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31 22:25:5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循吏列传(节录)
(序)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于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班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①。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②,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兒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节录自《史记·列传五十九》)
注释:①不预贾,指临时评定货物贵贱,不预先定高价。②尺籍,军队里士兵们的记功板,后指军籍。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循吏列传循吏:遵奉法理的官吏
B.政缓禁止禁止:制止,不许可
C.班白不提挈班白:头发花白的人
D.以高弟为鲁相高弟:才华优异而品评的等次高,“弟”同“第”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嗜鱼,故不受也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子其治事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置杯焉则胶
D.相追之,乃其父也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小题3:以下材料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侧面说明四位循吏“奉法循理”的一组是?(?)
①吏无奸邪,盗贼不起?②百官自正
③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④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
⑤门不夜关,道不拾遗?⑥(石奢)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作者观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担任楚相后,教化百姓,善于疏导,使上下和睦合作,社会风气良好。为发展经济,他还在秋冬农闲季节劝勉鼓励百姓上山采伐竹木,以便春夏趁溪流涨水时将竹木漂运出山。
B.子产在郑国为相26年,政绩显著,很得民心。他死之时,青壮年都放声大哭,连老人们的儿女也都痛苦不已。
C.石奢在抓到犯杀人罪的父亲后又放掉,是孝的表现;在楚昭王赦免他的父亲后,他又自杀而死,是忠的表现。
D.《史记》首次为“循吏”立传(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大都设“循吏”一目),寄托了作者提倡民主政治和执法爱民、反对吏治腐败的理想。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班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
(2)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D
小题:C
小题:B
小题:(1)(子产)上任一年(政绩显著),年轻人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用自己手提东西,儿童不用干犁田耕作等重活。
(2)现在我当国相能自己买鱼吃,如果贪受你的鱼而被免职,谁还会给我送鱼呢?


本题解析:
小题:B(B有禁令就停止)
小题:D(A前一个“因为”,后一个是介词,用、拿;B前一个表委婉,婉商语气,“还是”;后一个表揣测语气,大概;C分别为句末语气词和兼词“于此”;D均为“竟然”;)
小题:C
小题:B(“老人儿啼”理解不当,“儿”作状语,“像小孩子那样”。)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序)太史公说:“法令是用来指导人民的(手段),刑罚是用来禁止奸邪的(手段)。在文德武治不完备的情况下,善良的百姓会感到敬畏而能洁身自好,是因为官吏没有胡作非为。官吏奉公尽职,按照法规办事,同样可以治理好国家,为什么一定要用威猛严峻的手段(对待百姓)呢?”
孙叔敖是楚国的处士,虞丘相把他推举按给楚庄王来接替自己。(孙叔敖)担任楚相三个月,施行教化,善导百姓,使上下和睦合作,社会风气淳厚美好,政令和缓宽容,上有禁令下即停止,官吏没有奸邪作恶,盗贼绝迹。秋冬农闲时节就鼓励百姓上山采伐竹木,以便春夏趁溪流涨水时漂运出山。百姓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安居乐业。楚庄王认为钱币太轻,将小的换成大的,百姓使用不方便,都离开他们的生业。市令向楚相报告这种情况,说:“街市婚论,百姓不能安定生活,社会秩序不得稳定。”楚相说:“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回答说:“有三个月了”楚相说:“算了。我现在就让它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五天后,上朝的时候,楚相向楚王上奏说:“前段时间换用货币,您认为太轻了,后来市令来说,街市混乱,百姓不能安定生活,社会秩序不得稳定。我请求大王下令恢复原来的钱币”楚王准奏。下令三天。街市就得到恢复,如同原来那样。
子产是郑国的大夫。国家婚论,上下不亲和,父子不和睦。大宫子期向国君进言,任命子产为相国。(子产)上任一年(政绩显著),年轻人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用自己手提东西,儿童不用干犁田耕作的重活。上任两年,集市价格平稳,买卖公平。三年,百姓可以夜不关门,道不拾遗。四年,农民们的耕田农具等可以不天天带回家。五年,士民可以不服兵役,哀葬死者的仪礼不用下令即可做好。子产治理郑国26年后去世,年轻人大声哭号,老年人像儿童那样啼哭。说:“子产丢下我们死了啊!百姓将何处安身?”
公仪休是怒过的博士,凭借才优而品第等级高担任鲁相,遵循法理,不轻易变更法令制度,文武百官都能自律,品行端正。让灵渠俸禄的不得与百姓争利,收入多的不得掠去收入少的。有人给国相送鱼,相不肯收受。来人说:“听说您喜欢吃鱼,(所以)我给您送鱼,您为什么不收呢?”国相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接受你的鱼。现在我当国相能自己买鱼吃,如果贪受你的鱼而被免职,谁还会给我送鱼呢?所以我不收你的鱼。”
石奢是楚昭王时的国相。他为人廉洁正直,不阿谀奉承、避祸自保。一次,他到县里巡视,路上有个杀人的人,国相(派人)追捉他,那人竟是他的父亲。他放掉自己的父亲,回到官署让手下人将自己捆绑起来,派人告诉楚王:“杀人的是我父亲。如果以治父亲的罪来为自己树立政绩,那是不遵孝道的;如果废弛法令纵容罪犯,那也算不上忠臣。我应该处死罪。”楚王说:“没有追上罪犯,不应承受罪过。你还是去办你的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的父亲,不是孝子;不执行君王的法制,不是忠臣。君王赦免他的罪孽,是您的恩惠;服罪而死,是我的职分。”石奢于是不受君命,自杀而死。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秋水时至
B.不辩牛马
C.拘于虚也
D.反于大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谢:道谢
C.先破秦入咸阳者之——王:让……为王
D.坐须臾,沛公起厕——如:到,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具沛公言报项王
②几不纳死
B.①不如善遇之
人之力而敝之
C.①欲诛有功
②亏无为大道哉?
D.①听细说
②毕礼归之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比较《鸿门宴》中樊哙对项羽说的话和刘邦对项伯说的话,在内容和方式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1)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重点:固定格式“所以”、“非常”的意思。“出入”翻译为“进入”也可以)
  (2)杀人如同不能杀尽,惩罚人如同不能用尽酷刑。(重点词语“如”“举”“胜”)
  (3)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啊)!(重点:句式“判断句”、词语“耳”“为”等)?
4.①一是刘邦为自己辩解,樊哙指责对方失信;?
  ②刘邦澄清真相,樊哙向对方提出要求
  ③刘邦讲得可怜低下,樊哙慷慨激昂;?
?  ④措辞上的区别,刘邦称将军,樊哙称大王,等等。(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庄子?养生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3分)
译文:?
②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4分)
译文:?
(2)庄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①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
②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
(2)认识和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本题解析:
(1)①割:(是用刀硬)割断筋肉;折:(是用刀)砍断骨头。
②视为止,行为迟: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
(2)这个寓言故事阐明观点的句子是“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据此不难判断出“游刃有余”的原因。
【译文】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意念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意念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而且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游刃有余)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十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节选自苏辙《巢谷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梅州予书曰——遗:遗留,留给
B.遂弃其旧学,弓箭——畜:储备,置办
C.不旬日必见,死无矣——恨:遗憾
D.釜而爨,易子而食——县:同“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予在朝,谷浮沉里中/鄙贱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予罪谪居筠州/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C.昔赵襄子厄晋阳/或脱身以逃,不能容远近
D.故作传,异日以授之/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通过巢谷的弃文从武、与作者兄弟的交往,刻画了他重朋友义气,具有古代侠士遗风的义士的形象。
B.当作者兄弟俩被贬谪岭南时,巢谷以年老多病之体,万里步行,去见他俩,先见苏辙,再去见苏轼,不幸病死于途中。这突出表现了巢谷的古道热肠、侠士风概。
C.本文选材典型,叙事简洁,辞藻华丽,富有感染力,人物形象鲜明,意蕴高妙,回味无穷,这就是苏辙行文的特色所在。
D.文章最后部分作者发表议论,将巢谷比作春秋末年忠于赵襄子的高恭,除了揄扬巢谷之外,还有讥刺世人趋炎附势的意味。
4.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既 见 握 手 相 泣 已 而 道 平 生 逾 月 不 厌 时 谷 年 七 十 有 三 矣 瘦 瘠 多 病 非 复 昔 日 元 修 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D
3.C
4.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
5.(1)(我)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2)我(当时)正住在南方,和蛮夷生活在一起,大概也要死在这里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常见题型》高频..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