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7-31 22:23:4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宵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漭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qiān)裳:撩起衣裳。③沆漭:水深广无边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绵亘东趋趋:延伸 B.繁卉被岩被:遮盖 C.引以给庖给:供给 D.地势斗峻斗:争斗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B??所植桧犹存 诗成而归?视向所历群山 C?仅可为路?D?分韵赋诗者久之 上为“招云亭”?遂记兹游之胜 小题3: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3分)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②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③涧多石底,云深树茂?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
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西边的山顶上,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呜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却是通往大都会的要道,只是不为人熟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但 深 之 为 州 非 通 都 要 路 兼 是 山 隐 于 邃 奥 故 无 前 贤 题 咏 及 当 代 名 笔 发 其 幽 潜 予 故 表 而 出 之 呜 呼 乐 而 不 失 乎 正 者 浴 沂 风 雩 也 兰 亭 之 会 乃 或 感 慨 悲 戚。
(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修篁干霄,森列门内。 (3分)
译:
?②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分)
译: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但深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错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
(2)①走了大约一里,众人因为余兴未尽,就在地上坐了下来。
②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本题解析:
小题1: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B、C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D 项“斗”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通假字,通“陡”。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D项正确。
小题1:所:和动词结合,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结构 ;A表并列的连词,又/连词,表承接;C动词,修筑、成为/判断词,是;D助词,凑足音节,不译/结构助词,的
小题1:此题可用排除法,考生审题时要特别注意“直接”两个字。①为游山时的天气,与龙鸣山景色无关,可排除A、B选项。④是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而非“直接”。⑥为作者登山归来在寺院中的感受,故可排除D选项。
小题1: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根据文章一一比对,即可发现,D选项中“是通往大都会的要道”与原文意思刚好相反,学生仔细阅读即可发现破绽。
小题1:(1)本题考查断句能力。呜呼为叹语,可单独隔出来。其中也、乃等虚词也可帮助断句。
(2)第①题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下”是名词作状语“向下”(1分);“庖”是翻译难点,但如果考生能从“庖丁解牛”中作引申,就可以得出“庖”为“厨房”的意思(1分 );另外本题还应注意补足省略的成份,句子方能完整(1分)。第②题,注意关键字“斯”假借为“此”“这,这个”的意思。联系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不难理解(1分)。“适”是适逢的意思(1分)本题要点是“信足乐矣”,如果考生能联想到《兰亭集序》中的“信可乐也”,也就能准确翻译了(1分)。
【参考译文】
游览名胜,逢好天气是乐事,遇到理想的地点又是乐事,而同游的又都是优秀的人物,大家因为相处和谐、郁闷抒发、心情畅快而写写文章,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
元仁宗丙子年二月甲午日,厚斋的严君置备酒菜邀我同游龙鸣山,龙鸣山就是无想山。是时春雨初晴,风和日丽,老老少少,依照长幼顺序而行,鼓乐队在最前面作为先导。从蓝溪向东南行进五六里,只见两山如双虫对峙,相距百步,向东绵延而去。两山之间为石田,田的右边有小路,小路依着山势深邃又曲折。行进三四里,山势狭窄不宜作田,只能修路。又行进数里路,山势愈发奇峻,山谷中薄雾沾湿了衣服和帽子。山的外边崇峦叠嶂,无穷无际。走了不久,只见峭壁对立,形状宛如华表,巨大的松树和杉树沿路排列,向北延伸。山涧底部多石,云深树茂,繁花遮石,鸟声清脆,此地好像不是人世间。寺庙雄奇伟丽,寺门榜额上书“禅寂”二字。寺院门外有一颗古松,直径数抱粗。修长的篁竹高耸云霄,繁密地生长在寺院内。寺院长老出门迎客,延请我们至后堂,后堂有匾,上书“白云深处”。寺院西边有座“听松轩”,再向西即是五代韩熙载读书堂遗址,他所种植的桧树仍然有在。寺北有“甘露室”。再往北,有“招云亭”,亭子气象空旷,直立在数座山峰的最高处,从亭往下看,先前登过的群山之顶都在脚下。于是抬脚攀登上潮音岩,岩上各种石头真是异态百出。因为同游者登山疲惫,于是未往上登。
我以没登上山顶为憾,与两三个朋友决定继续登山。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援着藤萝,脚踩在茂密丛林中。山上有深幽广阔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山的西边顶部,巨大的石头雄伟平坦,上面可坐几十人。在石上茫然四望,心中豁然开朗。山的东边顶部比西边顶部还高,因疲倦不想再上了,又回到寺院的“白云深处”后堂。于是温暖的气息弥散席子,气氛热时如夏,静时如秋,冷时如冬,觥筹无数,谈笑甚欢,即使是仆从与乐工也各得其乐。酒毕,长老带领客人赏花,众人缓缓登上环翠阁。不久与长老告别,出了寺门。走了大约一里,众人因为余兴未尽,就在地上坐了下来,分了韵脚赋诗良久,各自作了诗才回来。
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但溧州不是交通要塞,且又隐藏在深山之中,所以没有前贤留下的诗词及当代名家抒怀的笔墨,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哎!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是孔夫子带领学生沐浴后在舞雩台享受春风。王曦之的兰亭集会,或许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悦,吟咏作的诗,质量上乘可以欣赏,也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于是记下这次游玩所见之胜景,旨在使无想山得以让世人知晓。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李邈,字彦思,清江人,唐宗室宰相适之之后。少有才略,以父任为太庙斋郎,擢通判河间府。以迕蔡京、童贯,迁知霸州,为辽国贺正副使。还,贯将连金人夹攻契丹,呼邈至私第,以语动之,使附己。邈言契丹人未厌其主,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贯不能用,乃乞致仕①。叹曰:“国家祸乱自兹始矣!”
金人犯京师,诏趣入见,邈慨然复起就道。既至,会姚平仲战不利,京师震动。上问御敌奈何,邈言:“胜负兵家之常势,陛下无过忧,第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因言:“种师道宿将,有重名,二敌所畏。朝廷自主和议,而尽以诸道兵畀②师道,视敌为进退。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使见可击而进,胜,固社稷之福;不胜,亦足使敌知吾将帅有以国为任者。”上称善。
守真定,兵不满二千,钱不满二百万,自度无以拒敌,乃谕民出财,共为死守。民恃邈为固,不数日,得钱十三万贯、粟十一万石,募民为勇敢亦数千人。金人至,邈乞师于宣抚副使,且间道走蜡书上闻,皆不报。城被围,且战且守,相持四旬。城破,邈巷战不克,将赴井,左右持之不得入。斡离不③胁邈拜,不拜,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乃拘于燕山府。
金人问曰:“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邈曰:“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不能屈。久之,欲以邈知沧州,笑而不答,且说之曰:“汝不以此时归二帝及两河地,岁取重币如契丹,以为长利,强尚可恃乎?”金人讳其言,命邈被发左衽,邈愤,诋毁甚力。金人大怒,遂遇害。将死,颜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燕人为之流涕。 (选自《宋史·忠义传》,有删改)
注:①致仕:辞官,退休。②畀:给与。③完颜斡离不,金太祖第二子。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
迕蔡京、童贯,迁知霸州——迕:触犯
B.
第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第:但,只是
C.邈巷战不
克——克:能够
D.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
顾——顾:顾惜,顾念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邈有“才略”的一组是
[? ]
①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
②国家祸乱自兹始矣
③邈慨然复起就道
④尽以诸道兵畀师道,视敌为进退
⑤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
⑥邈愤,诋毁甚力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童贯曾有联合金人夹击契丹的计划,并召李邈到私人府第谋划这件事,但李邈认为契丹百姓尚未厌弃自己的君主,时机尚不成熟,因此不赞成。
B.金人进犯京师,李邈建议皇上不能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应该早作决断,放弃和谈,把全部兵权都交给老将种师道,和金人决一死战。
C.李邈守卫真定,充分调动百姓的力量,坚守了一个多月。城池被攻破,仍顽强抵抗。被俘后,也能保持民族气节,坚决不向金人臣服。
D.金人想收买李邈,以官职相诱,没有成功。逼李邈改变宋人的服饰装扮,又被李邈义正辞严地斥责。李邈被杀害之时,燕地的百姓也为他流泪。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邈乞师于宣抚副使,且间道走蜡书上闻,皆不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B
4.(1)李邈向宣抚副使请求援兵,并且从小路传送密信(蜡封的信)上报朝廷(使朝廷知道),都没有答复。
(2)遗憾自己的心愿尚未实现,如果平平庸庸地死去,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流传。
(3)高祖做亭长时,一向(平素)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诈称“贺钱一万”,实际上他一个钱也没带。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划线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伤也(妨害)
决起而飞(迅速)
志怪者也(记载)
则王许之乎(赞同)
B、众人匹之(比较)
磨牙吮血 (吸)
保民而王(安抚)
谨庠序之教(谨慎)
C、适莽苍者(到)
渠会永无缘(他)
故作不良计(因此)
卿但暂还家(只)
D、一夫当关(把守)
以羊易之 (改变)
便可白公姥(告诉)
谢家来贵门(辞别)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赵岐传
范晔
? 赵岐字邡卿,京兆长陵人也。岐少明经,有才艺。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永兴二年,辟司空掾。议二千石得去官为亲行服,朝廷从之。会河东太守刘祜去郡,而中常侍左倌兄胜代之,岐耻疾宦官,即日西归。京兆尹延笃复以为功曹。
先是中常侍唐衡兄玹为京兆虎牙都尉,郡人以玹进不由德,皆轻侮之。岐及从兄袭又数为贬议,弦深毒恨。延熹元年,弦为京兆尹,岐惧祸及,乃与从子戬逃避之。玹果收岐家属宗亲,陷以重法,尽杀之。岐遂逃难四方,江淮海岱,靡所不历。自匿姓名,卖饼北海市中。时安丘孙嵩年二十余,游市见岐,察非常人,停车呼与共载。岐惧失色,嵩乃下帷,令骑屏行人。密问岐曰:“视子非卖饼者,又相问而色动,不有重怨,即亡命乎?我北海孙宾石,阖门百口,势能相济。”岐素闻嵩名,即以实告之,遂以俱归。嵩先入白母曰:“出行,乃得死友。”迎入上堂,飨之极欢。藏岐复壁中数年,岐作《厄屯歌》二十三章。
后诸唐死灭,因赦乃出。三府闻之,同时并辟。九年,乃应司徒胡广之命。会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公卿举岐,擢拜并州刺史。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以为《御寇论》。
灵帝初,复遭党锢十余岁。中平元年,四方兵起,诏选故刺史、二千石有文武才用者,征岐拜议郎。车骑将军张温西征关中,请补长史,别屯安定。大将军何进举为敦煌太守,行至襄武,岐与新除诸郡太守数人俱为贼边章等所执。贼欲胁以为帅,岐诡辞得免,展转还长安。
及献帝西都,复拜议郎,稍迁太仆。及李催专政,使太傅马日殚抚慰天下,以岐为副。日殚行至洛阳,表别遣岐宣扬国命,所到郡县,百姓皆喜曰:“今日乃复见使者车骑。”
曹操时为司空,举以自代。光禄勋桓典、少府孔融上书荐之,于是就拜岐为太常。年九十余,建安六年卒。敕其子曰:“我死之日,墓中聚沙为床,布簟白衣,散发其上,覆以单被,即日便下,下讫便掩。”岐多所述作,著《孟子章句》、《三辅决录》传于时。(摘自《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兴二年,辟司空掾——辟:征召
B.阖门百口,势能相济——济:成功
C.迎入上堂,飨之极欢——飨:款待
D.即日便下,下讫便掩——讫:完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出行,乃得死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不有重怨,即亡命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俱为贼边章等所执——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D.于是就拜岐为太常——于是余有叹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岐年轻时就通晓经书,富有才华,曾经建议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应该辞去官职为父母守孝,后因宦官担任太守职位而感到羞耻,于是愤而辞职回到家中。
B.延熹元年,赵岐因为躲避唐珐的迫害而在各地逃难,孙嵩把他藏在家里的复壁之中,他才得以保全性命,遇赦之后因边疆发生战事被提拔任命为并州刺史。
C.中平元年,朝廷征召赵岐为议郎,车骑将军张温请求任命他为长史,大将军何进推举他担任敦煌太守。等汉献帝定都长安,又拜为议郎,逐渐升为太仆。
D.在曹操担任司空的时候,赵岐曾经推举他担任自己的官职,而他自己也被推举担任了太常。建安六年去世的时候,他吩咐儿子丧事从简,态度极为豁达。?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以为《御寇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贼欲胁以为帅,岐诡辞得免,展转还长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D
4.(1)在州郡担任官职,因为廉洁正直嫉恶如仇而被人忌惮。
(2)赵岐想要呈奏防守边疆的策略,还未来得及献上,恰逢因为党锢的事情而被罢免,于是撰写编排为《御寇论》一书。
(3)叛贼想要胁迫赵岐担任元帅,赵岐说假话敷衍才得以避免,辗转回到了长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组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
A.①云销雨霁,彩彻区明②而御六气之辩
B.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②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C.①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①小知不及大知②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