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县斋愁坐作
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公元1108年,葛胜仲由礼部员外郎被贬歙州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县斋:县衙斋室。
小题1: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愁绪?(5分)
小题2:“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羁臣远谪的忧愁;(2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痛苦。(3 分)
小题2:景语作结(或融情于景)(2分),无数的乱山,落日的余晖,荒芜的城池,苍茫的鼓声,渲染(烘托)了纷乱凄清的气氛,(2分)意蕴悠长,表达出词人愁苦哀伤的心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全篇紧紧围绕“愁”字展开,以富有特征的景物──晚秋寒斋、芭蕉夜雨、云外哀鸿、乱山无数、斜日荒城、暮鼓声声,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有力地烘托出一位寒斋愁坐的人物形象,令读者可以见其景、闻其声、感其情、悟其心。具体来说,有贬谪的忧愁,也有对家人的思念。
小题2:此句紧承上句而来,为什么“归不去”,词人未明写,而是以“乱山无数”的形象出之,“山无数”可见归程障碍重重,着一“乱”字,更加重了归程艰险,这“乱山无数”的形象,自然也就蕴含了词人心绪烦乱与忧愁。这是眼前景,更是心中景。结句“斜日荒城鼓”,暗点词题“愁”字,照应开头,写在深秋的斜晖中,词人身处一片荒城之中,听暮鼓声声,那迁客羁臣凄凉孤寂的感受何处诉说?最后两句之妙,在于以景结情,那乱山、斜日、荒城、暮鼓,都染上了词人的主观色彩,加深了题旨的表达。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小题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4分)
小题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
酷人生; (2分)“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滴的距离遥
远和时间之长;(1分)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运用“器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词语,
抒发了惜别、哀伤之情。(2分)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瘴”“云”“春”“水”“梦”“烟”
等意象,表达了凄侧、惆怅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数词运用的妙处,“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滴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
小题1:题干已经点明抒发离情别绪,主要考虑抒情角度,此题可考虑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戏为六绝句(其二)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王杨卢骆”是指初唐四个诗人?。这四人合称为“?”。
2.“轻薄为文”是什么意思?
?
3.“尔曹”是指那些对“四杰”?的人,“不废江河万古流”
来比喻?
参考答案:
1.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
2.是指时人讥哂“四杰”之辞
3.讥哂“四杰”的诗文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本题解析:
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江上
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江上
王士禛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1.两首诗都从什么角度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尽管两首《江上》诗都着意描绘了江上景致,但诗的创作目的并不一样,请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两首同题的《江上》诗,(1)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先看王安石的诗。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人的思绪。再看王士禛的诗。深秋时节,江上白波涌起,而烟雨飘飘,天色阴暗,江上顿时给人沉沉的感觉。那滚滚的江水挟着深秋的寒气,风寒水冷,吴楚一带,秋意盎然。而两岸山峦经秋意的感染,树叶也被秋霜染成金黄,那金黄的叶子随风飘起,零落在秋山之坡,飘忽在秋水之上。树林里、天空中,一行行大雁南归,时起的雁声萦绕在天宇之间,萦绕在人们心头。两首诗都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江水江花、西风横笛、黄叶大雁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2.王安石的诗则通过秋天景物的描写,抒发个人的离情别绪。王士禛的诗意境上凄冷清奇,蕴含着诗人的凄凉心情,王安石的《江上》诗,一、二句两写景,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笛声让沉重的心情更沉重了,猛抬头,船已转入乱山的东头,勾起了眷怀之恋。王士禛《江上》诗,描绘了深秋的江上烟雨凄迷,又值傍晚时分,江上白波被雨雾暮色所掩,一片迷蒙,本不宜出航,诗人却要趁寒潮渡江,“寒潮”“黄叶”“雁声”把深秋的萧飒氛围渲染得更加浓重,充溢着悲凉之意。(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 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 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