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四)
A.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之所以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相当高的层次,只是因为它经历了艰苦漫长的过程。 B.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体现出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从这一点上讲,先儒们“孝”的观念的提出,可谓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 C.中国历史上,在国家基本安定的情况下,统治者一般总会重视文化建设,道德教化也会得到有效传承。 D.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信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消极的一面。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A.“这使得”不正确。因为还有其他原因。B.“没有给其他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发展留下任何空间和条件”错,原文是“没有给任何宗教留下适宜发展的空间和条件”。 D.“其坚定性往往比不上其他宗教信仰”不对,应是“各种高级宗教”。
小题2:“只是因为”表述欠妥,“思想”一词漏掉了,而且“漫长”无中生有。
小题3:“道德信仰优于宗教信仰”说法不对。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梦中的街
【新加坡】张挥
小倩又在房里幽幽地哭了。我赶忙跑进房里看她。
“别哭,别哭。我们这就逛街去。”
自从去年得了个忧郁症之后,小倩经常在半夜里从睡梦中突然间醒来,说她又梦见那条失落的街了,并要我陪她一道去逛逛那条梦中的街。我怎忍心拂她的意呢?如果这么做能治好她的病,能减轻她内心的忧郁,我是一点都不以为苦的。然而,苦的是她所说过的梦中的街不知道在哪里?我陪她在夜里走过许多条街,但没有一条是她所说的梦中的街。
每次陪她走在街上的时候,她总会这样对我说:
“是一条铺着碎石块的街,街的两旁都是卖历史书的铺子。铺子的门口张挂着‘书旗’,每条‘书旗’上用各体书法写着该书店所专卖各个朝代的历史书。如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我在小时候曾经在这条街买过一本《五千零一年的兴兴衰衰浮浮沉沉分分合合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扰扰攘攘忧忧患患苦苦难难编年沧桑史》。”
这么长的书名也真难为她想得起来。当年她在大学里修的正是历史这门学科。她是从历史的书页中走过来的。然而,大学毕业之后却一直没有机会传授这门功课。她甚至在路边摆了个小摊位免费传授这门学问,摆了整整一个星期,竟没有一个人来问津,还被“地牛”捉去控上法庭。因为她没有领取“贩卖历史”的小贩执照。
我知道她深爱历史,但却没想到她会爱得这么痴迷。这么多年来她跟历史磨磨蹭蹭地纠缠不清,已有一点神志不清了。去年十二月忽然说要出来参加竞选搞政治,被我狠狠地骂了一顿。她没跟我争辩或抗议,只是任让我数落、抢白、责骂。事情过后,我深深地感到难过和内疚,然而,她已忧郁成疾,开始在寻找她梦中的那条街来过日子了。
今夜,我又陪着她走在一条灯火辉煌的街道上。她又对我重复那个街的故事。“你在这里等我,我去买一本书就回来。”
突然,她挣脱我的手,快步地往前走去。我当然没阻挡她,因为,我知道她必定买不到那本书,然后就会在走了一段路之后折回头来。我靠在一根灯柱上抽着烟等她。当我呼出一口烟雾来时,竟不见了她的身影。路是一条笔直的路,没有行人没有车辆也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而且灯火辉煌,她竟不见了!难道她已走进那条梦中的街不成?我在灯柱下焦虑万分,不知怎么办才好。
“你看,我终于找到这本书了。就在最后的那间书铺买到的。只花了五块三毛钱。”
我不知道她是怎样出现在我面前的。我顺着她手指所指的方向望过去,哪有什么铺子?低下头一看她手里的那本书,不正是那本《五千零一年的兴兴衰衰浮浮沉沉分分合合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扰扰攘攘忧忧患患苦苦难难编年沧桑史》?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倩经常梦见那条失落的街,以致半夜里突然醒来,并要我陪她去寻找那条街。我也经常陪她一次次外出,并不以为苦。这说明我对她的理解和支持。
B.《五千零一年的兴兴衰衰浮浮沉沉分分合合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扰扰攘攘忧忧患患苦苦难难编年沧桑史》概括了中国和中华民族浩浩五千年的历史和多灾多难。
C.小倩要出来搞政治,虽只是偶尔萌发的一个念头,但还是被我狠狠地骂了一顿。因为我知道,像她这样一个“精神分裂者”并不适合搞政治。
D.小倩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但作者并不直接描写她“赚人热泪”的悲剧色彩,而是以一个观察者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人物,用梦来诠释她的“悲剧”,使悲剧的况味尤其浓郁、深沉。
E.这篇小说的情节生动曲折,作者通过一个个细致入微的情景精心刻画了一个内心无比执著的寻梦者的形象,在哀婉疏淡的笔调中,给人以无限思考。
(2)小倩“梦中的街”是一条怎样的街?有何深意?小倩为何执著地寻找这条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在创作上有何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倩是修历史的,照理说是个冷静的人,为何会患上“忧郁症”呢?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E
(2)小倩“梦中的街”,是一条铺着碎石块的街,街的两旁都是卖历史的铺子。铺子的门口张挂着‘书旗’,每条‘书旗’上用各体书法写着该书店所专卖各个朝代的历史书。这其实是一条虚拟的街,在现实世界里只是一个名词;但是它是一条象征历史的街,象征了悠悠五千年的中国和中国文化。小倩之所以执著地寻找这条街,是因为这条梦中的街是她的精神支柱,所以即使精神分裂,它在小倩的内心深处,仍然荡漾着一丝历史的涟漪,如梦追随,割舍不断。
(3)这篇小说也带有一定程度的“意识流”的写法,小说借梦述志,借幻言情,但又奇境独辟。小说写主人公小倩一直在寻找自己梦中的街,以至忧郁成疾,每天靠寻觅那条虚幻的街来过日子。小倩失落的那条铺着碎石块、两旁都是卖华族史书的店铺的梦中的街,显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只是一种幻觉出来的映象,一种病态的反应。但由于作者采用了梦幻化的手法,打破了虚幻与现实的界限,使小说形成一种似真似幻、似幻犹真,真幻莫辩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这种恍惚离奇的意境,不是通过个别偶然的细节来显现的,而是纳于整个作品的总体结构之中,而指向一种朦胧的象征──关于华族历史文化断裂的透示。小说还有个特点,与一般传统的小说技法不同的是,它即有小说的骨架,却以散文的笔调来完成,可以称之为散文式的小说,利于人物的单线发展和情境描写。小说没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更不是靠情节取胜,只是粗线条的勾勒了一条寻梦的故事主线。作品中的“我”只是一个观察者,通过我的眼睛和思考来审视这一切。
(4)①小倩自从“大学毕业之后一直没有机会传授这门功课”,致使她内心失落苦恼烦闷;
②这门功课便是作者所说“五千零一年的兴兴衰衰浮浮沉沉分分合合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扰扰嚷嚷忧忧患患苦苦难难编年沧桑史”,这其实是涵盖了中国五千年历史和中华民族泱泱的族魂,这一切已经失落太久了,无人在意,更无人经心;
③小倩“她甚至在路边摆了个小摊位免费传授这门学问,摆了整整一个星期,竟没有一个人类问津,还被‘地牛"捉去控上法庭。因为她没有领取"贩卖历史"的小贩执照。”这是一种反笔。小倩未必真的在街边摆摊,何况她所贩卖的是虚幻的“历史”。历史能贩卖吗?它是什么具象的“物品”?甚至因此而被控上法庭,显然,这是一种自嘲似的反讽,一个学历史的因“贩卖历史”而被捉,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由此看来,小倩的“历史情结”太深了,以致于无法自拔;
④小倩“梦中的街”其实是小倩的精神支柱。这个支柱来源于历史的忧患意识,当这忧患意识无法获得圆满的诠释,或消除心中的重轭时,它就会演变成“历史忧郁症”。(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
(以上三道问答题不必拘泥于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赋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百年傅雷?译坛孤鹤
傅小平
作为翻译家,人们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译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更是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作为一位严慈的父亲,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今,已感动了数百万国内读者。他就是——傅雷。
在傅雷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中国作协、文化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了纪念座谈会;筹备达两年之久的、最大规模的傅雷纪念展“洁白的丰碑——纪念傅雷百年诞辰”也同期在国家图书馆展出,随后还将陆续在上海、南京、大连等地举办巡展。在隆重纪念傅雷之余,他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代表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作为翻译大家,他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fir.?在“后傅雷”时代翻译何为?这些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在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金圣华看来,傅雷之所以在翻译上取得重大成就,主要是由于他工作态度审慎严谨,准备功夫充分周详所致。而深谙父亲性情的傅聪则一语道出了傅雷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终其一生体现了一个“真”字。傅雷做人真,做学问真,处世真;“真”,成就了他,也最终把他送上了不归路。在1956年的“大鸣大放”中,傅雷率真地发表了很多真诚的言论。1958年,傅雷被打成右派,由此,他远在波兰的长子、钢琴家傅聪,背负“叛徒”的罪名,被迫出走英国。尽管经过多次浩劫,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活了下来。但“文革”刚刚开始,傅雷夫妇就选择了自杀,以死捍卫人格尊严。
傅雷的“真”,在前辈学人中有口皆碑,一如他吝啬于对人的嘉许。作为一个翻译大家,正是这种品格的照射,使他的译著时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回忆傅雷的一篇散文中,杨绛先生用简约的笔触,勾勒出了个性传神的傅雷,“有一次他称赞我的翻译。我不过偶尔翻译了一篇极短的散文,译得也并不好,所以只当傅雷是照例敷衍,也照例谦逊一句,傅雷怫然忍耐了一分钟,然后沉着脸发作道:‘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
傅雷的“真”性情在对待翻译问题上表现得格外突出。他总是对自己的译作一改再改,《高老头》改了三次,《约翰·克利斯朵夫》改了两次,这都是大的改动。说到具体的翻译,他一般要经过六道工序,把自己的丈稿修改得“体无完肤”。不仅如此,傅雷也不时做翻译批评,并为此得罪他人。在1954年北京召开的一次翻译工作会议上,他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他信手举了许多翻译谬误的例句,没料这份意见书大量印发给与会的翻译者参考,结果触怒了许多人,他们大骂傅雷狂傲,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
尽管,傅雷的批评在当时有苛责之嫌,以致之后不久钱钟书曾为此写信责备他。但在身兼翻译和责编的胡小跃看来,这种批评精神恰恰是当下翻译界所缺乏的,“就像优秀的文学创作离不开文学批评一样,翻译质量的提高,也需要翻译批评相伴相生。可惜的是,现在的翻译质量成了麻绳串豆腐,提不起来,翻译批评也跟着成了老虎的屁股,轻易不敢有人去摸了”。
对翻译批评风气的败坏,有网友不禁发出如此慨叹:在文学翻译事业表面上看来如此发展和繁荣的今天,有多少傅雷式的“真”可以重来?
(2008年5月14日《教师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丰硕的。他在译坛上的贡献是杰出的,不仅翻译了巴尔扎克的作品,还译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B.傅雷写的长篇小说《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今,已感动了数百万国内读者,是一部生动教材,已经成为教育经典。
C.傅雷性情和待人处事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终其一生体现了一个“真”字。他做人真,做学问真,处世真;在对待翻译问题上格外真;“真”,成就了他,也最终把他送上了不归路。
D.今天的文学翻译事业,表面上看来如此发展和繁荣,但是由于缺乏对待翻译的“真”性情,缺少像傅雷那样的翻译批评家和批评精神,因而翻译质量低下,翻译批评风气败坏,人们呼唤傅雷式的“真”回来。
2.联系全文,分条陈述并举例说明傅雷的率真表现在哪些方面?
3.文末说“在文学翻译事业表面上看来如此发展和繁荣的今天,有多少傅雷式的‘真’可以重来”这句话,请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答案:
1. B
2.①做人真。在1956年的“大鸣大放”中,傅雷率真地发表了很多真诚的言论。②做学问真。对自己的译作一改再改,不时做翻译批评,不惜得罪他人。③处世真。为捍卫人格尊严,不愿苟且偷活而选择了自杀。?
3.内容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傅雷式的“真”也就是当下翻译界所缺乏的批评精神,现在的翻译质量虽然不佳,却没有人敢轻易地去做翻译批评,傅雷式的“真”也就难得一见了。结构上的作用:和文章的标题相呼应,傅雷式的“真”不见了,如“黄鹤一去不复返”,暗合了“孤鹤”之意。
本题解析:1.(《傅雷家书》不是长篇小说。?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要点的分析理解能力。第三段中的“傅雷做人真,做学问真,处世真”是总述句,从后面的与段中归纳相应的主要表现即可。
3.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探究作者意图的能力。这句话出现在文章最后,考查学生对结尾语句作用的掌握能力,结合全文,根据提示解答。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我与地坛①(节选)?
史铁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中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末,回旋飘转豆古不敢。?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闲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来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云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莽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救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上巅布数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注)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杯,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选的是第七部分,略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6分)
(1)
(2)
(3)
2.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
(1)孩子:
(2)老人:
(3)热恋中的情人:
3.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上巅布散烈烈朝晖
4.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
参考答案:
1、(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已经死了。(自然现象,时间过去很久了)
(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了。(生活变故,离开亲人时间很久了)
(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沧桑感。(心理感受,宇宙廖阔渺远恒久)
2、(1)孩子:对生活感到好奇,对未来充满渴望。
(2)老人:对死亡从容坦然,对人生无怨无悔。
(3)热恋中的情人:对生活充满激情,对世界充满眷
3、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形象生动。
②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日落与日出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
③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语言形式、效果
4、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恒的。
本题解析:
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火
——巴金
船上只有轻微的鼾声,挂在船篷里的小方灯,突然灭了。我坐起来,推开旁边的小窗,看见一线灰白色的光。我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船停在什么地方。我似乎还在梦中,那噩梦重重地压住我的头。一片红色在我的眼前。我把头伸到窗外,窗外静静地横着一江淡青色的水,远远地耸起一座一座墨汁绘就似的山影。我呆呆地望着水面。我的头在水中浮现了。起初是个黑影,后来又是一片亮红色掩盖了它。我擦了擦眼睛,我的头黑黑地映在水上。没有亮,似乎一切都睡熟了。天空显得很低。有几颗星特别明亮。水轻轻地在船底下流过去。我伸了一只手进水里,水是相当地凉。我把这周围望了许久。这些时候,眼前的景物仿佛连动也没有动过一下;只有空气逐渐变凉,只有偶尔亮起一股红光,但是等我定睛去捕捉红光时,我却只看到一堆沉睡的山影。
我把头伸回舱里,舱内是阴暗的,一阵一阵人的气息扑进鼻孔来。这气味像一只手在搔着我的胸膛。我向窗外吐了一口气,便把小窗关上。忽然我旁边那个朋友大声说起话来:“你看,那样大的火!”我吃惊地看那个朋友,我看不见什么。朋友仍然沉睡着,刚才动过一下,似乎在翻身,这时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舱内是阴暗世界,没有亮,没有火。但是为什么朋友也嚷着“看火”呢?难道他也做了和我同样的梦?我想叫醒他问个明白,我把他的膀子推一下。他只哼一声却翻身向另一面睡了。睡在他旁边的友人不住地发出鼾声,鼾声不高,不急,仿佛睡得很好。
我觉得眼睛不舒服,眼皮似乎变重了,老是睁着眼也有点吃力,便向舱板倒下,打算阖眼睡去。我刚闭上眼睛,忽然听见那个朋友嚷出一个字“火”!我又吃一惊,屏住气息再往下听。他的嘴却又闭紧了。
…………
舱外睡着一个伙计,他似乎落在安静的睡眠中,我的脚声并不曾踏破他的梦。船浮在平静的水面上,水青白地发着微光,四周都是淡墨色的山,像屏风一般护着这一江水和两三只睡着的木船。
我靠了舱门站着。江水碰着船底,一直在低声私语。一阵一阵的风迎面吹过,船篷也轻轻地叫起来。我觉得呼吸畅快一点。但是跟着鼾声从舱里又送出来一个“火”字。
我打了一个冷噤,这又是我自己的声音,我自己梦中的“火”!
四年了,它追逼我四年了!
四年前上海沦陷的那一天,我曾经隔着河望过对岸的火景,我像在看燃烧的罗马城。房屋成了灰烬,生命遭受摧残,土地遭着蹂躏。在我的眼前沸腾着一片火海,我从没有见过这样大的火,火烧毁了一切:生命,心血,财富和希望。但这和我并不是漠不相关的。燃烧着的土地是我居住的地方;受难的人们是我的同胞,我的弟兄;被摧毁的是我的希望,我的理想。这一个民族的理想正受着熬煎。我望着漫天的红光,我觉得有一把刀割着我的心,我想起一位西方哲人的名言:“这样的几分钟会激起十年的憎恨,一生的复仇。”我咬紧牙齿在心里发誓:我们有一天一定要昂着头回到这个地方来。我们要在火场上辟出美丽的花园。我离开河岸时,一面在吞眼泪,我仿佛看见了火中新生的凤凰。
四年了。①今晚在从阳朔回来的木船上我又做了那可怕的火的梦,在平静的江上重见了四年前上海的火景。四年来我没有一个时候忘记过那样的一天,也没有一个时候不想到昂头回来的日子。难道胜利的日子逼近了么?或者是我的热情开始消退,需要烈火来帮助它燃烧?朋友睡梦里念出的“火”字对我是一个警告,还是一个预言?……
我惶恐地回头看舱内,朋友们都在酣睡中,没有人给我一个答复。②我刚把头掉转,忽然瞥见一个亮影子从我的头上飞过,向着前面那座马鞍似的山头飞走了。这正是火中的凤凰:
我的眼光追随着我脑中的幻影。我想着,我想到我们的苦难中的土地和人民,我不觉含着眼泪笑了。在这一瞬间似乎全个江,全个天空,和那无数的山头都亮起来了。
1941年9月22日从阳朔回来,在桂林写成。 节选自《废园外》
1.阅读全文,解读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今晚在从阳朔回来的木船上我又做了那可怕的火的梦”句中这个“梦”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刚把头掉转,忽然瞥见一个亮影子从我的头上飞过,向着前面那座马鞍似的山头飞走了。这正是火中的凤凰”句中“火中的凤凰”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看似随意地描写船窗外的景物,实则别有深意,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10段中划线句引用一位西方哲人的名言:“这样的几分钟会激起十年的憎恨,一生的复仇。”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巴金先生在漂泊西南时期写了一组散文记载他的心迹,如:《火》、《灯》、《废园外》等。今夜作者泊于阳朔的木船上,在深重的黑夜,令人窒息的空气中不断地念叨着“火”,那么,怎样理解作者心中的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火的梦”是指为我受难的同胞复仇,收回曾沦陷的土地,将被侵略者毁坏的家园重新建设好;
②“火中的凤凰”比喻作者对光明的追求;或者:用凤凰集香木以自焚而涅磐来表达为光明而献身的美好信念。
2.既是交代背景,又是铺垫暗示。在令人窒息的黑夜,恶梦重重地压住我的头,这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的背景;但从全文构思看,它又是铺垫、暗示,黑夜中出现的“亮红色”、“红光”为下文写心中的“火”作铺垫。(意对即可)
3.借用名言表达包括作者在内的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与仇恨。同时也暗含了中国人民赶走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信心和决心,从而升华主题。(意对即可)
4.作者用象征的手法写“火”, “火”是作者追求的理想、光明与正义。或者:“火”是作者在民族危亡的时候对胜利的渴望和信念,是度过那段艰难岁月的精神动力。(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