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7-31 21:22: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吾尝终日思矣
②吾尝跤望矣
③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④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⑤取之于蓝,青于蓝
⑥水为之,寒于水
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⑧则知明行无过矣
⑨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⑩蟹六跪二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③⑨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坡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齐安,即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②陂陁(tuó):高低起伏。不平坦。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庐:结庐,居住
B、萧然俗,车马之迹不至——绝:隔绝
C、无责于外,而寓焉——姑:姑且,暂且
D、林麓向背,皆于左右——效:模仿,效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
A、①子瞻迁齐安,庐于江上 ②子瞻是最乐
B、①好客喜游 ②以适意为悦
C、①不知久也 ②子瞻每至
D、①拔去其一,斥其据 ②夫孰知得失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旦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竖线(/)给下面文中加粗的文言文断句。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A
4、(1)力气尽了便停下休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竟至忘记了回去,往往留在山上过夜。
  (2)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把其中一棵古木连根拔倒,子瞻开辟出它原来所占据的地方,亭子才得以扩大。
5、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划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矣 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六王毕,四海      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C.秦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D.奈何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禾三百困兮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8分)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里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B.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C.上计轩辕,下至于
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草创未,会遭此祸是以极刑而无愠色
B.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则仆偿前辱之诏书切峻,臣逋慢
D.虽百世,垢弥甚耳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藏名山②背负青天而莫夭阏者
B.①亦欲究天人之际②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C.①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②彼其于世未数数
D.①上计轩辕,下至于兹,十表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因此痛苦之情在肠中整天转来转去,平日在家往往恍惚迷离,若有所失,出门常常不知要到哪里去。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实质考查古今异义。A项“俗人”,文中指世俗之人;现在多指庸俗的人。B项,古今都是指不曾。C项古义为到;今义指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D项古义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今多指卑鄙龌龊。对于课内的古今异义词,平时复习要做好整理与落实。
小题2:本题实质考查一词多义。A项“就”,前者指“完成”;后者指“受”。B项“俯仰”,前者指“应付周旋”;后者指“低头和抬头”,“俯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C项“责”,前者通“债”;后者指“责备”。D项“累”,都是指“接连,连续,延续”(后句语出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对于课内的多义词,平时复习要学会整理。
小题3:A项都是代词,作宾语,“莫之夭阏”是宾语前置。B项“以”,前者表示凭借,译为“用”;后者表原因,当“因为”讲。C项“然”,前者表转折的连词,后者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D项“为”,前者作动词,可当“写成、成为”讲;后者是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4:翻译时注意“是以”解释为“因此”,“亡”解释为“丢失”。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送冯文子序
(清)方苞
往者,长洲韩公为吏部,听事而归,喟然叹。余问曰:“公何叹?”公曰:“昔有医者,与吾故且狎,吾叩焉,曰:‘人皆谓子之医能杀人,何也?’曰:‘非吾之医能杀人也,而吾不能不使之罢而死也。吾固知吾术之不足以已其疾也,而不能不利其酬。不获已,以物之泛而缓者试焉。其感之浅,而与吾方相中者,固尝有瘳矣。其浸寻反覆,久而不可振者,吾心恻焉,而无可如何。’今某地告饥,上命发粟以赈,而大农持之下有司,核所伤分数。夫民之饥,朝不及夕,而核奏议赈,在三月之外,有不罢而死者乎?吾位在九卿,与其议而不能辨其惑,是吾负医者之责也。”
余曰:“公所见,其显焉者耳。凡官失其职,而事堕于冥昧之中,皆足以使人罢而死,而特未见其形也。姑以所目击于州县者征之:水土之政不修,而民罢死于旱潦矣;两造悬而不听,情伪失端,而民罢死于狱讼矣;弊政之不更,豪猾之不锄,而民罢死于奸蠹矣。岂独残民以逞者,有杀之形见哉?先己而后民,枉下以逢上,其始皆曰:‘吾不获已。’其既皆曰:‘吾心恻焉,而无可如何。’此民之疾所以沉痼而无告也。”
吾友冯君文子将令于礼县,为诗四章,自道其心与俗吏异。因举昔之所闻于韩公及相语者以告之。盖所望于良吏者,谓能已民之疾也,非徒不益之疾而已也。民之疾常伏于无形,而大吏之为民疾者,复多端而难御。令之职,环上下而处其中,下以致民之情,而上为之蔽。虑于下者不详,则为民生疾而不自觉;持于上者不力,将坐视民之罢死而无如何,其术不可不素定也。君,韩公之门人也,能因是而自审其所处,则韩公之言,庶几其不旷也夫。
小题1:下列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有医者,与吾故且狎亲昵
B.与其议而不能辨其惑参与
C.吾友冯君文子将令于礼县     县令
D.庶几其不旷也夫      落空
小题2:下面各组词语中,全都是表述官吏使民“罢而死”的一组是?(   )
①以物之泛而缓者试焉
②核奏议赈,在三月之外
③两造悬而不听,情伪失端
④先己而后民,枉下以逢上
⑤能已民之疾也,非徒不益之疾
⑥下以致民之情,而上为之蔽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庸医的医术虽然不够高明,但是有时开的药方也能把病人的病治好。
B.在朝廷做高官也担负着和医生一样的职责,在议论政事的时候要能够辨明是非。
C.有杀人形迹的官员是罪大恶极的;虽然能力不足,但会为百姓悲伤的官员还情有可原。
D.县令居于上司和百姓之间,要为百姓考虑周详,否则就会给百姓增添疾苦。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C(任县令)
小题2:B(①是庸医治病;⑤ ⑥是良吏的做法)
小题3:C(悲伤也是“罢民”的表现)
附文言译文
以前,长洲韩菼(tǎn)担任吏部(疑系礼部的笔误)尚书,办理完政务回来,喟然长叹。我问他说:“先生叹息什么?”先生说:“以前,有一位医生,和我相熟而且亲昵,我向他询问说:‘人们都说你给人治病会杀死人,为什么呢?’(医生回答)说:‘不是我给人治病会杀死人,是我不能不让病人在延误中死去。我本来就知道我的医术不足以治愈他们的疾病,我却不能够不贪图他们的酬金。不得已,就用效用一般而缓和的药来尝试治病。病情不重,跟我的药方相合的,确实曾经有一些病愈。那些病情逐渐加深又反复发作,长期不能治好的,我在心里为他们悲伤,却没有办法。’现在某个地方报告发生饥荒,皇上命令分发粮食来赈灾,户部把命令下达给有关部门,核计受灾的程度和数额。百姓的饥饿,在早上来不及考虑晚上的生活,然而有关部门审核上奏讨论赈灾,时间在三个月以上,饥民有不因为延误而死亡的吗?我担任高级官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却不能够辨别他们的是非,这就如我有愧于一个医生的职责一样。”
我说:“先生看到的,是那些显而易见的事情。所有的官员失职,使事态陷于昏暗不明之中,都足够让百姓因延误而死去,只是没有看清它的表现形态罢了。姑且用我在州县亲眼看到的事情来证明它:不抓水利工作,百姓在旱灾与水涝的延误中死去;对诉讼双方的意见置之不理不听分说,真伪失去头绪,百姓在官司诉讼的延误中死去;腐败的政治不改革,强横不守法度的人不铲除,百姓在为非作歹的人的压迫中延误而死。难道只有那些任意残害人民的人,才有杀人的形迹可见吗?先考虑自己再考虑百姓,枉害百姓来逢迎上司,开始都说:‘我不得已。’过后都说:‘我心里悲伤,却没有办法。’这就是百姓的疾病长久而且难治却呼告无门的原因。”
我的朋友冯文子将要到礼县去任县官,写了四首诗,自己说他的心和一般的官吏不同。于是拿以前从韩公那里听到的和我跟他说的话来告诉他。对好官的期望,就是能够解决人民的疾苦,不只是不增添他们的疾苦就可以了。百姓的疾苦常潜伏在看不到的地方,而且大官们造成人民的疾苦,头绪很多难以防范。县令的职责,就是周围是上司和百姓,自己居于中间,向下了解百姓的情况,对上司要荫蔽老百姓。为下面考虑得不周详,就在不知不觉中给百姓增添了疾苦;在上司面前不尽力坚持,就会等着老百姓在延误中死去却没有办法,这些办法不能不预先确定啊。你是韩公的弟子,能够依照这个原则来审察自己所处的位置,那么韩公的这番话,也许就不会落空了吧。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常见题型》..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