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7-31 21:37:4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1)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注(1):挼,ruó揉搓。
(1)词的上片写如何写女子的寂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写她对远方情人的等待,重在写她的装扮,用了“碧玉搔头斜坠”一句,试简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感情,而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用了两个动词“引”和“挼”,表达出她的百无聊赖及寂寞。
(2)通过对女子装束的描写,表达她的懒散和心绪不宁,使得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富有情味,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小题1:“鲈鱼正美不归去”是用典,含蓄地表达了哪两种情感?辛弃疾在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诗也用了这一典故,请补写完整辛诗中的这一名句。(4分)
答:情感:??
辛弃疾的名句:?,尽西风,?
小题2:诗人杜牧对赵嘏这首诗的颔联赞叹不已,并因此戏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此联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情感:思乡;归隐。(2分)名句:休说鲈鱼堪脍, 季鹰归未。(2分)
小题1:颔联先描写了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寥落的几点残星,成群南归的大雁掠过天空,渲染出了凄清的氛围。然后再描绘出了一幅寻声所见的“人倚高楼吹横笛”的画面,烘托出了令诗人黯然神伤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思归的情感。两句诗,全是景语,却又字字皆情语。(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残星”“雁”“长笛”以及“鲈鱼正美不归去”的用典,理解情感为“思乡;归隐”。
小题1:此诗的景与情的关系是借景抒情,结合“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赏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偶 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一节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着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D项“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明显不当。本诗借这些字眼表达了对凝冰解冻、春暖花开的呼唤,其象征意义可从A、B两项中得知。所以选D。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点绛唇?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小题1:上阕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小题2:请赏析“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两句。


参考答案:
小题1:王维《渭城曲》(或《阳关曲》《阳关三叠》,或“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分)
作用:①突出了作者飘泊天涯时与友人刚刚相逢又旋即别离的无限悲苦之情。(2分)②使语言典雅、含蓄、凝练。(1分)
小题2:这两句使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寒蝉”“斜阳”“暮”渲染了一种浓重、悲凉的气氛,(1分)烘托了作者与故人分别时的浓重、愁苦的心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分析作品的主题。分析时,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可从上阙中找出关键词《阳关》句!由此可以联想到了王维《渭城曲》(或《阳关曲》《阳关三叠》,或“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这是运用了典故。运用典故,可以借典故中所体现的情感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在语言上还可以达到典雅、含蓄、凝练的效果。故答题时,要从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两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小题2: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从中找出关键词句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如“寒蝉”“斜阳”“暮”都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以此来烘托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浓重、凄苦的心情。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这是典型的寓情于景或者借景抒情的手法。答题时,可从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以及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来份作答,还可以从分析意境来体会分别的愁苦画面角度来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 浦
王安石
南浦东风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注:南浦,在江西南昌西南,即“画栋朝飞南浦云”(《滕王阁序》)中的南浦。
(1)第二句“物华撩我有新诗”中的“撩”字用得好,请作简要欣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鸭绿”、“鹅黄”分别指什么?请作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二句中一个拟人化的“撩”字,极富情态,既从侧面烘托了南浦风光旖旎,又点明引发诗歌创作激情的原因,令人遐思。(意对即可)
(2)因风粼粼而起的是“鸭绿”色的“水光”;柔和的春日映照下“袅袅”而垂的当是“鹅黄”色的新柳。“鸭绿”与“鹅黄”用的都是借代手法。(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