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①氛垢:尘埃?
6.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分别是“明”和“出”
本题解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读后可显现出雨后“新晴” ,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的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的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烘托画面明朗,清幽秀丽的意境,抒发诗人闲适的山居之情。最后点出该字烘托的意境及抒发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落?花?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有人说诗中“肠断”一词传神,你认为如何?试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本诗写的是暮春时节。(2分)风送落花,漫天飞舞,落到田间小路,落到斜阳将沉的地方。诗人感慨身世,欲展才华,奈何无门,但流年易逝。诗人念此,难怪伤感断肠了。(4分)
本题解析:
从题目中不难看出,写的是暮春时节;下一问是一个语言品鉴类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诗眼”这一特定炼意类别知识的掌握情况。
我们先理一下全诗的内容:首联直接写落花。上句叙事,下句写景。落花虽早有,客在却浑然不觉,待到人去楼空,客散园寂,诗人孤寂惆怅之情顿上心头,诗人这才注意到满园缤纷的落花,而且心生同病相怜的情思,用语巧妙。
颔联从不同角度写落花的具体情状。上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飘拂纷飞,连接曲陌;下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尽无休。对“斜晖”的点染,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整个画面笼罩在沉重黯淡的色调中,显示出诗人的伤感和悲哀。
颈联直接抒情。春去花落,“肠断未忍扫”,表达的不只是一般的怜花惜花之情,而是断肠人又逢落花的伤感之情。“眼穿仍欲稀”,写出了诗人面对落花的痴情和执着。
尾联语意双关。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落得个凋残、沾衣的结局;而诗人素怀壮志,却屡遭挫折,也落得个悲苦失望、泪落沾衣、低回凄凉、感慨无限的人生际遇。
要之,前两联表面写花,写花落,实际是为颈联抒情做必要铺垫,也就是为了“断肠”垫笔,颈联则直抒胸臆,尾联语意双关,把“肠断”之情由伤物推向伤己,伤时。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节选)
陶渊明?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诗中三、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节选的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对偶或互文;作者描绘了世外桃源式的恬美闲适、自然淡静的山村乡居图。(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幢幢(chuáng):晃动而昏暗不明的样子
本诗首句和末句都是写景,请分析其写景的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有人认为“惊坐起”三字分量极重,结合全诗分析其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参考答案:(1)首句,侧重渲染室内悲凉的气氛,为全篇涂抹了一层暗淡、感伤的色彩。末句,写景兼顾室内与室外,笔法多变。作者通过对残灯、阴影、暗风,秋雨、寒窗等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极其凄惨悲凉的氛围,艺术感染力极强。
(2)第三句的“惊坐起”三字紧接在“垂死病中”之后,分量极重。诗人本已处在垂死状态,可见病情沉重危险,而在听到“君谪九江”的消息之际,竟然陡然坐起,可见诗人对挚友的关切同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激不平,就都被强烈地表现出来了。三个字可谓传神之笔,作者善于捕捉人们刹那间的心灵震颤而引起的剧烈动态,言语看似不奇而却意味深长。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雨过
周紫芝
池面过小雨,树腰生夕阳。云分一山翠,风与数荷香。
素月自有约,绿瓜初可尝。鸬鹚莫飞去,留此伴新凉。
小题1:本诗的颔联是怎样写“雨过”之景?(3分)
?
小题2: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凄凉心酸之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2分),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的宁静、秀丽画面(1分)。
小题2:答案一:同意。这首诗以乐景衬哀情(1分)。诗歌前三联描写了夏天傍晚雨过天晴之后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宁静且充满生趣的村居生活,尾联希望“鸬鹚不要飞走,留下我孤单一人看这良辰美景”(3分),委婉地表达了内心的凄凉与心酸。
答案二:不同意。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1分),前三联描写天夏傍晚雨过天晴之后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宁静且充满生趣的村居生活,尾联希望“鸬鹚不要飞走,与我一起分享这良辰美景”(2分),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热爱田园生活)的淡淡喜悦(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时,首先弄清题的问法,“怎样写“雨过”之景”,其实就是问用什么表达技巧来描写“雨过”之景的。一般说来,人们对景物特征的观察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来进行,从诗歌颔联“云分一山翠,风与数荷香”,可以找到“山翠”、“荷香”,仔细体会可知,作者分别是从视觉的角度,嗅觉的角度来描绘雨过天晴的画面。
小题2:此题要在反复品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来感悟诗人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情感。如要同意,就要从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角度入手分析,如前三联描写天夏傍晚雨过天晴之后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宁静且充满生趣的村居生活,是为了反衬“鸬鹚莫飞去,留此伴新凉”,即自己孤单一人的凄凉心酸。如要不同意。就要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分析,诗人描写村居景物的甜美,是为了抒写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