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八)
2017-07-31 21:22: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纽扣
(日)内海隆一郎
在路边上有个无人售货亭。杉田把自家的萝卜、小油菜、胡萝卜等蔬菜摆在约有半张席大小的货架上。
蔬菜一袋从100元到200元不等,买菜的人把硬币投到用铁丝吊着的空罐头盒里即可。
到无人售货亭来买菜的多为农田前面小区或对面公寓里的人。因为这里的蔬菜比站前超市便宜得多,所以每天摆出的蔬菜从来没剩过。
“嗨,又有一个。”
黄昏时,杉田从铁皮盒往外倒硬币时说。他的手指闪着一个比百元硬币大一圈的黑色圆形钮扣。这颗钮扣好像用黑色贝壳做的,中间有呈井字状的4个穿线孔。放在明亮处,钮扣闪着美丽的光泽。
“真不像话,用纽扣代替钱。”
这一个月以来,已经发现3个同样的纽扣。虽然没什么用处,但扔掉可惜,所以用胶带纸黏在墙上。这是第4颗。
在此以前,发生过几次拿走菜不给钱的事。杉田贴了张纸条,上面写上“拿菜不付钱就是小偷”!从那以后,再没有丢过菜。
“肯定是看错了。”
杉田生气地想。
用纽扣来换精心种养的蔬菜不合道理。
“准是那个老太太。”
他眼前浮现出在田里干活时经常看到的那个老太太。她清瘦、高个,有点驼背,拄着手杖,摇摇晃晃地走着。从那走路的姿态,可以看出,她以前是个风姿绰约的女人。
可是,只要她来买土豆、胡萝卜,钱盒里肯定有纽扣。
“她是怎么想的,难道以为纽扣是百元硬币?”
话虽然这样说,但总不能在她往钱盒里投纽扣的刹那间把她抓住。
“也许她真把这纽扣当成了百元硬币。”
杉田看着那纽扣,突然想起了十几年前死去的母亲。
——妈妈在处理旧衣服和衬衫时,总要把扣子剪下来,各种各样的扣子装了整整一点心盒。
也许这个老太太把扣子盒误认为贮钱箱了!
当杉田平静下来时,许久不见的女儿回来了。
“嗨,这是怎么了?”
女儿兴致勃勃地指着墙上的扣子说。
女儿从设计专科学校毕业后结婚,现在在一家室内装修店打工。
杉田阴沉着脸把事情讲了一遍,女儿两眼闪光。
“给我吧。”
“这是卖菜的钱,一个相当100元。”
“我给你400元。”
“什么?扣子值那么多吗?”
“这是用黑蝶贝做的纽扣,雕工也好。原来肯定是用在高级礼服上的。”
“这么贵重?”
“现在买,一个的价钱就吓你一跳。这样高级的扣子,可以卖……”
杉田边听边想起了那个老太太走路的姿态。
17.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2分)
?
?
18.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方式?(2分)
?
19.杉田认为老太太误把纽扣当成钱的原因是什么?(3分)
?
?
20.从这篇小说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
?
?


参考答案:
17.老太太,据推测她是纽扣的主人,文章的故事围绕她而写。
18.心理描写。
19.杉田去世的母亲出于节俭有集攒扣子的习惯,使他认为老太太出于节俭有集攒扣子的习惯,使他认为老太太的这种举动是个误会。
20.以诚信待人,才能换来理解。


本题解析:
17.文章的主人公由主题决定。
18.文章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前者为主。
19.杉田去世的母亲出于节俭有集攒扣子的习惯,使他认为老太太出于节俭有集攒扣子的习惯,使他认为老太太的这种举动是个误会。
20.扣子如此值钱,这虽然出乎意料,但却是用宽容和诚心换来的。据此不难判断。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题。(18分)
唐朝的潭水
邸玉超
唐朝的那池潭水,越千年了,依旧清且涟漪。昨日发现,那潭水经雾雨雪霜几多形态变化,已从永州流到我的舍畔。只是潭中原来那百许头鱼已不见踪影,恍惚的还闪两尾亮儿,疑是柳宗元游移的目光。流水不腐,铁梨木刻印的宋版书虽然已经发黄,但时间的木纹仍然清晰,班驳的是盛水之岸。
人都是有些私心的,能与别人共享的东西不多,似乎惟有苦难与文章,才好共同分享。柳河东先生的文章早年在校时都是读过的,那时心智懵懂,读时囫囵吞枣,读后过眼云烟。体味了人生冷暖,积淀了岁月沧桑,而今重新品味,自然有更深切的感受。
唐时的永州,是挺偏远荒蛮的。被贬永州的柳宗元,有点山野农夫的样子,茅舍旁栓着倔强而冒失的毛驴,篱畔的野草出没着黑质而白章的花蛇。他的心情一定很糟糕。从古至今,有几人能做到宠辱而不惊的?何况那么显赫的达官贵人。好在文人的优势在失势时真正显现出来了。寄情山水,柳宗元的眼睛立时明亮起来。《小石潭记》,全文仅193字,除去文末记述同游者的文字,实质只有167字,却写活了一溪水,画活了一潭鱼。那溪如鸣佩环,隔着缜密的竹林,老远就能听到其清脆悦耳的声响。汪积成潭,水清至透明,甚至虚无:“鱼皆空游无所倚”。日光直透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为坻、为屿的石上,伴青树翠蔓的倩影摇曳。不着水字,水意淋漓。是写生式的,如同苏俄作家米普里什文写抒情小品,不是凭记忆,而是像画家写生一样,铺纸在潮湿的树桩、光滑的石头上,照着自然界的模样,“在春天口授下写的”。也是写意的,如中国画。顾恺之论画事时说:以形写神。柳先生文中之形色,是描摹自然之形色,又非自然之形色。其情致之清超乎世俗,其意境之远逶迤笔外。先生在文章的结尾借景抒情:“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人联想到他北望故园,独钓寒江雪时的凄怆心境与感伤情怀。人活着,能看透世事的不多,能看透自己的更少见。能在一杯酒中沉醉,是一种超脱;能为一汪水感动,也算是一种幸福。
早几年,曾读过著名画家吴冠中画的一幅《观鱼》,画中的池潭群鱼信游,光影婆娑,笔墨技法无以挑剔,只是构图稍显局促,少些意境,尤其画亭上拥挤不堪的观鱼人,似乎粘了些粉气。文有文的不足,画有画的局限。像柳河东先生这样笔致优美、诗情画意兼备的文章,古来也不多见。年前游湖南,未得机会到永州拜会小石潭,甚觉遗憾,稍可弥补的是,在张家界武陵源见到了类似的溪和潭。据说,是吴冠中先生最早发现张家界的秀美风光,才使得这处深藏闺中无人识的人间胜境远播海内外。南国有嘉木,潇湘多才子。凤凰城的沈从文写尽了湘西风土人情,惟独不见永州的山水风物,也许是因为前人柳宗元捷足先登的缘故?喜欢食蚕豆豉和蕨菜的湘籍画家黄永玉,对湘西北的张家界钟爱有加,但不知他画过湘南永州的小石潭没有?难以逾越的不是山水,是古人创造的艺术高度。
一千二百年前那潭中的鱼可能已成为化石,而那水还活着,在文字的河床汩汩流淌。
(节选自《散文》2007年第7期,有删改)
19.小题1:阅读全文,说说“那水还活着,在文字的河床汩汩流淌”一句的含义。(4分)
答:
20.  小题2:作者而今重新品味柳河东的文章时,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请写出其感受的具体内容。(4分)
答:
21.  小题3:文章以浓墨重彩详写吴冠中《观鱼》画面的内容,和其他画家作家未能涉笔小石潭,其用意是什么?(5分)
答:
22. 小题4: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的主旨,谈谈你对超脱和幸福的理解。(5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小石潭里的水永不枯竭,《小石潭记》在文学的长河里,永远鲜活地流淌,以文学的美感,愉悦着读者。
小题2:寄情山水,淡忘仕途失意;超乎世俗,看透事态炎凉;看透自己,寻求人生幸福。
小题3:运用衬托手法,表现出《小石潭记》一文笔致优美、诗情画意兼备的特点,引出自己未能拜会永州小石潭的遗憾,揭示“难以逾越的不是山水,是古人创造的艺术高度”的文章旨意。
小题4:(提示)应结合“世事”“自己”谈自己遭遇挫折、失败时获得心灵慰藉的经历或感受。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方数学的使命
吴文俊
? 所谓东方数学,主要是中国的古代数学及印度的古代数学。东西方数学的异同,也就是东方数学(主要是古代的中国数学)跟现代欧美数学的异同。我们学现代数学(也就是西方数学),主要内容是证明定理;而中国的古代数学根本不考虑定理不定理,它的主要内容是解方程,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着重计算,要把计算的过程、方法、步骤说出来。这个方法步骤,就相当于所谓算法。美国一位计算机数学大师说,计算机数学是算法的数学。中国的古代数学是一种算法的数学,也就是一种计算机的数学。进入计算机时代,这种计算机的数学或者是算法的数学,刚巧是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最古老的数学也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
? 中国古代数学的精髓就是从问题出发,和西方的从公理出发完全不一样。从问题出发,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就带动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从问题出发,以问题带动学科的发展,这是整个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总的面貌。
? 为什么解决问题要解方程呢?一个问题有原始的数据,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得出答案,这个答案也应以某种数据的形式来表示。在原始数据和要求数据之间,有某种形式的关系,这种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建立起来的关系就是一种方程。因此,解方程变成中国古代数学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的主要目标。
? 我们经常跟外国人的脚步走。往往花很大的力气从事某种猜测的研究,希望能够解决或者至少推进一步。可是不管你对这个猜测证明也好,推进也好,你还是比提出猜测的人低一等。我们出题目给人家做,这个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 我们正进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只能处理有限的问题,所以相应的数学是一种处理有限事物的数学,在数学上叫“组合数学”。历史上,组合数学创始于中国,以贾宪为首,一系列的成就不断涌现。东方的数学有一定的思考方法,是有计划、有步骤、有思想地进行的。它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形成一些新的概念,产生一些新的方法,再提高到理论上,建立一般的原理,用这样的原理解决更复杂、更重要、更艰深的实际问题,这样数学就不断地上升和发展。
? 我们现在拥有计算机这样的便捷武器,又拥有切合计算机时代使用的古代数学。怎样进行工作,才能对得起古代的前辈,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并在不远的将来,使东方的数学超过西方的数学,不断地出题目给西方做——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和需要努力的方面。
1.下列对“东方数学”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划线的“东方数学”与末段划线的“东方数学”是同一个概念。
B.东方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所走的道路与现代欧美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C.东方数学着重计算,重视计算的过程、方法、步骤,是一种处理抽象事物的“组合数学”。
D.东方数学以问题为出发点,主要内容是解方程,而西方数学以公理位出发点,主要内容是证明定理。
2.对第一段划线句子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东方的古代数学切合计算机使用,因而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
B.中国的古代数学是一种算法的数学,符合计算机时代的要求,所以也是计算机时代最现代化的数学。
C.中国数学既是历史最悠久的数学,也是计算机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
D.中国古代首创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的组合数学,符合计算机处理各种问题的要求,因而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
3.下列各项是对原文相关信息的转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数学,主要指的是中国的古代数学及印度的古代数学;东西方数学的异同,集中表现为中国数学与欧美数学的异同。
B.中国古代数学所注重的计算方法、步骤,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算法,可见,现代计算机数学来源于中国的古代数学。
C.要解决问题就需要解方程,解方程成为以解决问题为精神实质的中国古代数学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的主要的目标。
D.西方数学的理论体系是由问题、概念、方法和原理建立起来的。


参考答案:1.D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花的九重塔
唐敏
十年前,我曾经在公路测量队里干活,到过深深的群山之中。
然而,我却不喜欢公路。每到一地所感受到的山川原始的美,带有神秘不可探测的深度。一旦修了公路,整座山被割得支离破碎,所谓茫茫林海也不能“莽莽无边”了。本来有深度的景观,都变得浅薄零乱,宛如破镜,这是因为测量时所接触的山岭,就是山民也不会去的。在深深贴近荒野的山中,心情与别人完全不同。
测量的时候,无法步入山中。雇民工在前面劈开满山苦竹、杂木和草藤,身体完全沉浸在深草中。被刀砍过的地方,草木流着汁液,发出强烈的辛涩味,混合着生土的腥气。
中午就在这样的山坡上吃干粮。太阳逼出满山又潮又热的气体。谁也不说话,蹲在深深的草丛里,如同野兽一样,谁也看不见谁。与其说是在享受深山的静寂,不如说是陷入了迷迷茫茫的梦游状态。山的形状以一种流水般悄然的滑动,展现出凄凉的无边的波浪。
有一天,向导带我们走进一个终年狂风不息的峡口。从高处望下去,峡谷像大地的巨嘴,万丈瀑布落下去,发出空洞的呼号。接着,踏上了几乎荒废的栈道。这是在峡谷半腰的陡壁上凿出来的栈道。天气阴沉。快要过清明节了,可还像冬天那么寒冷。背着仪器和背包,越发觉得栈道狭窄。身子尽量贴着长着青苔和滴水的石壁。有时,树根像瀑布一样泻下来,落到栈道下的草皮里。从阴暗的树根下穿过去,活生生的根湿漉漉的。栈道上盖满腐烂的落叶,泡在多日的雨水里,踏上去叽咕叽咕地响。屏气吞声地一步接一步,仿佛走在鲸鱼的唇沿,那大嘴里喷出雾气要一把人吸下去。有时还要从几根树枝搭成的“桥”上,摇摇晃晃、两面悬空地走过去。
阴雾综绕的峡谷,一口气伸延了十几里长。
正走得沉闷不堪时,姑娘和小伙子们大声叫起来:“看,这是什么花啊!”
哦,这真是奇异的巨大的植物啊!
在直上直下的悬崖半腰,长着几株向外翻的小树。它们的根上积了一片泥土,形成一个厚厚的小土坎。乌黑的泥土上没有杂草,七片巨大的叶子贴在泥地上,形成圆圈,圆心中抽出胳膊般茁壮的、两丈高的绿茎。每隔一段,就有七片叶子围绕,一层层围绕着,上面的叶子很小,顶上开着一盘耀眼夺目的红花。
向导说,这和采药人往常采到的仅一尺多高的相比,真是巨塔一般。数了数,它已有八重叶子,第九重的七片叶子正在鲜红的花盘下伸展出来。
“把它挖出来,值好多钱呢!”
大家商量着要放下绳索,挖出根茎换了钱买酒喝。
向导温和地说。“这样的宝物,长在我们山里,是大家的福气。我们要换钱过日子,山里有木材、药材。这好比是山的眼睛,怎么能去乱碰呢?要是不明道理胡来,这栈道谁还敢走?”
于是,大家静默下来,望着九重塔般的七叶一枝花,心中恐惧而敬畏。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独茎的花枝都奇异地高伸着。它在风中微微摇晃,使我着魔般地迷恋它。为了看到它,我领了一份苦差事。每天在峡谷两端的分队之间来回交换图纸和数据。我不走石板铺的“官道”,而在连山民们也极少知道的这条栈道上来回钻。从来路和去路上看七叶一枝花,每天每次的心情和感觉都不会一样……
几天后,经历了一场奇特的大暴雨。
那是午饭后不久,天色由阴转黑,黑得象夜幕降临。从门口望去,满天的乌云挟着大风压下来。那是真正的乌云啊!雷声贴着屋顶滚动,巨大的电火球发出暗红的亮光,在乌云和泥地的一点空隙中放肆地滚动、爆炸。
那是悲哀的苍天整个坍在大地上。我第一次如此之近地看着苍天躺在地上,迸出忍无可忍的嚎叫,弹丸大的丽珠铺天盖地砸下来。瓦片发出牙齿碎裂的痛苦声,满屋子尘埃飞扬。大地卷起寒冷的厉风,捶打着绝望的天。乌云渐渐变成土黄色。雨像夹云带泥的洪水,把天地连成泥浆黄汤,恐怖而肮脏的黄色吞没了一切。
我心中念念不忘的是那株七叶一枝花。我内心异常焦急,象关心自己的恋人一样关心它。
大雨终于停了。我不顾劝阻,贸然上路。
被暴雨摧残过的山,是多么可怕啊!草木泥沙向山下倾泻。云雾低低压着山顶,从峡口扑来的狂风鞭答着我的神经。残余的雷声在峡谷里滚荡,像野牛般吼叫。到处是溃散的滔滔流水声。栈道变得面目全非,倒塌的树木,崩塌的泥石,一片触目惊心的混乱和危险,真像一幅大屠杀后可怕的画面,深褐的积水像腐臭的血液灌满了栈道。
我不知是怎么走过栈道的,好久才发现牙齿在打抖。我在那儿来回地乱找,花的九重塔没有了,连同它一起生长的几棵树也没有了。起初,我感到麻木、迟钝、筋疲力尽。但脑子却清醒地活动着。第一次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么多天,怎么能忍受这险恶、阴森的栈道呢?一天走上两次,全然没有想到自身的安危,是为了梦一般的花的九重塔?
往前走,我突然感到无形的闪光,四顾茫然。我又走了几步。啊!多么奇怪,花的九重塔就在我的脚下!它仍然开放着鲜红夺目的花,摇晃着独茎的身子。
这九重塔庄重地突立在峭壁间,每片叶子上布满雨珠,巨塔闪耀着高贵的浅灰的光芒。红的花盘在一片破败的山景中显得耀眼夺目。
我这才想起,在栈道上走了这么多天,竟然没有遇到过一个人。充塞耳目的只是山石草木的形态和声音。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寻找“幸福”之所依的物体,事实上是为了享受完全与世隔绝的庄严的力量。
有清脆的鸟鸣响起,在山谷里变得辽阔、幽丽。暴雨之后,整个山野有生命的物体似乎都站了起来,以反抗暴虐的愤怒而欣欣向荣!
就在这时,在花的九重塔前,我体会到身心消溶、忘却存在的心境。从暴风雨和腐朽的栈道,看到了大地重放光明的启示。
小题1:从全文内容看,“七叶一枝花”具有哪些特点?请分点简要概括。(6分)
小题2:结合全文,回答下面问题。(8分)
(1)文章开头4段文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作用是什么?(4分)
(2)文章第16段作者说自己“着魔般的迷恋”七叶一枝花,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小题3:文中集中笔墨描写了雷电风雨肆掠大地的情景和暴雨摧残后的山林景象,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4:文章末尾,作者说“从暴风雨和腐朽的栈道,看到了大地重放光明的启示”,请结合文意,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至少写出两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①开在人迹罕至的深山,或生长在峭壁上;②体形如塔,耀眼
夺目;③有反抗暴雨的力量。共6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相符即可。
小题:(1)①对修路破坏自然的厌恶,对山川原始之美的喜欢;②便于下文抒发感情,为下文描写自己对开在与世隔绝地方的七叶一枝花的歌颂作铺垫;与结尾呼应。第一句“心情”2分,第二问答到“铺垫”与“呼应”分别1分。意思相符即可,共4分。
(2)为了看到它,作者领了一份苦差,每天来往于危险难行的栈道;②作者在暴风雨来临时对它惦念关切,雨后不顾危险前去探望。答对1点得2分,意思相符即可,共4分。
小题:①突出了七叶一枝花的顽强生命力。②侧面烘托了我对七叶一枝花的惦念关切之情。每个要点2分,意思相符即可,共4分。
小题:①亲近与世隔绝的自然,寻求自身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希望人类不要去侵害自然。②人应当像七叶一枝花一样,有反抗暴虐的不屈力量。③山野中生命是高贵而庄严的,都有反抗暴虐的力量。④真正的美是经得起考验的,无论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中,美都能更加光明璀璨,生命都应该灿烂美丽。能扣住“七叶一枝花”的象征意义,答出2个点即可得分,每点2分,共4分。意思大致相同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孔子与此有关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和同之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这样的文化心态是包容和开放的,是文化发展和繁荣必不可少的保证,也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的理论依据。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历史体现。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文化理想。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战国中后期以来,儒学的所谓的“驳杂不纯”的特征就日渐明显。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实质上,自汉代开始,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不竭源泉。
“和而不同”还表现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汉以来,随着本土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佛教的东来,在中国逐步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以至三教融合的局面。这期间从对立到交融,是经过了一个长期过程的。后来的伊斯兰以及基督教的传入也属于这种情形。自从16世纪末叶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以在与异域文化的交锋中实现了交融、丰富和发展。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和目标。全球化使今天的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一方面,积极寻找各种文明间深层对话、沟通与理解的文化路径;另一方面,民族性的存在和坚持也同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必要。“文化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多元化”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论之中。
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和而不同”就是我们的哲学依据,“寻找现代文明的普遍标志和中华文化的契合点”、高扬“文化自觉”、实现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应是我们对待中华文化的理性而现实的态度。
这种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有容乃大”。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从“文化自觉”到实现“和而不同”,必须处理好几个“要”和“不要”的问题。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同时要敢于正视其中的一些糟粕成分,因而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而不要希望全盘西化等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新文化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又具有高度的智慧性。
建构和谐现代社会,需要的正是和而不同,共同发展这样的文化心态作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和而不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被公认为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和同之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
B.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成为有关和同之辨理论的源头。
C.在全球化使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的今天,这样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
D.这一哲学依据有助于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不是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对三代文化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体现了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B.“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与异域的文化的交锋中实现了交融、丰富和发展。
C.在对待外来文化上,“和而不同”的态度使得道教和外来的印度佛教迅速融合。
D.“和而不同”文化心态提醒我们,应该自觉地吸收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所具有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有利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
B.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其他诸子学说为脉脉潜流和不竭源泉,体现了“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
C.战国中后期儒学“驳杂不纯”的特征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汉代以后“独尊”儒学,表明这种心态的影响力急剧下降。
D.当今世界,“文化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多元化”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论之中,“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更显其重要性。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B(孔子有关和同之辩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和同之辩的理论的源头)
小题2:C(“迅速融合”错,原文是“这期间从对立到交融,是经过了一个长期过程的”)
小题3:C(“表明这种心态的影响力急剧下降”错误。原文是“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