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美与同情?丰子恺
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
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儿童的天真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丐。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了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画家与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我们画家描一个花瓶,必其心移入于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体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瓶的精神。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doll)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见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销磨了。惟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西洋艺术论者论艺术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说。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于其中,没入于其中,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到美的滋味。我们又可知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他们往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圣经》中说:“你们不象小孩子,便不得进入天国。”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1929年9月8日
(节选正《静观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
1.文章第二段说:“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那么,画家所见应是什么,“前三者”所见又都是什么呢?(4分)
答:画家所见应是;
“前三者”所见都是。
2.为什么说,画家要画好一个花瓶,必“自己化作花瓶”呢?作者借此想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4分)
答:;
3.末了两段作者花了较大篇幅来“赞美儿童”。请选择两个角度,简析作者这样构思匠心所在。(4分)
答:
4.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15分)
(1)简析《美与同情》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2)谈谈《美与同情》中作者的一个观点。
2、阅读题 太阳系内存在“暗彗星”?
英国天文学家日前通过计算机模型推测,太阳系中存在大量彗星,而人们只观测到了其中很小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太阳系内存在很多不发光的“暗彗星”。
彗星被称为“太阳系中的流浪汉”。传统观点认为它们的“家乡”位于距离地球5万到10万个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约1.5亿公里)的奥特星云,那里可能含有数千亿颗彗星。不时路过太阳系的恒星通过引力干扰奥特星云,将彗星推向太阳。彗星的固体核很小,彗发和彗尾的物质全部来自彗核的蒸发,所以彗星每接近太阳一次,它的核就变小一些,最后将消失,剩下的只是一群沿轨道运行的尘埃颗粒,它们在与地球相遇时会引发流星雨。
鉴于奥特星云的体积,天文学家计算出太阳系中应该有大约3000颗彗星,远大于目前观察到的400多颗。科学界普遍持有的一种解释是,彗星在围绕太阳飞行一两圈后就分解了。但是,英国的两位天文学家对这种理论提出了疑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说,这两位分别来自英国阿马天文台和加的夫大学的天文学家通过计算机模型推算,如果传统观点正确,那么地球上观测到的流星雨次数就应该大增,达到每年30次。因此他们推测,太阳系中实际上存在一些观测不到的“暗彗星”。这些彗星由漆黑的碳化合物组成,一旦这种彗星离开奥特星云,就会一直吸收可见光,而不反射光,所以一直保持黑暗。
美国宇航局的“星尘”号探测器收集到的“怀尔德-2”彗星的尘粒似乎为这两位天文学家的理论提供了支持。该探测器提供的信息表明,这颗彗星向外喷射漆黑的碳化合物。但是,其他天文学家却对这种新理论表示怀疑。他们指出,尽管这种所谓的“暗彗星”不反射光,但它应该释放小股热量,那么美国宇航局的“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就应该能观测到这些彗星。而两位英国天文学家反驳这种说法的理由是,“斯皮策”观测的范围太小。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要等到2008年美国宇航局发射“广域红外勘察者”探测器了,它的观测范围会更广。
1、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有关“暗彗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
A、“暗彗星”的理论是油两位英国天文学家提出,并通过计算机模型推测的。
B、如果“暗彗星”确实存在,那么它们被称作“太阳系中的流浪汉”,也是适宜的。
C、英天文学家认为“暗彗星”由漆黑的碳化合物组成,它们之所以一直保持黑暗,是因为一直吸收可见光, 而 不反射光。
D、“星尘”号探测器证明彗星向外喷射漆黑的碳化合物,为“暗彗星”理论提供了支持。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流星雨是彗星在太阳作用下分解而成的颗粒与地球相遇时引发的一种自然现象。
B、在地球上观测到的流星雨的次数没有达到每年30次,由此可见,太阳系中的许多彗星并不是在太阳作用下分解了。
C、彗星的固体核很小,彗星在接近太阳时,彗发和彗尾就逐渐蒸发,直至最后从宇宙中消失。
D、传统观点认为太阳系中本应有3000颗彗星,而目前只观测到400多颗,是因为绝大多数彗星在围绕太阳飞行一两圈后就分解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英国天文学家所说的“暗彗星”来自于奥特星云
B、奥特星云是属于太阳系的一种天体。
C、2008年美国“广域红外勘察者”探测器发射后,才有可能证实英国科学家“暗彗星”理论的正确性。
D、反对者怀疑“暗彗星”理论的主要依据是“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没有监测到这些彗星的热量。
3、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
麻三爷和他的鹰 ?仲维柯
山连着山,岭靠着岭,山岭之上满眼里苍松翠柏,直指天际。这是鲁西南最大的一片天然林,管理它的则是双城岭林场。
麻三爷就是林场的护林员。他在这深山老林里一待就是40年,由原本肌肤圆浑的后生,变成了尖嘴利眼瘦削的老人,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交给了这片山林,而今仍孤身一人。
三爷就要离开这片山林,到市“老年公寓”安享晚年了。可三爷还有件最放不下的事情,那就是不知如何安置那只跟了他三十多年的老山鹰。
那是一只本地的老山鹰,黑底白眉斑的头,下体白色,杂有数目不多的灰黑色小横斑,体长半米有余。说起三爷与这老山鹰,那还真有不少故事呢。
那还是三爷来林场的第二年。当年轻的三爷巡林到老虎崖时,捡到一只折断了翅膀的雏鹰,心慈的三爷就把它抱回林场养了起来。
用药水擦拭伤口,喂水喂肉,清洗羽毛……三爷慈母般呵护着雏鹰;用棍棒敲羽翅、脚爪、钩喙来锻炼筋骨,一次次从高处抛下来练习飞翔……三爷严父般训练着雏鹰。终于,雏鹰成了能翱翔于蓝天的老山鹰,可它总不肯离开三爷。
三爷巡山,山鹰便在三爷上空盘旋;三爷休息,山鹰便落在三爷脚边嬉戏:三爷走到哪儿,山鹰便飞到哪儿。
那天,当三爷巡视到跑马岭时,只见五六个光头后生正挥动着刀斧肆无忌惮砍伐着林木。三爷大声制止,他们非但不听,还挥动着工具缓缓靠过来。“喔欧”一声尖利长鸣,几个后生的头皮被重重挠了一把,随即血流满面,惨不忍睹。后生们捂着伤口,惊恐地望着空中乌云般的山鹰,撒开两腿朝岭下逃去。
还有个冬天,雪下得很大,三爷巡山不慎跌落老龙峡。山鹰便盘旋在老龙峡上空,凄厉的叫声就是在十多里外都能听到。听到老鹰鸣叫的人都说,那叫声揪心,瘆人!救三爷回来,人们发现山鹰的嗉子里全是血!
商议老山鹰归宿的问题,两个月前就开始了:跟三爷回城里“老年公寓”,恐怕人家不接受;留在林场,除了三爷,它不跟任何人接近;送给爱心人士饲养,这一天三顿肉,谁喂得起?……老山鹰可顾不了这些,只管“嘭嘭嘭”地敲击着它那粗大的钩喙和爪子。
这已不是二十年前的钩喙和爪子了。一厚层灰白色硬如石头的物质像枷锁一样,套在山鹰的钩喙和爪子外面,使之不再尖利,不再灵活。那次三爷让山鹰追前面不远处一只半大野兔,几番搏斗后,野兔竟从老鹰爪下逃脱了……
几番周折,市动物园总算答应收留这只年过古稀的老山鹰了,离开的时间与三爷离开林场同日。
明天就要离开了,林场特地给三爷摆了欢送宴。喝酒、吃肉、唱山调子,三爷没有半点情致,整个心像被掏空了似的。
耳膜里挥之不去的是老山鹰“嘭嘭嘭”的撞击声。三爷提了些水拿了些肉打开了山鹰住的小棚。
甩动粗壮的脖子,重重击打钩喙;抬起硕大的脚趾,狠命地摔打鹰爪。三爷蹲下身,紧紧抱住山鹰脖子,悲戚戚流了好一阵子泪。
嘭嘭——嘭嘭——三爷数着山鹰的“嘭嘭”声直到天明。
太阳刚刚露出整个圆脸,市老年公寓、动物园的车也就到了林场。
当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打开山鹰住的棚子时,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在场所有人:山鹰的爪子、钩喙全都白森森的,微微滴着血,那层厚厚的灰白色的硬东西,像一套精致的模具静静地摆在人们面前。
“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老鹰复生的传说还真有。”动物园来的一位年长的工作人员嗫嚅道。
“当一只鹰活到40岁时,它的喙会变得弯曲、脆弱,不能一击而制服猎物;它的爪子会因为常年捕食而变钝,不能抓起奔跑的兔子。传说真正的雄鹰,会忍着饥饿和疼痛日复一日敲打喙,直到脱落;同时,会将磨钝的爪子一个个拔出,直到长出新的锋利的爪子。当这痛苦的历程过去,老鹰可以重获30年的新生,再次翱翔于天空。”
三爷呆呆地听着,眼都不眨一下。
催三爷上路的喇叭声再起,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竟变卦了——
“我的山鹰有勇气重获新生,它理当属于山林;我虽然年老了,但还比得上一只山鹰。不走了,都不走了!
——在这林子里,让这鹰再陪我30年!呵呵……”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8期)
小题1: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4分)
答:?
?
小题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鹰,对人物刻画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6分)
答:?
?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麻三爷的形象。(4分)
答:?
?
小题4:文章叙写了麻三爷和他的鹰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情感取向。(6分)
答:?
?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河流的秘密
苏童?
①对于居住在河边的人们来说,河流是一个秘密。
②河流在洪水季节获得了尊严,它每隔几年用漫溢流淌的姿势告诉人们,河流是不可轻侮的。如果你站在某座横跨河流的桥上俯瞰秋天的流水,你会注意到水流的速度。水流的热情足以让你觉得震撼,那是野马的奔腾,是走出囚室的思想者在旷野中的一次长篇演讲;那是河流一年一度的倾诉。它告诉河岸,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缚的,你不可拦截,不可筑坝,你必须让它奔腾而下;河流告诉岸上的人群,你们之中,没有人比水的信仰更坚定。河流的信仰是海洋,多么纯朴的信仰啊,海洋是可靠的,它广阔而深邃的怀抱是安全的。
③谁能有柔软之极雄壮之极的文笔为河流谱写四季歌?我不能,你恐怕也不能。我一直喜欢阅读所有关于河流的诗文篇章,所有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都是湿润的,有时候那样的心灵像一盏渔灯!它无法照亮岸边黑暗的天空,但是那团光与水为友,让人敬重。谁能有锋利如篙的文笔直指河流的内心深处?我没有,恐怕你也没有。我说过河流的秘密不与人言说,赞美河流如何能消解河流与我们日益加剧的敌意和隔阂。一个热爱河流的人常常说他羡慕一条鱼,鱼属于河流,因此它能够来到河水深处,探访河流的心灵。可是谁能想到如今的鱼与河流的亲情日益淡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说河流中鱼类在急剧减少。所有水与鱼的事件都归结为污染,可污染两个字怎么能说出河流深处发生的革命?谁知道是鱼类背叛了河流,还是河流把鱼类逐出了家门?
④现在我突然想起了童年时代居所的后窗。后窗面向河流一一请容许我用河流这么庄重的词语来命名南方多见的一条瘦小的河,这样的河往往处于城市外围或者边缘。有一个被地方志规定的名字却不为人熟悉,人们对于它的描述因袭了粗犷的不拘小节的传统:河,河边,河对岸。这样的河流终日梦想着与长江、黄河的相见,却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抱恨终生,因此它看上去不仅瘦小而且忧郁。这样的河流经年累月地被治理,负担着过多的衔接城乡水运、水利疏导这样的指令性任务。河岸上堆积了人们快速生产发展的商店、工厂、码头、垃圾站,这一切使河流有一种牢骚满腹自暴自弃的表情,当然这绝不是一种美好的表情——让我难忘的就是这种奇特的河水的表情。从记事起,我从后窗看见的就是一条压抑的河流,一条被玷污了的河流,一条患了思乡病的河流。一个孩子判断一条河是否快乐并不难,他听它的声音,看它的流水,但是我从未听见河水奔流的波涛声,河水大多时候是静默的。只有在装运货物的驳船停泊在岸边时,它才发出轻微的类似呓语的喃喃之声。即使是孩子,也能轻易地判断那不是快乐的声音,那不是一条河在欢迎一条船,恰好相反,在孩子的猜测中,河水在说,快点走开,快点走开!在孩子的目光中,河水的流动比他对学习的态度更加懒得更加消极,它怀有敌意,它在拒绝作为一条河的责任和道义。看一眼春天肮脏的河面你就知道了,河水对乱七八糟的漂浮物持有一种多么顽劣的坏孩子的态度:油污、蔬菜、塑料、死猫,你们愿意在哪儿就在哪儿,我不管!孩子发现每天清晨石埠前都有漂浮的垃圾,河水没有把旧的垃圾送到下游去,却把新的垃圾推向河边的居民。河水在说,是你们的东西,还给你们,我不管!在我的记忆中河流的秘密曾经是不合道德的秘密。我记得在夏季河水相对洁净的季节里,我曾经和所有河边居民一样在河里洗澡、游泳。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在水底下睁开眼睛的情境,我看见了河水的内部,看见的是一片模糊的天空一样的大水,与你仰望天空不同的是,水会冲击你的眼睛,让你的眼睛有一种刺痛的感觉。这是河流的立场之一,它偏爱鱼类的眼睛,却憎恨人的眼睛——人们喜欢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河流憎恨的也许恰好是这扇窗户。
⑤我很抱歉描述了这么一条河流来探索河流的心灵。事实上河流的心灵永远比你所能描述的丰富得多,深沉得多。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是关于河流最大的秘密。
16.作者说“河流是不可轻侮的”,根据文章第②段,说出河流不可轻侮的三条理由。(6分)
答:①
②
③
17.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很抱歉描述了这么一条河流来探索河流的心灵”,在作者眼中这条河流具有怎样的心灵特征?作者这样描述有什么用意?(4分)
18.简要阐释“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和作用。(4分)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以探求河流的秘密为线索,采用人格化的写法,告诉我们其实河流也与人一样,有感情,有秘密,有追求,有信仰。
B.作者把“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比作“一盏渔灯”,意在说明具有这样心灵的人也许能够探索到河流的心灵。
C.作者通过对家乡一条小河的描述,说明自然必须得到尊重,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D.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了“鱼”,主要为了通过鱼的遭遇揭示河流的秘密:鱼已经和河流产生了隔阂,这都是污染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