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7-31 22:17:4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渎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塘人也。父柔,汉灵帝时举孝廉,补尚书郎右丞,董卓之乱,弃官归,州辟别驾从事,诏书就拜会稽东部都尉。孙策到吴,柔举兵先附,策表柔为丹杨都尉。孙权为车骑将军,以柔为长史,徙桂阳太守。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柔大怒,琮顿首曰:“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县之患,故便振赡,不及启报。”柔更以奇之。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遂显名远近。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权时已与吕蒙阴议袭之,恐事泄,故寝琮表不答。及禽羽权置酒公安顾谓琮曰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于是封阳华亭侯。黄武元年,魏以舟军大出洞口,权使吕范督诸将拒之,军营相望。敌数以轻船钞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琮击破之,枭其将军尹卢。嘉禾二年,督步骑五万征六安,六安民皆散走,诸将欲分兵捕之。琮曰:“夫乘危徼幸,举不百全者,非国家大体也。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受之,不敢徼功以负国也。”
  初,权将围珠崖及夷州,皆先问琮,琮曰:“以圣朝之威,何向而不克?然殊方异域,水土气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愚臣犹所不安。”权不听。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权深悔之。后言次及之,琮对曰:“当是时,群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
  琮既亲重,赐累千金,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十二年卒。(《三国志·吴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弃官归,州别驾从事/辟:清除
B.柔尝使琮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赍:通“资”,钱财
C.恐事泄,故琮表不答/寝:息,止
D.琮宁以身受之,不敢功以负国也/徼:拦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琮至,皆散用,空船还/愚以所市非急,士大夫方有倒县之患
B.依琮居者百数/敌数轻船钞击
C.顷,敌数千人出江中/后言次及,琮对曰
D.以圣朝之威,向而不克/所获可多致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全琮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①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
②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
③敌数千人出江中,琮击破之
④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
⑤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
⑥群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琮从桂阳运几千斛大米到吴地做买卖,当看到吴地粮荒危急时,就把大米救济当地士人;回桂阳后他又倾其所有,救济几百个逃难的中州士人。
B.全琮在魏军多次用小船包抄袭击作干扰时,按兵不动,伺候吕范,一刻没有休息,等几千魏军出现在长江中心时,才出击攻打,大获全胜。
C.全琮统率军队征讨六安时,老百姓全都逃散了,许多将领要分兵抓捕百姓(回头),全琮认为这一举动有得有失,不是维护国家大局的行为。
D.全琮认为珠崖夷州等地水土潮湿有瘴气,人们到那里会得疾病,军队不可前往。孙权不听他的话,
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及禽羽权置酒公安顾谓琮曰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于是封阳华亭侯。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琮既亲重,赐累千金,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D
4.B
5.及禽羽/权置酒公安/顾谓琮曰/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于是封阳华亭侯。
6.①即使有所捕获,还不足以削弱敌人来符合国家的威望。
  ②全琮被亲近器重之后,朝廷的赏赐累计达千金,(他)还是谦逊待人,脸上从不流露出骄傲的神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萧鸾遣鲁康祚、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勒甲士三千击之。时康祚军于淮南,永舍淮北十有余里。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即夜分兵二部,出于营外。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之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祚、公政等果亲率军来斫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祚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焉。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祚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高祖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径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锋锐。聪、藻徙为边民,永免官爵而已。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萧衍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仙琕。贼俯射永,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仙琕烧营卷甲而遁。英曰:“公伤矣,且还营。”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治民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迁左将军、南衮州刺史。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年逾八十,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节选自《北史·傅永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仲深之而不为报谦让。
B.萧衍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解城围谋求。
C.自将马步千人,南仙埤迎击。
D.贼俯射永,其左股射穿。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现傅永有“气干”(气魄和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②发愤读书,涉猎经史
③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
④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锋锐
⑤永出箭复人,遂大破之
⑥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永年轻时虽然勇武过人,但缺少学问。有朋友给他一本书,他竟然不理解,答不出朋友从书中提出的问题。
B.傅永足智多谋,料事准确。他摸准了入侵之敌的心理和行动规律,巧置迷惑敌人的标记,并设伏兵,一战而大获全胜。
C.傅永临阵作战勇敢,七十多岁时还亲自率兵与前来解围之敌决战,敌人用箭把他的大腿射伤,他拔出箭继续战斗,把敌人打得大败。
D.傅永具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中山王元英东征钟离,上表请求让傅永为将,未得到朝廷允许,对此傅永颇有怨言;八十多岁了,他还能骑马射箭弄矛。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 (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⑴(两处)火都燃了起来,(敌军)便无法记住他们原来渡河的地方,于是就朝着傅永放置点火标记的地方争相渡河。
⑵ 我虽然地位低微,但也是国家的一个将帅,怎能给贼寇留下个射伤我朝大将的名声呢!


本题解析:
小题1:让:责备。
小题2:②说明其勤奋读书,⑥是从侧面表现。
小题3:应为“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
小题4:得分点分析:(1)“竞”“济”“置”各1分,大意2分;(2)“微”“奈何”“伤”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幼时跟随叔父傅洪仲投奔北魏,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地,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
王肃做豫州使的时候,朝廷任命傅永做王肃的平南长史。齐将领鲁康祖.赵公政侵犯豫州的太仓口,王肃命令傅永抗击他们。傅永考虑齐的军队喜欢以劫营为能事,而且贼人如果夜袭,必然要在渡过淮水的地方用火来标记它的浅水处。傅永设下埋伏之后,仍然秘密地派人用壶盛着火油,渡到河南岸,在水深的地方安置下,嘱咐他们说:“如果有火起,就把这火油点着。”这天夜里,鲁康祖.赵公政等果然亲自率领部队来劫营。东西两边的伏兵一起夹击,鲁康祖等人向淮水逃奔。火起后,便无法标记他们原来渡河的地方,于是他们便向傅永所放置火油的地方争渡。河水很深,淹死很多人,斩首的有几千人,活捉了赵公政。鲁康祖连人带马掉进淮河里,早晨找到了他的尸体,斩下脑袋后连同赵公政一起送到了京师。
裴叔业又围困涡阳,当时皇帝正在豫州,派遣傅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等一起解围。傅永说:“挖很深的沟壑,筑坚固的壁垒,然后图谋解救涡阳之围。”高聪等人不听从他的意见,结果一交锋就失败了。高聪等丢盔弃甲逃到悬浮瓦壶的地方,傅永独自收拾了散兵慢慢地返回,贼兵追来,他又设下埋伏还击,打击了敌军的锐气。后来刘藻充军边远地区,傅永仅仅是被免官而已。还没过十天,傅永被诏为汝阴镇将。
中山王元英征讨义阳,傅永是宁朔将军.统军,他担当包围任务来阻遏义阳的南门。齐将马仙琕扎营相连,逐渐挺进,谋划着解救围困。傅永于是分出一部分军队给长史贾思祖,命令他坚守兵营堡垒,自己率领骑兵和步兵一千多人,向南迎击马仙琕。贼人从上面用箭射傅永,射穿了他的左腿,傅永拔出箭再次冲进敌阵,于是大败敌军,马仙琕烧毁营寨卷起盔甲逃跑。中山王说:“您受伤了!还是回营寨吧。”傅永说:“以前汉高祖摸着脚趾头,是不想被人知道自己受伤了。我虽然地位低微,但也是国家的一个统领,怎能给贼寇留下个射伤我朝大将的名声呢!”于是和众将士一起追赶敌人,深夜才回。当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三军将士没有不认为这件事情是豪壮的。
后来他担任恒农太守,但这不是他心里所喜欢的职务。当时,中山王元英向东征伐钟离,上奏请求让傅永担任将军,朝廷没有接受。傅永常常说:“东汉的马援、西汉的充国,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唯独我这老将被拘束在这里!”但他在管理人方面不太擅长,所以在任时没有特别好的名声。后来担任左将军、南衮州刺史。还能驰骋射箭,骑马挺矛,年纪已经过了八十,经常避讳说老,总说自己是六十九岁。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洛。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发关中兵击之,安定次:依次
B.通言旋师,而潜入上郡阳:通“佯”,假装
C.夜精甲袭破之简:选拔
D.率兵将洛如:到、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明屈突通“忠诚”的一组是(3分)(?)
①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②众十余万据雕阴?
③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⑤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⑥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屈突通祖籍昌黎徒何,后迁居长安,曾出仕隋朝为官。屈突通十分爱惜士人,曾冒死劝议谏隋文帝,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滥杀士人,深得文帝常识。
B.屈突通遇事从容,机智灵活。隋炀帝时,他奉诏前去召见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狐疑时,屈突通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C.屈突通骁勇善战,深谙兵法,曾与他人一起击败杨玄感,用奇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他在训勉士兵时必流涕,即使军力匮乏,仍然能鼓舞军队士气。
D.屈突通崇尚气节,忠心耿耿,先后侍奉过隋代二帝,在隋朝政事混乱时,窦琮曾率骑兵追赶他到稠桑,屈突通结阵抵抗,尽管窦琮派自己的儿子前往劝降,屈突通都没有叛心,但最终兵败被俘。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5分)
(2)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贼军未能发觉这件事/他,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侵占土地。 (2)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待,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


本题解析:
小题1:A次:驻扎。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例如:“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次为“顺序,等第”。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②是刘迦论的行为④是其正直 ⑥是其被唐高祖授予官职。
考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3:“窦琮派自己的儿子前往劝降”理解错误,原文“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的“其”指的是
屈突通,这样才有了后文的“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词语的活用以及句式,省略的内容需要补出,能直译的一定要直译,要语句通顺。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式翻译:(1)“贼未之觉”为宾语前置句式,“引”为率领、“南”为动词,“去”为距离,“舍”为住宿、驻军,“徇”为攻取(占领)土地。(2)“蹙”为迫促、紧促、急促, “事”为侍奉,“安”为怎么,“独”只、仅仅,“死”作状语。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参考译文】
屈突通,他的祖先大概是昌黎徒何人,后迁居长安。出仕隋朝虎贲郎将。隋丈帝命人复核陇西牧的文簿,查出隐匿的两万匹马。文帝大怒,收捕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吏共一千五百人,准备全部斩首。屈突通对文帝说:“人命至关重大,人死不能复生。陛下用最仁慈的政令抚育天下,难道容许因牲畜财产而在一天之内杀戮一千五百人?”帝叱责他,屈突通上前叩头说:“我情愿自身受杀戮,来免除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了,说:“我不明此理,竞至于此。现在应当免除慕荣悉达等人的死罪,表彰你的好建议。”于是全部按照减刑论处。后擢升为左武卫将军。上任后为官刚正,有人犯法时,即使是亲朋也不放纵。
隋炀帝即位后,派人带着诏书去召见汉王杨谅。在这之前,文帝与杨谅约定,如果有玺书召,验看敕字加点,还要与玉麟符相合,那么就能上路。待到这时,验看诏书没有点,杨谅觉得事情有变,责问屈突通,屈突通随口对答,毫无破绽,最终得以返回长安。大业年间,与宇文述一起击败杨玄感,因功升迁为左骁大将军。秦、陇等地群盗兴起,(屈突通)被授任为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造**,拥兵十余万盘踞在雕阴。屈突通调发关中军队进击敌军,驻扎安定,起初不与敌军交点,军中人都猜想他胆怯。屈突通假意说要撤军,(其实)却悄悄进入上郡。贼军未能发觉,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侵占土地。屈突通乘敌军毫无防备,夜晚选择精锐士兵偷袭打败敌军,斩杀刘迦论连同其他贼人共万余首级,埋在上郡南山封土做成高冢,俘虏老弱数万人。后来隋朝政治更加混乱,盗贼越来越多,(朝廷)军士毫无斗志,诸将大多沦陷。屈突通所到之处非常谨慎,虽无大胜,也未打过败仗。
高祖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交战后久攻不下,高祖于是留下兵部分力包围河东。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 时常自己抚摸着脖颈说:“应当为国家受人一刀!”他训导勉励士兵时必定流下热泪,所以士兵们力气虽然用尽,但人们还是被他的精神激励。皇帝派他的家僮前往招降,屈突通催令斩杀家僮。不久听说京城平定,家人全都沦陷,于是留下桑显和保卫潼关,自己率兵将前往洛阳。刘文静派遣窦琮、段志玄率精锐骑兵追至稠桑,屈突通列阵抵抗他们。窦琮让他的儿子屈突寿前往劝降,屈突通大喊到:“往昔与你是父子,现在就是仇敌了!”命令身边人射杀屈突寿。桑显和对他的军兵大声喊道:“京师陷落,各位都家住关西,为何还要向东去?”众人全都丢掉兵器。屈突通知道无法解脱,于是下马面向东南,连连叩拜哭喊到:“我力尽兵败,没有辜负陛下。”于是被俘,押送到长安。皇帝慰劳他说:“为何相见得这么晚呢?”屈突通哭着说:“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皇帝说:“这是忠臣哪!”释放了他,授职为兵部尚书、蒋国公,担任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1—24题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鼓瑟希? (? )? ②舍瑟而作?(? )?③为国以礼? (? )
④其言不让(? )?⑤唯求则非邦也与 (? )?⑥安见方六七十…? (? )
22.翻译文中划线语句(注意添加必要的关联词以疏通语气)
①异乎三子者之撰:?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③唯赤则非邦也与?:?
23.孔子为何要“与点”?
答:?
24.孔子对冉求、公西赤是怎么评价的?
答:?


参考答案:21.①鼓(弹奏) ②作 (站起) ③以(用)? ④让(谦让) ⑤唯( 难道) ⑥安( 怎么,哪里)
22.①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②孔子不由得长叹一声道:“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难道公西赤所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23.因为曾皙之志虽不在为政,但其描述的暮春同乐图,正是孔子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是“为国以礼”的结果对此孔子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24.认为他们太过谦让,并且看问题不够深刻、全面,委婉地批评他们看不到自己所选择的理想与治国大事的内在联系。


本题解析:21、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意义及用法的掌握,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
22、考查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要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运用的文言句式、必要时注意添加关联词以疏通语气。
参考译文: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
曾点说:“在那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朋友,到沂河里接受春水洗礼,登舞雩台享受春风扑面,再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看法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而已呀!”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了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了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卿大夫呢?”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可信乎?”帝遂已。文忠后卒有功。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谏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听。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帝尝令重囚筑城。后曰:“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帝乃悉赦之。帝尝怒责宫人,后亦佯怒,令执付宫正司议罪。帝曰:“何为?”后曰:“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付宫正,则酌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一日,问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后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帝或告以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帝为饬光禄官。
  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节选自《明史?后妃列传》)
1.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之,果枉 查访
B.会后帝食,不御酒肉 进献
C.付宫正,则酌其矣 平息
D.帝为光禄官 整顿
2.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帝前殿决事,震怒/帝告以振恤
B.帝恻,投箸起/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
C.帝曰:“为?”/且医能活人
D.民家子弟延师/谁为大王此计者
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且文忠素贤,(则)宪言可信乎?
B.后曰:“赎罪罚役,(乃)国家至恩。
C.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遂)谢曰
D.死生,命也,(虽)祷祀何益!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皇后知道朱元璋性格严苛,容易加重刑戮,于是就常常根据事情原委直言劝谏。
B.马皇后关心民生疾苦,常常为民祈祷;让朱元璋认识到要薄以待己,厚以待人。
C.马皇后不忍以己之病连累医生,临终前还劝告朱元璋察纳忠言,为天下苍生着想。
D.马皇后仁慈宽厚,体察民情,不计私利,正可谓“家之贤妻,犹国之良相”。


参考答案:1.C
2.A
3.C
4.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成语的使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