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六)
2017-07-31 21:32:5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字的解释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


A.憎(讨厌)善善恶(坏事)  嫉如仇(憎恨) 乎待哉(什么)
B.强(粗暴)妙趣生(纵横杂乱)飞来祸(意外的)一脸肉(凶恶的)
C.景(就着)非此彼(就是)  不离不(靠近) 成功在(马上)
D.周(救助)无于事(有益)  同舟共(渡河) 缓不急(帮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父不愿其然:这样
B.即尊位及:等到
C.时台,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二弟诫:警告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分)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3分)
(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4分)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1)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2)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根据语境,“制”应该为“制度”。
小题2:本题从分析人物品质的角度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①在邺下名为清白”是说李丰在邺下有清白的名声。“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是说李丰表里不一。“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是说李丰将赏赐送给别人的情况。
小题3: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错,根据下文投降的吴人答明帝的话可知,他在江东地区也很出名。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的“所在”是名词性短语,译为“在哪里”;“以”译为“用”;“对”是“回答”的意思。(2)句中的“尚公主”指“娶公主为妻”,“内”和“外”都是名词作状语。(3)关键词是“缺”“谘”。
【参考译文】
李丰,字安国,是原来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因为父亲的职务被召为随军。当初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他十七八岁,在邺城一带有清白的名声,品评辨别当时的人物,天下的人一致称颂,没有人不在意他。后来在许昌任随军,声誉渐渐地隆盛起来。他的父亲不愿意他这样,就命令人把门关上,命令他断绝与客人往来。当初,明帝还是太子,李丰是文学侍从。等到明帝当了皇上,得到了吴国的一个投降者,问他说:“江东听说中原的有名之士是谁呀?”投降者说:“听说过有个叫李安国的。”这个时候李丰是黄门郎,明帝问身边臣子安国在哪里,身边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明帝说:“李丰的名字竟然在吴越流传?”后来,李丰转职为骑都尉、给事中。明帝驾崩后,李丰任永宁太仆,因为他名过其实,才能和用处很少。  
正始年间,李丰升职为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中央机构,经常称病(不来工作),当时台省的制度是,生病(请假)满一百天应当解职。李丰生病(请假)没有满几十天,就暂时病愈(工作),不久又卧病,像这样好几年。当初,李丰的儿子李韬通过选拔娶了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李丰的弟弟李翼和李伟,当官开始的几年,都当过郡守,李丰曾经在众人面前公开告诫两个弟弟。等到司马宣王长期卧病,李伟当了两千石的官,因为嗜酒荒废政务,使新平、扶风二郡治理混乱,但是李丰没有召唤他,大家认为李丰是在凭着皇上的宠幸(而胡作非为)。  
曹爽专政,李丰在曹爽、司马宣王两派之间态度暧昧,没有表现出亲疏厚薄,所以在当时有批评他的文字说:“曹爽的权势像开水一样热,太傅父子的权势像浆水一样冰冷,李丰兄弟几个像鬼怪游光。”其中的意思是认为李丰虽然对外表现出无欲无求,但是内心图谋奸事,有像鬼怪游光的地方。等到司马宣王上奏给曹爽定罪,在宫门停下车,和李丰碰面。李丰害怕,马上敛住气息,脚软在地上不能站起。  
到嘉平四年司马王宣死了以后,中书令的职位空缺,大将军询问朝中之臣:“合适补任的人是谁?”有人提出李丰。李丰虽然知道这个不是显要的职位,但是认为自己已和皇家联姻,该考虑依附皇上,因此领命而不推辞,于是大将军上奏任用李丰为中书令。李丰当了中书令两年,皇帝接连单独召见他和他说话,(别人)不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景王知道他们是在议论自己,请求李丰(告知询问内容),李丰不把实情告诉他,于是景王就杀了他。杀他这件事是秘密办的。  
李丰先后在两朝当过官,不在意家庭生计,依仗俸银禄米(过活)罢了。李韬虽然娶了公主,李丰总是约束命令他不能有侵略夺取的行为,李丰经常得到了赏赐的财物,就把它们送去给亲人家族;等到得到了赏赐的宫人奴仆,别人大多给了家中的子弟,但是李丰都送给了外甥们。等到李丰死后,有关部门登记他的家产,家中没有余粮积银。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大王来操          ②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B.①不如早为之         ②此予之得也
C.①则斗卮酒          ②有志力而又不随以怠
D.①孰能讥之乎         ②谁曰不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其橐①,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
[注]①胠(qū):打开;橐(tuó):袋子。?②崛嶂(lù):高峻陡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犹以谓国家臣四海一:统一
B.往往而不出伏:埋伏
C.庶几而得之狎:亲近而且态度随便
D.无所合,而归困:困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②向吾不为斯役,久已病矣
B.①然喜为歌诗自娱②勇气闻于诸侯
C.①东济、郓②奚以九万里而难为
D.①其胸中浩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表现秘演“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的一组是?(?)
①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
②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蟀,江涛汹涌,甚可壮也,欲往游焉
③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
④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
⑤独其诗可行于世
⑥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隐居山林,从事屠宰贩运的人,必定有老死其间而不被世人发现的人才。
B.曼卿在酒中隐身,秘演在佛教中隐身,都是奇男子。
C.秘演自己虽然懒散且不爱惜诗作,到老的时候仍有三四百首值得玩味的好作品。
D.曼卿的诗清妙绝伦,秘演的诗典雅劲健,有诗人的意趣,在曼卿的诗作之上。
小题5:把文中的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3分)
(2)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3分)
(3)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D
小题5:(1)所以我曾喜欢跟曼卿交往,想通过他来暗暗地寻求天下杰出的人才。
(2)当他们狂饮大醉之时,又唱又吟,又笑又叫,来共享天下的乐趣,这是多么袠迈啊!
(3)在他将要远行时.我给他的诗集写了这篇序,借此称道他的壮年并为他的衰老而悲。


本题解析:
小题1:B(伏:蟄伏)
小题2:C(都是动句,到,往;A连词,表顺承,就、便;连词,表假设,耶么;B连句,来;介词. 凭;D形容词词尾,无实意;助词,……样子)
小题3:A(②是写他要到东南游玩③是贤士喜欢和他交往⑤是写他诗作的流行)
小题4:D
小题5:(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尝”、“游”、“阴”各一分。(2)这个句子中“极”、“适”各1分,句意1分。(3)这个句子中“叙”、“因”各1分,句意1分。
点评:本题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都比较简单。需要注意的是第3个小题,首先要理解“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秘演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是“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高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①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而玩之,宜若有益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注]①傃(sù):朝、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  阴:北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故《易》《诗》人比贤人君子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B.①纵所如,或立于陂田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C.①宜若有益无损者        
②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
②夫祸患常积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3分)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3分)
(3)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3分。(得分点:倒装句;“乐”为意动用法;之:代词)(2)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3分(得分点:以、真、名)(3)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悠闲象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4分(得分点:南面、虽、好、句子通顺)


本题解析:
小题1:“和”读hè,应和,跟着唱。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可根据语法结构分析明确,“和”后面是代词宾语“之”,“和”应释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
小题2:A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B项:“其”,分别是代词它(指鹤)、表反问的语气副词;C项:“而”,分别表并列、修饰的连词,D项:“于”,分别为介词“到”和介词“从”。这是一道考核文言虚词的题目,文言虚词要注意记忆用法和意义,记忆一些课本中的重点例句,如果课本的都不熟练就没法做题了。
小题3:A项:“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古今异义;B项:“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合适”、“恰当”的意思,古今异义;D中“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义是方位名词南方之意,古今异义。这是一道考核古今异义的题目,平时注意积累,要记住一般古汉语的一个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
小题4: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1)乐——以此为乐,为意动用法;介宾短语后置句。(2)以——凭借,真——真性,名——闻名。(3)南面——朝南坐,虽——即使,好——爱好。
【参考译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暮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象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象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悠闲象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