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十)
2017-07-31 21:22: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不见大雁
刘长春
①鸟的天性是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烟波浩淼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不远千里万里地自由飞翔着。
②同时,鸟儿是最具灵性的。“倦鸟而知返”,“笨鸟先飞”,“穷秋南去春北归”。
③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山下,终年不断走着一道清澈的溪流。听不到水波的喧闹,也看不见壮观的水势,就那么悠悠闲闲不急不忙地流淌着。在地势低洼的山谷间,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深潭,潭水下泄,汇入溪涧,然后流淌,流淌。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
④秋天的时候,溪流变的更加潺湲。阔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颜料一样透彻清澄,水波闪烁着点点光斑……
⑤这个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一只,一群簇拥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铺天盖地似的飞过来了!大雁们扇动着翅膀,拍打着晚霞,激溅着水花,然后亦飞亦落于清溪,壮观的场面,真应得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我的记忆中,还有那亦近亦远.亦断亦续的群雁飞鸣之声,犹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如慕如诉如歌,充斥于天地之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尽管时间好像流水一样地流过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鸣的余音袅袅,至今不绝如缕于我的耳际。
⑥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现在,它还那样地流淌着吗?群雁飞落清溪的场面还那样地壮观吗?
⑦故乡相逢,又是在秋日西风夕阳送别的时候。
⑧可是,没有看见天边的几行雁字,也没有听到一声隐约的雁叫。还是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他一边朗诵着“秋天到,雁成行”的儿歌,一边奇怪的问我:“爸爸,大雁怎么还不飞来呢?”是啊!是啊!我们已经很长久没有见到春去秋归的大雁了。“衡阳雁去无留意”,“言不到,书成谁与”等等一类的诗句,空留于发黄的书页间和我们无奈的叹息中。而对孩子来说,一生都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听不见鸟鸣,而只在书本上隔膜地读到关于大雁的故事,他们的生命将会是一种多么孤独与贫瘠的情景呢?他们多么想看见那从天外飞来的雁阵,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又排成“人”字,扇动着优美的翅膀,从眼前飞过。然后,兴高采烈地吹着口哨,也像鸟一样飞进课堂……
⑨可是,对于同样有着记忆的大雁来说,同样有着自己的苦恼与孤寂。
⑩也许它们早已厌倦了这古老的村庄一变而为闹市的喧嚣,以及这喧嚣所裹挟着的孤寂?
也许它们被猎人无情的子弹击中,跌落于芦苇丛中或陷身于沙滩沼泽?
然而,生态学原理却揭示着另一个更为严酷的事实:溪岸两边茂密的阔叶林带几乎在一夜之间被砍伐殆尽,只有几株形影相吊的芦苇在萧瑟的秋风中低吟,再加上上游水源的枯竭,昔日阔大无比的溪流早已被乱石荒沙挤成一条细细的狭长的水痕。没有了那片树林的嫩
叶.细根.果子.无异于断绝了它们食粮。
大雁是有灵性的,它只能选择适宜于它生存的环境;同时,大雁也是无法改变它的天性——飞翔,它们原是自由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人群,飞走,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自由的鸟儿选择自由地飞翔。从此,它在我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了。
不知道,是出于怀旧还是一种凭吊,在昔日清溪落雁的旧址上建了一座名曰“落雁公园”的建筑。在它的周围又星罗棋布着一座座高高的群楼。在群楼之上凭窗遥望清溪的居民们,在夕阳余晖之中,能够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吗?
蓝天空旷,没有大雁飞过。
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选自《大地笔记》,有删节)
4.开头1-5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何作用?
5.请分析第6段在文章结构方面有何作用?
5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
要答好这类题,先要把握文章主旨,理清文章脉络;还要熟知段落在不同位置可能会有那些作用,记忆并理解一些常用术语;过渡和照应.铺垫张本.烘托渲染.对比反衬.点题.点明主旨.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总结上文等。
注意本段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譬如“现在,它还那样地”以前是这样而现在又是什么情况呢?很明显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第八段引用这些诗句的目的是什么?
7.解释下面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8.文章最后交代了“在昔日清溪落雁的旧址上建起了一座名曰‘落雁公园的建筑’”,这样结尾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4(1)开头1-5段主要写了鸟的飞翔的天性和“穷秋南去春北归”的生存灵性,展示了优美的流了千年.百年的清溪以及清溪之上群雁飞落得壮观景象。
(2)这样写为下文写“不见大雁”的现状打下铺垫,是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发差,表达了对昔日壮观景象的无限怀恋之情,更表达了对环境遭到破环以致大雁消失的现状的深深忧虑。
5第6段在文章结构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总结了上文清溪的美丽景象,又引出了下文对现状的叙述描写。
6现在由于环境遭受破坏,孩子而只在书本上隔膜地读到关于大雁的故事,在现实世界不能见到真的大雁。引用这些诗句,既古今对比写出了环境的变化,又写出了这些变化造成孩子“一生都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生命将会是孤独与贫瘠的”,写出了无奈和忧虑之情。
7“天空寂寞”,是说大雁不再飞过;“人也寂寞”,是说人们虽然建立了“落雁公园”,却再也无法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孩子更只能从书本上认识雁阵。作者以此昭示我们:人类过度伤害自然,其实是在自残和自毁,我们只有学会珍惜大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样结尾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同时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
8文章没有将结尾停笔于直白浓烈的理念化话语这样结尾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同时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


本题解析:4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是指对文章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首先要理清全文或段落或段内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学会合并表达意思相同的段落或句子。本题第二问考查的是结构安排技巧,做这种类型的试题,要看开头.结尾是否匀称;结构是否严密完整;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恰到好处;有无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是否曲折有致。
回答第一问,要特别注意一二断的中心句和第六段的关键句。文章的标题是“不见大雁”,主旨是揭示的是一个人们忧心面对着的严酷状况——环境遭受破坏,那么,作者在开头写这些内容的目的就不难看出了。
6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发掘作品内涵的能力。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考虑修辞手法.表达方式.选材剪裁.表现手法.结构安排几个方面。文章引用诗文句子的作用,应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回答。
要联系文章主旨,注意本段中的几个关键句子,“空留于发黄的书页间和我们无奈的叹息中”“一生都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中进行”,不难做出答案。
7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注意前面“没有看见天边的几行雁字”和“建立了‘落雁公园’”,两个关键句。
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有具体的含义,这种语境词的含义是在词典含义的基础上引申.或因比喻.反语.借代.改变色彩等修辞手段而产生的新意。首先要理解词语原意,然后辨明情景义的类型,把握语境意义,有时还要联系文章主旨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8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鉴赏作品内涵的能力。
应该熟悉文章结尾的一般方式:卒彰显志.总结全文等。
从作者力图突出中心和写作求新两个角度考虑,结合对末尾三个段落的语句的理解做出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朱光潜
  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如果只就故事说,陈鸿的《长恨歌传》未必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或洪升的《长生殿》,元稹的《会真记》未必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但是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记》远非它们所根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所可比拟。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里面也都有故事,但是这故事多么简单平凡?这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这这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所做得出,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
  对于某一种诗,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从偏嗜到和他种诗参观互较而重新加以公平的估价,是对于已征服的领土筑了一层更坚固的壁垒。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口胃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真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
  艺术和欣赏艺术的趣味都与滥调是死对头。诗的疆土是开发不尽的,因为宇宙生命时时刻刻在变动进展中,这种变动进展的过程中每一时每一境都是个别的,新鲜的,有趣的。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我们本来不觉得乡村生活中有诗,从读过陶渊明、华兹毕斯诺人的作品之后,便觉得它有诗,我们本来不觉得城市牛活和工商业文化之中有诗,从读过美国近代小说和俄国现代诗之后,便觉得它也有诗。莎士比亚教我们会在罪孽灾祸中见出庄严伟大,伦勃朗和罗丹教我们会在丑陋中见出新奇。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睛是点铁成金的眼睛。生命生生不息,他们的发见也生生不息。如果生命有末日,诗才会有末日。但是有生命而无诗的人虽未到诗的末日,实在是早已到生命的末日了,那真是一件最可悲哀的事。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种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原文有删改)
1.根据原文,下列选项不具有诗的“趣味”的一项(?)
A.能艺术的观照出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应该具有诗的趣味。
B.能用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生活情趣的作品也就是有了诗的趣味。
C.能表现出人的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的作品一定具有诗的趣味。
D.罪孽灾祸中见出庄严伟大,丑陋中见出新奇的作品是有诗的趣味。
2.下列多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读小说和戏剧如果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诗,那就只读到了粗浅,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了花。
B.虽然《长恨歌传》《会真记》的故事性强于《长恨歌》《西厢记》,但其文学价值远不如后者。
C.读出诗中的故事比较容易的,但要读故事背后的情趣,感到诗的佳妙,则不是容易做到的。
D.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它不仅能提高我们欣赏其他种种文学的水平,也能滋润我们的人生。
3.从文章第四、五两段看,作者认为培养诗的趣味最忌讳的两点是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1)爱好偏,视野窄。(2)滥俗无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时?光
冯骥才
  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终点扎去。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
  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
  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退藏到冬日小雨空濛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它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
  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
  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惟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1.作者说:“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结合后文的比喻,说说为什么到年终时分,会乍然出现时光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去??”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宋代天王像的瞪视,作者说:“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但结尾处却又说:“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如何理解这两处看似矛盾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观全文,作者对“时光”持一种怎样的看法?对你有何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因为到了年底,一年将尽,就如同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不知不觉中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此时会让人感觉时光分外短促、有限、紧迫、拮据与深浓。
2.承上启下。上文说自己整年到处奔走忙碌,此处发出了究竟哪些足迹还在的疑问,此是承上。下文转入另一层思考,即如何才能让生命的足迹永留人间,让时光永恒,此处的发问又有引出下文(启下)的作用。
3.作者说,“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是因为反思自己这一年的时光,觉得自己一年里把许多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心里感到惭愧和狼狈,所以无言以对。结尾处却又说:“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是因为他其实已经明白,自己作为艺术家的一员,可以通过创作,将自己的时光和生命永留人间,使自己的生命永恒。(意思对即可)
4.普通人在奔波忙碌中,浪费了很多时光。时光就是生命的过程,它不一定消失得无痕,它可以通过另一种形式存在或再生。艺术家可以通过创作高质量的艺术品让自己的时光永存,生命永恒。文章启发我们,应该珍惜时光,将时间用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洁净煤带来的错觉
煤炭是制造污染最多的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的两倍,成为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但是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经济体都依赖于煤炭:美国和德国能源的50%几乎都来自煤炭,印度是70%,中国80%。全球有数百万人口依靠挖煤谋生。当世界经济形势动荡石油天然气出口商减少出口的时候,国内能源安全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很难指望政府拒绝如此廉价、可靠的燃料。
在燃煤和气候保护之间,的确能够找到中和的办法,这就是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或者叫碳截存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实现从发电厂和其它工厂的烟囱排放中吸出二氧化碳,并将其安全地封存在地下而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而盐池和废弃的油田又提供了大量不错的封存空间。政治家们都把希望寄托在洁净煤上面安格拉.默克尔和巴拉克.奥巴马都很热衷于这个办法。
但是碳捕集和存贮技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地实施却很难。至今还没有一家大型发电厂使用该技术,公共服务部门拒绝在这上面做更大规模的投资,因为建造并运营使用碳捕存技术的发电厂要比普通的昂贵很多,他们更倾向于投资其它低碳量的能源,比如核能、太阳能以及风能。与此同时,投资者和风险资本家正在努力创造各种形式的新能源技术,比如可以用做生物燃料的微生物、旋转的太阳能电池板以及智能电网的应用等,但是很少有人会在自己的车库里使用碳捕存技术,尽管有些科学家认为可以把二氧化碳直接从大气中而不是从烟囱里抽出去。有一些环保压力集团,甚至一些能源公司老板们都认为这个办法行不通。
只有一些私营部门使用碳截存技术,西方政府在这项技术上挥霍不少的津贴。美国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有34亿美元用来启动碳截存技术的应用;欧盟也公布了对去年使用碳截存技术相关部门进一步的鼓励措施;英国、澳大利亚和其它一些国家也都许诺要资助相关的项目,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认为这些私营部门因碳截存发电厂的高成本而有后顾之忧,但也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碳截存技术的应用成本定会下降。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煤炭虽然是制造污染最多的化石燃料,但因为它储量最多、价廉且可靠,所以至今是世界上一些大的经济体依赖的能源。
B.煤炭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它的使用和气候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但人类已经找到了中和的办法,虽然其应用成本很高。
C.几乎所有大型发电厂都愿意投资于开发用微生物作燃料、使用旋转的太阳能电池板以及智能电网等新技术,因为它们成本较低。
D.由于碳截存技术的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尚缺少应用经验,所以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对其应用给予扶植。
15.下列依据文意做出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废弃的盐池和油田为碳截存技术吸出的二氧化碳提供了大量不错的封存空间,这极大地增加了碳截存技术付诸实施的可行性。
B.尽管有些科学家认为“可以把二氧化碳直接从大气中抽出去”,却很少有人会在自己的车库里抽取,费用昂贵是主要原因之一。
C.由于公共服务部门更倾向于投资核能、太阳能等低碳或无碳的能源,因此这些能源很快会取代煤,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工业能源。
D.政治家们把希望寄托在洁净煤上,是因为它既可以让国家继续使用安全廉价的煤炭能源,又可以解决煤炭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16.题目为什么说“洁净煤”带来的是“错觉”?(4分)
?


参考答案:14.B
15.C
16.用碳截存技术可以清除燃烧造成的污染,(1分)但因其成本太高,(1分)政府虽大力倡导;(1分)但很难真正普遍实施。(1分)


本题解析:14、A项“储量最多”错,原文中无依据。C项“愿意投资”微生物燃料等新技术的,不是“大型发电厂”。D项“碳截存技术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错;全句错加因果。
15、由“公共服务部门更倾向于投资……”的因,推出“这些能源很快会取代煤,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工业能源”的果,不合逻辑。
16、考查对语段关键信息的归纳能力。从第二段中“将其安全地封存在地下而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提取归纳“洁净煤”的特点,从第三段中“比普通的昂贵很多”、“ 很少有人会在自己的车库里使用碳捕存技术”等语句中归纳出很难真正普遍实施得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1.第一段文字的中心是(? )
A.世界文学是向每一位有志者敞开的。
B.获得教养不一定要读很多书。
C.获得教养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
D.读书要仔细咀嚼,不要囫囵吞枣。
2.作者倡导怎样一种读书观?试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个性或人格”具体指什么?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得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请问,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必须读名著(经典),而不应只读报纸和流行文学?(联系全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1)读书不在于数量,重要的是要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2)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3)必须花力气、下工夫读杰作。
3.“个性或人格”指爱的阅读(或“对文明的热爱”)、对知识的敬重、心的教养。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很难获得教养。
4.读书可能会挤占我们生活中很多宝贵的时间,但真正的生活离不开书。
5.因为流行文学无法让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而只是为了”,而杰作需要我们集中心智,用心、用爱去对待,所以,读杰作才能获得教养。(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