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乡故人偶集①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②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③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释】①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②城阙:指京城长安。③翻疑:反而怀疑。翻,义同“反”。
【小题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选取其中的一个字赏析。(3分)
【小题2】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长”“畏”用得最好。“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1分),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1分),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1分)。“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1分),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1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在外的痛楚(1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2】①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2分。意思对即可)②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语言中的炼字。本题考查形象中的语言中的炼字,做此类题目,规范的做法是,先解释所炼字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所炼字所在句定向翻译,然后写出这样表达的作用或效果。坚持这样做下去,你的答案有时会比参考答案还完美。“长”即“永远”,长醉不醒,才能忘却飘零之苦,在梦里与故乡相逢;侧面表现了流离之苦。“畏”是“害怕”,怕听报晓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之心,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题考查形象中的意境,表达技巧中的情景关系,借景抒情,要写出借的是什么景,抒的是什么情。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 。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
小题1: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阕中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内心的无尽愁苦的。
参考答案:
小题1:(1)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
(2)细节描写:下阕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
(3)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
(4)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每点2分,手法1分,分析1分,共4分,答出2点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文后题目。(7分)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秦和)县今,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小题1】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小题2】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4 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催”有“催促”之意,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1分)今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光阴徒催人老,(1分)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当年也曾想要干一番事业而至今落魄,一事无成的郁闷心境(1分)
【小题2】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唯有一棵老松安卧云壑,冷眼静观,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拉走。(2分)老松正是看透炎凉世态、不与世俗合污、毅志坚定的诗人形象的象征。(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为炼字题。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用法)十句中意义+写景效果和作者情感。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郁闷心情。“小虫”.指促织(即蟋蟀)。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的手节.妇女们都在辛劳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落魄至今.一事无成.再也难以展露才华。光阴徒催人老.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境。可以联系注释中“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秦和)县今,很不得意”的内容。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这道题目考查诗歌中物象的内涵。诗歌中的物象常常有作者的影子,常用的手法有:象征(局部)托物言志(全篇)。答题的模式:诗人以……自况(自喻、自比),物的……正是诗人……。三四句.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把自己比作高卧云壑的老松.早已饱尝了人间的炎凉吐态。对功名富贵之类都看透了。因此.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他说.只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才能把老松拖走。言外之意是;此志甚坚,难以动摇.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云壑布衣鲐背死”和“万牛回首丘山重”两句诗.
显得贴切自然.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对下面一首元曲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哪一个不遇灾难?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几个: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A.首句叙述自己在归隐和为官之间的矛盾心理,但还要在人前故作姿态,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B.第二句列举历史上屈原、伍子胥、项羽、李斯居官得祸的例子,揭露仕途险恶。
C.最后一句通过对比,总结历史教训,强调为官的痛苦,为表达主旨铺垫。
D.这首词不事雕琢,质朴明畅,句式于参差中见整伤,于整齐中显变化,一韵到底,构成和谐而豪爽的特色。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不是作“铺垫”,而是表现主题。)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九?江?闻?雁
陈 均
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
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⑴本诗首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4分)
⑵简要分析诗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首句在语言上应用了叠字。“渺渺”既是江水空阔的实写,也是诗人爱而不见、心情落寞的象征。“悠悠”诗人不只白日里思念故乡,而且在夜间也常在做思乡之梦,但即使在梦里,故乡也是悠悠难寻。叠字“渺渺”“悠悠”在字义和字音上正好表现了宣泄不尽的如水渺渺、似梦悠悠的乡情。(4分)
小题1:诗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诗中“新雁”暗示时令是在初秋,“一声”表明初秋伊始。诗人听到一声新雁,引起无限乡情。雁鸣不可能只一声,但唯有第一声最能触人乡思,那一片无边无际的秋色之中,无处不是秋色,也无处不是乡情。(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烟波渺渺梦悠悠,诗句开始便告诉了我们叠词的使用,这是本首诗歌的语言特点。“渺渺”和“茫茫”两个重叠词,把“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这一意境渲染、烘托出来,使感情色彩显得更浓重,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语言特点有比喻、对比、叠词使用等。诗句开始渺渺、悠悠是叠词连用。
小题1:这首绝句妙在头尾两句。首句七个字里景中含情,情中含景,语言简练,感情浓郁。而“渺渺”和“茫茫”两个重叠词,把“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这一意境渲染、烘托出来,使感情色彩显得更浓重,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末句眼望“枫叶荻花秋瑟瑟”,耳闻“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忍不住“却道天凉好个秋”。纯乎写景,尽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确实是绝唱。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燕经常和故乡联系在一起,而且诗中句句都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之情。很容易从诗句中看出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