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7-31 22:24:2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色彩感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动静结合,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望岳》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小题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小题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小题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巍巍岱宗,莽莽苍苍,横空出世;青青齐鲁,郁郁葱葱,绵延无际,这是远望;荡胸生层云“的倒装,,突出了泰山雄伟气魄对诗人的感染;“决眦入归鸟”,睁大眼睛追踪远方极细极小的飞鸟形象,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神秀的倾心追索。这是近望。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明确其观察顺序并不难。同时这也是对课内所学的一种迁移运用。如在《沁园春.长沙》中老师会分析到观察顺序。
小题2: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错。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形容泰山之巅山川秀美,震撼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点评:诗词是抽象的艺术,要结合想象来理解诗句。不能只分析字面意义,否则会断章取义。
小题3: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到那时再看其他的山就觉得小了。在这里,泰山的最高峰又指人生的最高峰,表达了作者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伟大抱负和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点评:本题不难。这一句为千古名句,比较容易想到。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晚清五律,然后回答问题。
夜舟泊吴城
陈三立[注]
夜气冥冥白,烟丝窈窈青。孤篷寒上月,微浪稳移星。
灯火喧渔巷,沧桑换独醒。犹怀中兴略,听角望湖亭。
  [注]陈三立: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陈宝箴之子。此诗作于光绪二十七年二月,诗人回南昌西山祭扫父墓,舟行夜泊于鄱阳湖泊的吴城。
1.试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全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篷寒上月”一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句式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全诗写湖上清寒的夜景-孤舟夜泊、夜雾迷茫,冷月细浪,吴城灯火繁密,抒发了忧国之思、失意之慨。
2.倒装句式。本应是“寒月上孤篷”。把“孤”“寒”突出在前,强调诗人自己内心孤单、凄寒的感受;形容词“寒”化为动词,意是说孤篷把冷意带给挂在其上的月,其实是诗人将自己的寒意移情于月亮。(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青玉案
黄公绍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注】①社日:指立春以后的春社日。②停针线:古代习俗,春社日妇女停止做针线活。
小题1:下阕首句“春衫著破谁针线”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样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春衫已经穿破,谁来为我缝补呢?(1分)表达了在外漂泊的游子思念家乡、想念妻子的感情(2分)。这句话与上阕首句“年年社日停针线”相呼应,“年年”“著破”表明夫妻分离时间长,游子由穿破的春衫想起缝制春衫的妻子,不禁悲从中来,泪沾春衫。(2分)
小题2:①反衬(或对比),双飞的燕子和分离的人形成对比。用双飞的燕子反衬夫妻分离的悲哀。(3分)②虚写(或想象),漂泊在外的诗人,想象家中的情形:社日妻子停止做针线活,看见双飞的燕子,而想念远行在外的我。自己思念,却从对方写起,更显思念之深。(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分析思想感情的能力,试题把考查要点浓缩在一个重要的句子中,意在引导考生通过理解关键句而疏通全诗,把握主旨。这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有较强的训练针对性。下阕开头两句的意思是“春衫穿破了谁给我补缀针线?点点行行的泪痕洒满春衫”。考生答题时,要把上下阕的首句联系起来分析,搞清两个“针线”的含义,第一个是名词,第二个是动词,用针线缝补。这样即可正确理解该句的意思,然后由物及人,揭示其感情,并略加分析,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到实处。
小题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本题考查的立意指向。反衬虚写手法的运用在词上阕中比较明显,用春日的美景反衬离别的哀愁,使离愁更显沉痛。上阕的“双飞燕”,虚写游子想象中的情景:在祭祀土神的春社日,按照习俗,和其他妇女一样,妻子停止做针线活,有了观赏春日美景的闲心,却“不忍见”双飞之燕,此景虽美,却勾起了她思念丈夫的愁思,燕子比翼双飞,夫妻天各一方,巨大的反差使分离的凄苦更加强烈。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为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
谁都从中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已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有的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小题1:这首诗歌中的“镜子”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4分)
小题2: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诗中的“镜子”是直言刚烈之士的典型,“平面”展现了镜子出身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谁都从中发现自己”表现了镜子的率直与忠诚。?
小题2:主要运用了比喻等。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


本题解析:
小题1:诗歌中的镜子是一个见识深邃、直言不讳、忠诚之人。它平凡又真实,真诚又率直。“深不可测”说明见识深邃;“它最为真实、决不隐瞒缺点”说明直言不讳;“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说明忠诚。
点评:人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一般包括如下几步:(1)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3)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4)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本题比较简单,涉及不到背景资料和周围环境,只需要分析形象的动作、心理即可。
小题2:本题只需要从修辞角度考虑,这首诗表面上是写镜子,实际上是借镜子写像镜子一样的人,因此是比喻的手法。本题含蓄的赞扬了像镜子一样的人的正直,讽刺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
点评:本题考查范围过于狭窄,不要仅仅把思维限制在修辞上,而应该扩大到表现手法,如果从表现手法角度考虑,本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大多数咏物诗都采用这种手法,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本诗借写镜子来写人,因此本题最好考查表现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