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十)
①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②尽斥锦衣冒滥官 ③撼门大哭,声彻殿庭?④乃再杖七人于廷 ⑤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⑥慎知而谨备之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④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1)现在陛下既然破格提拔了桂萼等人,不认为我们说的正确,希望下旨罢免了我们吧。(大意1分,关键词:“擢”:提拔。“是”:正确。“愿”:希望。“罢斥”:罢免。 各1分)
(2)他曾经告诉他人说:“个人的天生资质不值得依靠,要想使道德学问每天更新进步,应该从学习中获得。”(大意1分,关键词:“语”:告诉。“恃”:依靠。“日”:每天。“新”使……更新。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执:逮捕。古今异义: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辨别,平时要多积累。
小题2:②是其父杨廷和所为;④为世宗之事;⑥表现他谨慎防备。这三句不能表现杨慎禀性刚直、坚持原则的品质,剔除包含这几句的答案,答案就是A。
小题3:“武宗只得称病而归。”错。原文的表述是“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寻称疾归”句的主语是承接前句省略,为“慎”,是杨慎称病而归。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要有得分点意识,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大意1分,关键词:(1)“擢”:提拔。“是”:正确。“愿”:希望。“罢斥”:罢免。;(2) “语”:告诉。“恃”:依靠。“日”:每天。“新”使……更新。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是少师杨廷和的儿子。二十四岁那年考取正德六年殿试第一名,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遇继母丧事,服丧完了以后,仍担任以前的官职。十二年八月,明武宗秘密出行,刚出居庸关,杨慎上书直言极谏皇帝。不久他上书称病,辞官归里。明世宗继位,起用他担任经筵讲官。他经常讲授《舜典》,说:“圣人设置赎刑,那是施用于一般的小过错,使平民改过自新。如果是首恶大奸,没有可以赎罪的道理。”当时大宦官张锐、于经被判处死刑,有人说进献金银以求赦免其罪,所以他常提到这句话。
嘉靖三年,世宗采纳桂萼、张璁的建议,征召他们为翰林学士。杨慎与同一官位级别的三十六个人共同上书说:“我们与桂萼等人学术不同,主张观点也不一样。我们所遵从的是程颐、朱熹的学说主张。桂萼等人所崇信的是冷褒、段犹的遗绪。现在陛下既然破格提拔了桂萼等人,不认为我们说的正确,我们不能与他们一同共事,希望赐书罢免了我们吧。”皇帝很愤怒,严加责问,分轻重给予停发俸禄的处罚。过了一个月,他又与学士丰熙等一同上书进谏。没有得到答复,又与廷臣跪伏在左顺门力谏。皇帝大怒,下令将带头起事的八个人逮捕入狱。这时杨慎和检讨王元正等摇门大哭,哭声响彻殿庭。皇帝越发愤怒,把他们都捉拿下狱,处以廷杖之刑。过了十天,有人说上次罢朝以后,群臣都已经散去,杨慎、王元正以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又聚众伏地而哭。于是在朝堂上把这七人又打了一顿。杨慎、王元正、刘济都被谪戍他乡,其他人都被削去官籍。杨慎到了云南永昌卫。在此之前,杨廷和掌权,全部辞退了朝中办事不力的官员。到这时,他们在杨慎被谪戍的路途上寻找机会,准备加害于杨慎。杨慎知道后谨慎防备着他们,到临清他们才散去。杨慎带病长途颠簸,疲惫不堪。抵达戍所后,几乎起不来了。
嘉靖五年,杨慎听说杨廷和病了,驱马很快赶到家。杨廷和很高兴,病便好了。于是回到永昌,听说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便率领家丁步卒一百多人,驱马快速赶到木密所与守卫官员一起打败了叛军。嘉靖八年,他得知杨廷和去世,便跑去告诉巡抚欧阳重向朝廷请求,获准归葬,葬礼结束之后他又回来。从此,(有时)或者归蜀,(有时)或者呆在云南会城,(有时)或者留在戍所,主管官员都以友好的态度对待他。到七十岁那年,他回到四川,巡抚派四个指挥把他捉拿回来。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杨慎从小警惕机敏,十一岁就能作诗。进入京城后,写了《黄叶诗》,李东阳读后嗟叹不已,大加赞赏,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他曾经奉命出使经过镇江,拜见杨一清,阅读他收藏的书籍。用不懂的地方询问他,杨一清都能背诵。杨慎非常惊异,于是更加努力学习古学。被流放边境之后空闲时间较多,更博览群书。他曾经告诉他人说:“人的天生资质不值得依靠,要想使道德学问每天更新进步,应该从学习中获得。”所以他酷爱学习,穷尽文理,到老反而更加坚定。明代背诵之广博,著作之丰富,当推杨慎第一。隆庆初年,被封赐为光禄少卿。天启年间,追赠谥号为文宪。
本题难度:简单
3、语言运用题
参考答案:①作为②语气助词③成为④动词,这里有“编造”之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指出对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贾谊论》
北宋 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君子之所取远者,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①,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②,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yuè)然③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注①汉文:汉文帝刘恒。②昼:地名。③趯然:跳跃的样子.趯,同“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子何为不豫豫:高兴。
B.虽三代何以远过过:过错。
C.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略:占据。
D.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沮:失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是故非聪明睿哲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B.君子《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
C.王其庶几召我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
D.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说明贾生“量小”“识不足”的一项是? (? )
A.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
B.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C.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D.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小题4:下列对苏轼所述的主要观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谊的才华足够做国君的左膀右臂,可是终于没被国君重用,原因主要不在国君不识才,而在于贾谊不能自用其才。
D.君子要成就一番远大事业,要等待时机,在时机未到时,要能忍受住困穷,贾谊致命的弱点是不能忍受困穷。
C.像贾谊这样的王佐之才,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前提条件是上得其君,下得其臣,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
D.苏轼的结论是做人君的既得到贾谊这样有抱负、有才华的臣子,就应该避其短,尽早起用,否则,这个人才就会像贾谊一样夭折。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2)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3)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A
小题:C
小题:D?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本题解析:
小题:B?过;超过。
小题:A、?则;均为连词,就。且也.B、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语气助词,表反诘语气。C、其:语气副词,表示揣测语气,译为“也许、大概/代词,代贾谊;D.之;结构助词,译为“的”/动词,译为“去,到”。
小题:C 属作者论述作文的因由。
小题: D?苏轼的结论分两面说,一是说人君,一是说 “如贾生者”,这里只说了结论的一面,没有说另一面:“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
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可惜啊,贾谊虽然是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则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则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于万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它?遇到象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起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象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绛侯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部弃旧的做法而采纳新政,也真是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闷,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略一旦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识见不足啊。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所以若不是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斥退了所有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大半个中国,大概就是因为他善于用人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象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而象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啊!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