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一)
2017-07-31 21:17:2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文字记者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手不停地作笔记。摄影记者千姿百态,或立或跪,相机对准各处镜头,抢拍下这最有意义的时刻。这时候,大家都羡慕四五个苏联摄影记者,其中两个身穿红军制服,仗着不懂英语,在舰上到处跑,任意照相。可是我们这些记者因为事先有令,只能站在原定地点,听候英语命令,无法随意挪动。这时,上层甲板上的人渐渐多了,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喜,说说笑笑。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在这样一块小地方聚集这么多的高级军官。
1.将“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改为“伴随着乐队的奏乐声,将领们不断地到来”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中两个身穿红军制服,仗着不懂英语”,怎样理解“仗着”一词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语段用了两次“高级”,作者为何点明将领、军官的等级呢?请说说这样写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节,完成下面问题。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1.诗人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你认为这个比喻好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中的“招摇”改为“摇动”,你认为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甘心”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试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墓碑后面的字
原野
在额尔古纳的野地,我见到一块特殊的墓碑。
树叶散落乡路,被马车轧进泥里。枝条裸露着胳膊,如同雨水中赶路的精疲力竭的女人。这儿的秋天比别处更疲惫。行路中,我被一丛野果吸引,橘色的颗粒一串串挂在树上,像用眼睛瞪人。我摘下一串看,正想能不能尝尝,脚下差点被绊倒。
一块墓碑,埋在灌木和荒草间,后边是矮坟。
碑文写道:刘素莲之墓。
荒地之间,遇到坟茔。我想不应抽身而走,坐一会儿也好。这就像边地旅行,见对面来人打招呼一样。坐下,不经意间,看到水泥制的石碑后面还有一行字:
妈妈我想……
“想”字下面被土埋住,扒开土,是一个“你”字。这个字被埋在雨水冲下的土里。
我伸手摸了摸,字是用小学生涂改液写的。字大,歪歪扭扭,如在奔跑、踉跄、直至摔倒。写字的人也像小学生。
我转过头看碑正面,死者生卒年为1966—1995,活了29岁。碑后写字的人该是她的孩子。
这么一想,心里不平静,仿佛孩子的哀伤要由我来担当。她是怎么死的?她死的时候孩子多大?我想,她如果死于分娩,孩子也没什么大的悲伤,但不像这个人的情况。孩子分明和母亲度过了许多日夜。母亲故去,他在夜晚睡不着的时候,特别在黄昏——人在一天中情绪最脆弱的时候,大概常常想到母亲,我想,这恐怕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
儿时,妈妈不在身边,我特别害怕呼啸的风声和树梢夹缠,一阵阵起伏不定;害怕不停歇的夜雨;害怕敲门声、狗吠和照明弹——那时老有人放照明弹。
现在这个孩子比我害怕和忧伤的事情会更多。我和母亲仍然生活在一起,他的母亲远行了。在节日,在有成绩或挨欺负的时候,或者不一定什么时候的时候,他都要想起母亲。我仿佛看到一双儿童的眼睛,泪水沿着眼眶蓄积,满满的,顺眼角流下。他独自一人来到这里,写下:
妈妈我想你
“你”字被土埋住了,让人心惊。的确,“你”被黄土永远埋在这里,这是他家人早已知道却谁都无奈的事情。
我想的是,这几个字力量多么大,把一个人身上的劲儿都卸掉了。
人常说,颜真卿《祭侄稿》字含血泪,说书法家心境和艺境相合之时的惊心动魄。还说司马迁、方苞的文字含恨如石。墓碑后面的这句话,其孤兀也足以把人打倒。
如今词语泛滥,人们在使用汉字——不需要交费、不需要限制的资源时,尽量挥霍、歪曲、作假,这在网上和官样文章中随处可见。然而尊重文字的人还在,视它为心声,写字的时候会流泪。刘素莲的孩子或许正是流着泪一笔一笔写下这五个字。有人这么写字,是汉字的福气。
一位身居海外的中国诗人说:“不知为什么,我一看到‘沧海’‘中秋’这些汉字就想流泪。”为词语流泪,说明他的血液曾经融化过汉字当中芳香高贵的成分。
大树在风中呼吸,我走进邻近的村子,牧草一堆一堆金黄。农妇直起腰,看我进入哪一家投宿。我想的是,文字和周围的山川草木一样,因为真实而有力量。它们结结实实地钻进人的心里,做个窝呆下去,像墓碑后面那几个字。
小题1:文章第二节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文中说“妈妈我想你”,“‘你’字被土埋住了,让人心惊”,作者为什么这么说?(6分)
小题3:本文写“墓碑后面的字”,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作具体说明。(6分)
小题4: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借“墓碑后面的字”表达了哪几层具有普遍意义的深意。(6分)



4、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文学需要给人以温暖
有关文学评论家认为,目前的文学已经形成网络文学、纸媒文学或称传统文学和市场化的青春文学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无论是何种文学,都需要高品质的温暖,它如灯火照亮人们心中的幽暗那样给读者以希望。不仅文学需要温暖,而且整个社会和时代都需要温暖,人民更需要温暖。
时至今日,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在发挥无边的威力,商品交换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面临着新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文学靠什么打动人心和赢得读者?靠离奇的故事情节?可能不如电子游戏来得刺激;靠传奇式人物?可能不如道听途说或网络浏览来得淋漓痛快;靠实验探索?读者已经见怪不惊。走笔至此,我突然想到了央视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那些感动千千万万观众的普通民众就在我们身边,是他们身上散发的高品质的温暖一次次叩击着我们的心扉!这虽然无关文学,但是否可以给文学更多的启示?
从作家群体自己来看,铁凝说:“优秀作品一定是直面内心的,让人的灵魂提升而不是下降,给人希望而不是绝望。作品要有光和热,首先作家自己的心里要有光和热。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这个世界。”我们从铁凝几百万的文字中,就读到了这样一个厚重、温暖的文学的灵魂,触摸到了一颗温润、坚强而沧桑的心灵。巴金因为感受到文学的温暖,而永远让自己的生命与中国文学事业结为了一体。巴金说,中国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他从它那里得到温暖,也把火种传给别人。
文学作品直接与人的感情和心灵呼应,因为人的内心是天生需要温暖、温情和柔软的,但是这些温情和柔软,生活并不会直接产生,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感受,在阅读某部
作品时内心一下子会变得很柔软。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和作品共同去经历一些人生大事,这样人的内心就会变得更加厚实,更加饱满。温暖,肯定是一种让人感动的文学品质。沈从文和汪曾祺都反复强调这种品质,这是面对苦难的一种方法,毕竟人是需要慰藉的,人在寒冷之中,你告诉他寒冷并没什么用,但如果给予一点温暖,还不至于让他冻死。所以,在我看来,温暖是慈悲的,更是一种智慧。
  古今中外,能够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给人以生活的智慧和生命勇气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温暖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的。文学中的温暖是一种力量,它能够超越时空,直抵心灵;它是一种慰藉,能使冷漠的情感火热起来;它是一种生命,能感染乃至唤醒另一个生命。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学给人以温暖”的一项是(? )
A.“感动中国”人物身上散发的高品质的温暖一次次叩击着我们的心扉。
B.优秀的作品能让人的灵魂提升而不是下降,给人希望而不是绝望。
C.巴金从中国人新文学那里得到温暖,他又通过他的作品温暖了别人。
D.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感受,在阅读某部作品时内心一下子会变得很柔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纸媒文学和市场化的青春文学是目前文学的三种主要形式。
B.在商品经济社会,传统文学不如网络文学更容易打动人心和赢得读者。
C.铁凝主张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这个世界,而她的作品也证明了这一点。
D.从作家群体来看,沈从文和汪曾祺都反复强调温暖这种让人感动的文学品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整个社会和时代都需要温暖,所以无论是何种文学,都需要给读者以高品质的温暖。
B.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学不能靠离奇的故事情节、传奇式人物和实验探索来赢得读者。
C.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文学作品直接与人的感情和心灵呼应,能给人温暖、温情和柔软。
D.只有具有温暖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的文学作品,才能给人以生活的智慧和生命勇气。



5、阅读题  超级女声,一场疯狂的娱乐
  XX年度“超级女生”终于落下帷幕。
  “超级女声”为什么火?这是一场草根阶层的狂欢,也有人说是迎合观众的“审丑”心理的无聊游戏。她的大获成功是一个偶然还是必然?对此的评价不一。
  其实,这是庶民时代的“庶民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抉择 。
  “庶民文化”与“精英文化”两者并不割裂。任何脱离了庶民基础的“精英文化”,都不过是曲高和寡的顾影自怜。超级女声的可取之处就在于:强调融合的同时亦展示差异。对于已经习惯了传统话语表达方式的人来说,这也许还需要时间去适应。900万条的短信投票,4亿观众的狂热追看,平面电视、网络媒体、“海陆空”式的全面跟进……刚刚落下帷幕的超级女声无疑创下了中国传媒史上的奇迹。然而,一直缠绕着它的“低俗”与“通俗”之争、沸沸扬扬的“黑幕说”、粉丝(fans)团自发的偶像保卫战、万人签名要求评委“下课”——大众的广泛参与,毁誉参半的外界评论,也让超女从一档节目演变成了全民讨论的话题现象。
  用传统的眼光来看,超级女声实在是“疯”得有些不象话。不分唱法、不论外形、不问地域,只要喜爱唱歌并年满16周岁的女性(没有年龄上限),均可报名参加。也许不会再有其它的节目,会拥有比“超级女声”更多的演员。小女生们宁可逃课也要排队报名,“五音不全”也敢在数亿观众面前秀一把,铁杆追随者列着方队、举着海报声嘶力竭为偶像拉票、助威……此情此景,何等火热。很难说这里面到底有没有外界所传闻的“黑幕”,不过当我们看到公众用短信把心目中的偶像送上了冠军席,当网上的言论间或影响着评委的言行或主办方的安排时,没有人会怀疑,这是民意在国内电视节目中最好的释放。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不管是梦想还是幻想;每一个人都可能改变游戏结果,因为拇指调度掌控在自己手中。重视民意,不再自娱自乐,超级女声做到了。
  也许自此以后,“低俗”会被重新定义:门槛低、通俗。“不限年龄”,“不限外型”,想唱就唱,主办方赚得盆钵满、场内选手唱得情意欢、全国观众看得兴致高,如此的“多赢”局面不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吗?
  一档节目,不是观众多了就媚俗,观众少了就高雅。
  也许正是这样的为中国本土媒体的“下里巴人”之路探道的原生态和不事打磨,才让它更有了一种真实之美,也才为它赢得了如此广泛的收视基础,但也因此招来如此多的口舌。今天的受众已经不同于从前,他们不愿意被动接受过滤后的“精品”,相比较媒体的精品标准,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眼光和价值去参与评判和过滤。对于已经习惯了用传统话语表达方式的人来说,这也许还需要时间去适应。
  就让我们在与“超女”们的同悲同喜同欢乐中,其乐融融吧。不管未来怎样,超级女声所提倡的“想唱就唱”精神,已经给了无数人实现梦想的勇气。就算没有人鼓掌,至少还能够勇敢地自我欣赏;就算舞台再空旷,也总能看到无数挥舞的荧光棒……在XX年的这个夏天,曾经有一个叫“超级女声”的节目让那么多的人疯狂过、感动过、梦想过。不管人们褒贬如何,它都已经成为这一年中最值得人们记取和思索的文化事件之一。
1.下列对新闻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A.有人说“超级女声”是一场草根阶层的狂欢,也有人说是迎合观众的“审丑”心理的无聊游戏,对她的大获成功,人们也是也各持一端。
B.超级女声现象表明:庶民文化”与“精英文化”两者并不割裂,任何脱离了庶民基础的“精英文化”,都不过是曲高和寡的顾影自怜。
C.大众的广泛参与,毁誉参半的外界评论,也让超女从全民讨论的话题现象演变成了一档节目,超级女声无疑创下了中国传媒史上的奇迹。
D.“超级女声”的海选是“多赢”的局面:是网上的言论影响着评委的言行或主办方的安排,是公众民意在国内电视节目中最好的释放……
E.“超级女声”正是由于为中国本土媒体的“下里巴人”之路探道的原生态和不事打磨,才让它更有了一种真实之美,赢得了如此广泛的收视基础。
2.从客观上,为什么说“超级女声”是“庶民文化”,它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超级女声”自身有哪些“真实”之美?这种文化热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为什么“超级女声,一场疯狂的娱乐”为题?依据原文,探究这场文化热现象给你留下了哪些启迪?请简要论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