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①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②发愤读书,涉猎经史 ③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 ④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锋锐 ⑤永出箭复人,遂大破之 ⑥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④⑤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⑴(两处)火都燃了起来,(敌军)便无法记住他们原来渡河的地方,于是就朝着傅永放置点火标记的地方争相渡河。
⑵ 我虽然地位低微,但也是国家的一个将帅,怎能给贼寇留下个射伤我朝大将的名声呢!
本题解析:
小题1:让:责备。
小题2:②说明其勤奋读书,⑥是从侧面表现。
小题3:应为“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
小题4:得分点分析:(1)“竞”“济”“置”各1分,大意2分;(2)“微”“奈何”“伤”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幼时跟随叔父傅洪仲投奔北魏,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地,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
王肃做豫州使的时候,朝廷任命傅永做王肃的平南长史。齐将领鲁康祖.赵公政侵犯豫州的太仓口,王肃命令傅永抗击他们。傅永考虑齐的军队喜欢以劫营为能事,而且贼人如果夜袭,必然要在渡过淮水的地方用火来标记它的浅水处。傅永设下埋伏之后,仍然秘密地派人用壶盛着火油,渡到河南岸,在水深的地方安置下,嘱咐他们说:“如果有火起,就把这火油点着。”这天夜里,鲁康祖.赵公政等果然亲自率领部队来劫营。东西两边的伏兵一起夹击,鲁康祖等人向淮水逃奔。火起后,便无法标记他们原来渡河的地方,于是他们便向傅永所放置火油的地方争渡。河水很深,淹死很多人,斩首的有几千人,活捉了赵公政。鲁康祖连人带马掉进淮河里,早晨找到了他的尸体,斩下脑袋后连同赵公政一起送到了京师。
裴叔业又围困涡阳,当时皇帝正在豫州,派遣傅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等一起解围。傅永说:“挖很深的沟壑,筑坚固的壁垒,然后图谋解救涡阳之围。”高聪等人不听从他的意见,结果一交锋就失败了。高聪等丢盔弃甲逃到悬浮瓦壶的地方,傅永独自收拾了散兵慢慢地返回,贼兵追来,他又设下埋伏还击,打击了敌军的锐气。后来刘藻充军边远地区,傅永仅仅是被免官而已。还没过十天,傅永被诏为汝阴镇将。
中山王元英征讨义阳,傅永是宁朔将军.统军,他担当包围任务来阻遏义阳的南门。齐将马仙琕扎营相连,逐渐挺进,谋划着解救围困。傅永于是分出一部分军队给长史贾思祖,命令他坚守兵营堡垒,自己率领骑兵和步兵一千多人,向南迎击马仙琕。贼人从上面用箭射傅永,射穿了他的左腿,傅永拔出箭再次冲进敌阵,于是大败敌军,马仙琕烧毁营寨卷起盔甲逃跑。中山王说:“您受伤了!还是回营寨吧。”傅永说:“以前汉高祖摸着脚趾头,是不想被人知道自己受伤了。我虽然地位低微,但也是国家的一个统领,怎能给贼寇留下个射伤我朝大将的名声呢!”于是和众将士一起追赶敌人,深夜才回。当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三军将士没有不认为这件事情是豪壮的。
后来他担任恒农太守,但这不是他心里所喜欢的职务。当时,中山王元英向东征伐钟离,上奏请求让傅永担任将军,朝廷没有接受。傅永常常说:“东汉的马援、西汉的充国,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唯独我这老将被拘束在这里!”但他在管理人方面不太擅长,所以在任时没有特别好的名声。后来担任左将军、南衮州刺史。还能驰骋射箭,骑马挺矛,年纪已经过了八十,经常避讳说老,总说自己是六十九岁。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次:依次
B.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阳:通“佯”,假装
C.夜简精甲袭破之简:选拔
D.率兵将如洛如:到、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明屈突通“忠诚”的一组是(3分)(?)
①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②众十余万据雕阴?
③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⑤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⑥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屈突通祖籍昌黎徒何,后迁居长安,曾出仕隋朝为官。屈突通十分爱惜士人,曾冒死劝议谏隋文帝,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滥杀士人,深得文帝常识。
B.屈突通遇事从容,机智灵活。隋炀帝时,他奉诏前去召见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狐疑时,屈突通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C.屈突通骁勇善战,深谙兵法,曾与他人一起击败杨玄感,用奇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他在训勉士兵时必流涕,即使军力匮乏,仍然能鼓舞军队士气。
D.屈突通崇尚气节,忠心耿耿,先后侍奉过隋代二帝,在隋朝政事混乱时,窦琮曾率骑兵追赶他到稠桑,屈突通结阵抵抗,尽管窦琮派自己的儿子前往劝降,屈突通都没有叛心,但最终兵败被俘。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5分)
(2)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贼军未能发觉这件事/他,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侵占土地。 (2)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待,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
本题解析:
小题1:A次:驻扎。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例如:“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次为“顺序,等第”。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②是刘迦论的行为④是其正直 ⑥是其被唐高祖授予官职。
考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3:“窦琮派自己的儿子前往劝降”理解错误,原文“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的“其”指的是
屈突通,这样才有了后文的“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词语的活用以及句式,省略的内容需要补出,能直译的一定要直译,要语句通顺。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式翻译:(1)“贼未之觉”为宾语前置句式,“引”为率领、“南”为动词,“去”为距离,“舍”为住宿、驻军,“徇”为攻取(占领)土地。(2)“蹙”为迫促、紧促、急促, “事”为侍奉,“安”为怎么,“独”只、仅仅,“死”作状语。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参考译文】
屈突通,他的祖先大概是昌黎徒何人,后迁居长安。出仕隋朝虎贲郎将。隋丈帝命人复核陇西牧的文簿,查出隐匿的两万匹马。文帝大怒,收捕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吏共一千五百人,准备全部斩首。屈突通对文帝说:“人命至关重大,人死不能复生。陛下用最仁慈的政令抚育天下,难道容许因牲畜财产而在一天之内杀戮一千五百人?”帝叱责他,屈突通上前叩头说:“我情愿自身受杀戮,来免除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了,说:“我不明此理,竞至于此。现在应当免除慕荣悉达等人的死罪,表彰你的好建议。”于是全部按照减刑论处。后擢升为左武卫将军。上任后为官刚正,有人犯法时,即使是亲朋也不放纵。
隋炀帝即位后,派人带着诏书去召见汉王杨谅。在这之前,文帝与杨谅约定,如果有玺书召,验看敕字加点,还要与玉麟符相合,那么就能上路。待到这时,验看诏书没有点,杨谅觉得事情有变,责问屈突通,屈突通随口对答,毫无破绽,最终得以返回长安。大业年间,与宇文述一起击败杨玄感,因功升迁为左骁大将军。秦、陇等地群盗兴起,(屈突通)被授任为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造**,拥兵十余万盘踞在雕阴。屈突通调发关中军队进击敌军,驻扎安定,起初不与敌军交点,军中人都猜想他胆怯。屈突通假意说要撤军,(其实)却悄悄进入上郡。贼军未能发觉,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侵占土地。屈突通乘敌军毫无防备,夜晚选择精锐士兵偷袭打败敌军,斩杀刘迦论连同其他贼人共万余首级,埋在上郡南山封土做成高冢,俘虏老弱数万人。后来隋朝政治更加混乱,盗贼越来越多,(朝廷)军士毫无斗志,诸将大多沦陷。屈突通所到之处非常谨慎,虽无大胜,也未打过败仗。
高祖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交战后久攻不下,高祖于是留下兵部分力包围河东。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 时常自己抚摸着脖颈说:“应当为国家受人一刀!”他训导勉励士兵时必定流下热泪,所以士兵们力气虽然用尽,但人们还是被他的精神激励。皇帝派他的家僮前往招降,屈突通催令斩杀家僮。不久听说京城平定,家人全都沦陷,于是留下桑显和保卫潼关,自己率兵将前往洛阳。刘文静派遣窦琮、段志玄率精锐骑兵追至稠桑,屈突通列阵抵抗他们。窦琮让他的儿子屈突寿前往劝降,屈突通大喊到:“往昔与你是父子,现在就是仇敌了!”命令身边人射杀屈突寿。桑显和对他的军兵大声喊道:“京师陷落,各位都家住关西,为何还要向东去?”众人全都丢掉兵器。屈突通知道无法解脱,于是下马面向东南,连连叩拜哭喊到:“我力尽兵败,没有辜负陛下。”于是被俘,押送到长安。皇帝慰劳他说:“为何相见得这么晚呢?”屈突通哭着说:“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皇帝说:“这是忠臣哪!”释放了他,授职为兵部尚书、蒋国公,担任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1—24题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鼓瑟希? (? )? ②舍瑟而作?(? )?③为国以礼? (? )
④其言不让(? )?⑤唯求则非邦也与 (? )?⑥安见方六七十…? (? )
22.翻译文中划线语句(注意添加必要的关联词以疏通语气)
①异乎三子者之撰:?。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③唯赤则非邦也与?:?。
23.孔子为何要“与点”?
答:?。
24.孔子对冉求、公西赤是怎么评价的?
答:?。
参考答案:21.①鼓(弹奏) ②作 (站起) ③以(用)? ④让(谦让) ⑤唯( 难道) ⑥安( 怎么,哪里)
22.①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②孔子不由得长叹一声道:“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③难道公西赤所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23.因为曾皙之志虽不在为政,但其描述的暮春同乐图,正是孔子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是“为国以礼”的结果对此孔子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24.认为他们太过谦让,并且看问题不够深刻、全面,委婉地批评他们看不到自己所选择的理想与治国大事的内在联系。
本题解析:21、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意义及用法的掌握,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
22、考查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要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运用的文言句式、必要时注意添加关联词以疏通语气。
参考译文: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
曾点说:“在那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朋友,到沂河里接受春水洗礼,登舞雩台享受春风扑面,再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看法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而已呀!”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了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了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卿大夫呢?”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可信乎?”帝遂已。文忠后卒有功。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谏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听。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帝尝令重囚筑城。后曰:“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帝乃悉赦之。帝尝怒责宫人,后亦佯怒,令执付宫正司议罪。帝曰:“何为?”后曰:“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付宫正,则酌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一日,问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后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帝或告以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帝为饬光禄官。
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节选自《明史?后妃列传》)
1.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廉之,果枉 查访
B.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 进献
C.付宫正,则酌其平矣 平息
D.帝为饬光禄官 整顿
2.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帝或告以振恤
B.帝恻然,投箸起/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
C.帝曰:“何为?”/且医何能活人
D.民家为子弟延师/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且文忠素贤,(则)宪言可信乎?
B.后曰:“赎罪罚役,(乃)国家至恩。
C.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遂)谢曰
D.死生,命也,(虽)祷祀何益!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皇后知道朱元璋性格严苛,容易加重刑戮,于是就常常根据事情原委直言劝谏。
B.马皇后关心民生疾苦,常常为民祈祷;让朱元璋认识到要薄以待己,厚以待人。
C.马皇后不忍以己之病连累医生,临终前还劝告朱元璋察纳忠言,为天下苍生着想。
D.马皇后仁慈宽厚,体察民情,不计私利,正可谓“家之贤妻,犹国之良相”。
参考答案:1.C
2.A
3.C
4.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成语的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