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虽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举荐到长安去任职。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之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张军、贾谊。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让太子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反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
(2)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于是,就;B.替;被;C.就;D.每次。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2:试题分析:B.①个性;②不为人所理解的表现;④ 不是才德。
点评:做本题首先要理解“才德”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马周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的“才德”,有的可能能体现“才德”,却是别人的行为。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小题3:试题分析: A马周是无可奈何之下去长安,并不是去做官; B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 D太宗亲自为马周调药。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4: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高”指推崇,“厚以装”是状语后置句,应为“以装厚”, “使入关”是省略句,应为“使之入关”。(2)这个句子中“恨”译为“遗憾”,“历”是当的意思,这两个关键词各占1分,句意完整1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参考译文: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行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尘苤旦:“吾安用此?然汝能口斤我言乎?夸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暑。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徒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套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恩之。
1.写出下列加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少而所与亲旧 与:_____________
(2)终身不造其门 造:_____________
(3)素号难治 素:_____________
(4)乃徙公治之 徙: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中加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饥民赖以全活——以吾一日长乎尔
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他植者则不然
C.去其桎梏而饮食之——恍惊起而长嗟
D.决狱之术多如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表现了欧阳晔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品质。
参考答案:1.(1)交往
(2)到
(3)一向
(4)调任
2.C
3.(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2)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意对即可)
4.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意对即可)
5.廉洁 爱民 正直 睿智(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B.以乱易整,不武(容易)
C.许之(答应)?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戍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面对文段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先用“积土成山”等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论,从正面说明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
B.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
C.紧接着又举出了四个比喻,用对比的方式,说明学习上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D.最后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设喻,正反对照,进而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
2.对文段的分析理解,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
B.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并不是决定因素,关键在于后天努力。
D.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对比、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1.D
2.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