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7-31 22:05:0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遇之——卒:突然
B、道丧文——弊:通“蔽”,蒙蔽,欺骗
C、忠人主之怒——犯:触犯
D、而不得宪宗之惑——回:挽回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韩愈有作为的一组是
[? ]
①不恃力而行 ②谈笑而麾之 ③道济天下之溺 ④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⑤期年而庙成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苏轼为潮州人重修的韩愈庙写的一篇碑文,作者对韩愈的人格、精神、思想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B、苏轼通过形象的事例来阐释天道和人事的区别,他认为韩愈所做的事情是合乎天道的,也是合乎当时的人事的。
C、本文语言铿锵有力,句式错落有致,文章显得气派恢弘而又灵活生动,堪称是神来之笔。
D、韩愈在潮州做了很多好事,当地的老百姓为了怀念韩愈,为他修建了祠庙。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B
4、(1)一个普通人却成为千百代的榜样,一句话却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准则,这是因为他的品格可以与天地化育万物相提并论,也关系到国家气运的兴衰。
  (2)有人说:“韩公远离京城约万里,而贬官到潮州,不到一年便回去了。他死后有知的话,是不会深切怀念潮州的,这是明摆着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17题。(共10分)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称: 相称,符合
B.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气: 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
C.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冠:位居第一
D.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益:好处

小题2:选出与例句中“其”指代内容相同的一项
例句: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A.称其气之小大
B.听其议论之宏辩
C.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D.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著名的文论,作者首先具体地说明了“养气”的新涵义,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才点明文题。
B.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安邦兴国,抚四夷,使天下无忧矣。
C.刚十九岁的苏辙写了这封信求见韩琦,通篇之中少见为求幸进而谀颂显达,为得功名而摇尾乞怜的俗相。相反,他以“百氏之书”为“古人之陈迹”,意欲施展才具追配古人的岸然自命之气溢于言表。
D.全文采用相互对照的写法,突出自己的游历。文章行间茂密,无懈可击,风格纡徐澹泊、秀杰清落。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2分)
⑵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2分)?


参考答案:
小题:D ?
小题:D
小题:B
小题:⑴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⑵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


本题解析:
小题:益:更加?
小题:代自己
小题: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
小题:
附参考译文:
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面,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土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书鲁亮侪
(清)袁枚
  鲁裕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替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至省,先谒两司告之故。皆曰:“汝病丧心耶?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明早诣辕,则两司先在。名纸未投,合辕传呼鲁令入。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余人,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曰:“印何在?”曰:“在中牟。”曰:“交何人?”曰:“李令。”田公干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皆曰:“无之。”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饬亡素,至有狂悖之员。请公并劾鲁,付某等严讯朋党情弊,以惩余官!”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两司目之退。鲁不谢,走出,至屋溜外;田公变色下阶,呼曰:“来!”鲁入跪。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裕能追之。”遂行。五日而疏还,中牟令竟无恙。以此鲁名闻天下。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曰     谩:傲慢地。
B.观公状貌、服 被:通“披”,穿。
C.两司起立曰  谢:道歉。
D.不入境时   意:料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浴且思    穷益坚
B.以所为    入前为寿
C.虽十鲁公奚能 何以伐
D.公何     二虫又何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艺术上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鲁亮侪摘印为主干,主要写了私行察访、与李令见面、说服田文镜三件事。
B.文章开头写鲁亮侪的威严,“提、镇、司、道”的官员们都非常惧怕他,在他面前连向旁边看一眼都不敢。
C.鲁亮侪受命去摘印,但他到了中牟之后,从百姓和读书人的议论中得知这里原先的县令是个好官;与李县令见面后,又得知他借俸银是为了迎母亲的到来,所以就原谅了李县令,冒着自己被责罚的危险没有摘印。
D.本文塑造了一个颇具正义感、无私无畏的官员鲁亮侪的形象,这在当时官场中充斥着趋炎附势之辈的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
4. 用“/”给文中画虚线的部分断句。
奇 男 子 此 冠 宜 汝 戴 也 微 汝 吾 几 误 劾 贤 员 但 疏 去 矣 奈 何?
5.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B
4.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
5.(1)好官走了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去向他申诉?
? (2)鲁公将官印铿地一声掷在地上,厉声说:“您不是了解我鲁亮侪的人!”(“君非知君者”翻译成“您不了解我鲁亮侪啊。”/“您还不知道我鲁亮侪的为人”也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官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竞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冒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刘敬从匈奴来,因言“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强,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徒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选自《史记》卷九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使者十来——辈:放在数词后表示同类的多数
B.见赢瘠老弱——徒:在路途
C.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控弦:拉弓箭,指代“士兵”
D.蛮夷必慕以为阏氏——阏氏:君主的正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伏奇兵争利/愿十五城请易璧
B.今妄言沮吾军/以其华山之阳名之
C.见老弱及赢畜/愿人长久
D.言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我欲之梦吴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知韩王信与匈奴勾结要共同进攻汉朝的消息,皇帝大为震怒,就派使臣出使匈奴摸清底细。派去的使臣十余批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刘敬则认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
B.冒顿做单于时,匈奴兵强马壮,常常侵扰北部边境。高帝听从刘敬的建议把大公主嫁给了冒顿,并送给了他丰厚的礼物,轻而易举地解除了北部的边患。
C.刘敬从匈奴回来后提出,把齐国的田氏各族,楚国的昭、屈、景三大宗族,燕、赵、韩、魏等国的后裔,以及豪门名家迁移到关中居住。这个建议得到赞赏并付诸实施。
D.这是一篇相当精彩的传记,叙事细腻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表现了刘敬的机敏、睿智。不仅写人物还写气氛,不仅写人物的动作还写人物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可以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B?
4.(1)“只能够从长计议让他的子孙后代臣服汉朝了,然而又怕陛下不能办到。”皇帝说:“果真可行的话,为什么不能办!只是该怎么办呢?”?
  (2)因为匈奴贪图汉朝的丰厚财礼。陛下拿一年四季汉朝多余而匈奴少有的东西多次抚问赠送,顺便派能言善辩的人用礼节来开导启发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扬州督同将军梁公,解组乡居,日携棋酒,游翔林丘间。会九月登高,与客弈。忽有一人来,逡巡局侧,耽玩不去。视之,面目寒俭,悬鹑结焉。然而意态温雅,有文士风。公礼之,乃坐。亦殊撝谦。公指棋谓曰:“先生当必善此,何勿与客对垒?”其人逊谢移时,始即局。局终而负,神情懊热,若不自已。又着又负,益惭愤。酌之以酒,亦不饮,惟曳客弈。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
  方以一子争路,两互喋聒,忽书生离席悚立,神色惨沮。少间,屈公座,败颡乞救。公骇疑,起扶之曰:“戏耳,何至是?”书生曰:“乞付嘱圉人,勿缚小生颈。”公又异之,问:“圉人谁?”曰:“马成。”先是,公圉役马成者,走无常,常十数日一入幽冥,摄牒作勾役。公以书生言异,遂使人往视成,则僵卧已二日矣。公乃叱成不得无礼。瞥然间,书生即地而灭,公叹咤良久,乃悟其鬼。
  越日,马成寤,公召诘之。成曰:“书生湖襄人,癖嗜弈,产荡尽。父忧之,闭置斋中。辄逾垣出,窃引空出,与弈者押。父闻诟詈,终不可制止。父愤悒赍恨而死。阎摩王以书生不德,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于今七年矣。会东岳凤楼成,下牒诸府,征文人作碑记。王出之狱中,使应召自赎。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岳帝使直曹问罪于王。王怒,使小人辈罗搜之。前承主人命,故未敢以缧绁系之。”公问:“今日作何状?”曰:“仍付狱吏,永无生期矣。”公叹曰:“癖之误人也,如是夫!
  异史氏曰:“见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见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可哀也哉!”?(选自《聊斋志异》)?
1、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九月登高,与客弈——会:相约
B、神情懊热,若不自——已:停止
C、父愤悒恨而死——赍:怀着
D、故未敢以缧绁之——系:捆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公礼,乃坐/癖误人也,如是夫
B、酌之酒,亦不饮/故未敢缧绁系之
C、自晨至日昃/今七年矣
D、及死也,见弈又忘其生/非所欲有甚于生者哉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癖之误人”的一组是(?)
①日携棋酒,游翔林丘间?
②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
③父愤悒赍恨而死?
④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
⑤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
⑥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书生爱棋成癖,家产荡尽,父亲被气死,他也不知悔改,最后被阎王减了寿数,罚进饿鬼狱。
B、书生虽然酷爱下棋,但棋艺不精,与扬州督同将军梁公的客人下棋时,屡战屡败,最后只好跪地求饶。。
C、梁公对书生以礼相待,起初以为他只是个爱好下棋的穷书生,直到他“即地而灭”后,梁公才明白他原来是鬼。
D、书生在阴间时本来有个赎罪转生的机会,可他沉迷弈棋,误了给东岳泰山凤楼写碑记的期限,最后落得个永世不得超生的下场
5、请将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以书生言异,遂使人往视成,则僵卧已二日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出之狱中,使应召自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癖之误人也,如是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A
3、D
4、B
5、(1)梁公因为书生说得很奇怪,就叫人去探看马成,而马成已僵卧在床两天了。
  (2)阎王把他从狱中放出来,让他应召作文,以便赎罪。
  (3)不良嗜好误人,竟到了这种地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