庄(庄重)词媚(优美)曲谐(诙谐)。词作特点:婉约与豪放。古诗中常见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幽默讽刺。通过望夫石的形象,“山头日日风复雨”抒发了诗人对望夫女的坚贞爱情的赞美和敬佩之情,“行人归来”表达了诗人对他们夫妻美好的祝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8分)
镜湖女?(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小题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1分)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小题2: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小题3: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略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识记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考点。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备考时熟练掌握有关古典诗歌体裁分类的常识,考场上按要求解答即可。诗歌从体裁上看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考点,考查的是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乱荷叶”写镜湖中的女子很多,她们粉面如花,头顶着荷叶做成的小伞在镜湖中忙碌着。全诗描写的是绍兴如画般的风光。过去从事采莲和采菱的,多数是女子。这是富有诗意的劳动,历代泛游鉴湖的文人,多有讴歌之作。“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是绍兴水乡旧时的寻常之景。在绍兴的河湖上,常常可以看到小船,悠闲地行进。船夫坐在船尾,背倚一块直竖的木板,左臂腋下夹着一支船楫,稳操方向,两脚一曲一伸地蹬着船桨,推动小船前行。“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波平如镜的镜湖之上,粉面如花头顶荷叶的美丽女子,坐在小船上,忙碌着,风景如画。“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傍晚时分新月初升,女子们纷纷归来,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劳累了一天的镜湖女儿回到家中又互相邀约第二天一起去看迎神赛会,表现出女孩子们的青春活力。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如正面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渲染、烘托、衬托)等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形象特点、性格、理想、对生活的态度等。本诗中的“镜湖女”形象可以按照如下角度分析。一、人物特点:镜湖女的身份——居住在江南镜湖湖畔农家的采莲女子,如“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形象(外貌)特点——年轻美丽,如“女儿妆面花样红”; 性格——活泼可爱,如“菱歌缥缈泛烟津”“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如“小伞翻翻乱荷叶”写出湖中的忙碌,“菱歌缥缈泛烟津”写出女孩们劳动时乐在其中,“明日湖桥看赛神”写出女孩们富有生活情趣等。二、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⑴表达方式——中间四句运用描写的手法,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运用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⑵语言特点——整首诗运用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⑶表现手法——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另外,考生要注意,组织答案时需要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要有理有据。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