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注】欧阳修曾坐“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第一、二句诗做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名句?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愁绪。(2分)第一、二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勾起归家之念,于是诗人渴盼团圆的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本当团圆,却要远行,无奈的诗人只能在梦中与家人团聚,而秋凉岁昏,则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2分)
(2)“一夜西窗雨不闻”化用了李商隐(1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1分),巧妙地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情感,既亲切自然,又增加了诗的内涵。(2分)
本题解析: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悠悠愁绪。
“北雁来时岁欲昏”,第一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是写季节,也是暗点思妇之情。“北雁”南来,是写眼前景,但古有鸿雁传说之说,所以下句接以“私书”,表示接到了妻子的信,一语双关。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勾起归家之念,于是诗人渴盼团圆的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一夜西窗雨不闻”一句,诗人化用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巧妙地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情感。后两句大意是说:梦醒后推窗一看,只见桐叶凋落,池荷谢尽,已下了一夜秋雨,但自己沉酣于梦境之中,竟充耳不闻。李商隐《夜雨寄北》诗诗云:“君向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西窗”二字暗用李诗情事。言外之意是:何日方能归家,与妻室共剪西窗烛,共话今日云梦馆夜雨之情事乎?这首诗,虽然运用了李商隐的诗意,但能运用入妙,不着痕迹,既亲切自然,又增益了诗的内涵。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题西林寺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隐含着丰富的哲理,它使我们领悟到:一方面,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另一方面,有时置身太近,反而无法认清事物的真貌。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首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 3、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参考答案:
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是说一千个读者去读同一本书,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它,便有了不同的想法。就像登山,从山脚望,觉得山很雄伟;从山腰看,觉得世界真美好;从山顶俯视,觉得世界如此之小。这都阐述了同一个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你会发现不同的美。因此,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事。
“塞翁失马”的故事耳熟能详,讲的是一位年轻的儿子骑马时将腿给摔断了,儿子大好年华却要跛脚一生,父亲十分感伤。哪知朝廷征兵,儿子却因跛脚而得以留在年迈的父亲身边,享受天伦之乐。
这讲的就是对事情的辩证看法,既有弊亦有利。学会多角度看待事情,我们就可以少犯一些错误,多添一些美好。
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人。
莫言,这位笼罩着诺贝尔文学奖光环的作家,可能在10月11日前并不被众人知晓。10月11日之后,记者的争相造访、作品的出版断货、电视节目的邀请始终不断。这是“明星效应”?莫言自己也说这些只是一段时间的热潮,过了这个劲头就会消停的。为何莫言如此低调?可以说像莫言那样平心静气地看待获奖,就不只是中国传统里的谦逊了,而是底气,是潜心问学终获回报的自信,是中华文化在世界各个角落传播飘扬的自信。
人是多面的,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人,才能全面地了解人。
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人生。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是,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却总会碰到“不如意”。有的人追求金钱,认为这便是幸福;有的人追求名利,认为拥有了名利就拥有了幸福……在物质观念笼罩下的人们,越来越少追求精神幸福,追求所谓的恬淡舒适的生活。物质和精神都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单单重视物质的需求,亦不可只追寻精神的富足。
学会多角度看待人生,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丰收,便会寻得幸福的真谛。
多角度看待事,多角度看待人,多角度看待人生……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许多美好。
本题解析:
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寺壁》所讲的哲理近似于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由于人们所处的角度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要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去全面理解认识;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所以文章应该围绕这一人生哲理来立意写作。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填空:这首诗从题材分,应属于__________,一二句所描写的环境和事件是_________。(要求概括准确、描写生动)
(2)研读三四句,分析“逐”和“满”两个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边塞诗。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单于的军队准备乘夜色逃跑,惊起了栖息的大雁飞向高空。(意对即可)
(2)逐:追逐,指边防守军准备追击逃跑的单于部队。满:大雪突降,刹那间落满了弓刀。两个动词,前一个写边防将士的警惕与果敢,后一个写环境的恶劣,两相映衬,表现守边将士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精神。(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25-26题。(6分)
[双调]水仙子·西湖探梅
杨朝英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
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25、“雪晴天地一冰壶”中的“冰壶”比喻_____________。“竟往西湖探老逋”中的“老逋”,本指北宋时隐居西湖孤山,人称“___________”的诗人林逋。这里的“老逋”用的是___________修辞手法,显得亲切。(每格1分)
26、作者写这首曲子,主要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25、洁白的天地?梅妻鹤子?借代
26、梅花傲雪而开,幽独闲静,是一种人格和情操的象征,在作者心目中,梅已成为一位知己,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寄托。(1分)作者踏雪寻梅,一醉花前,正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景仰和追求。(2分)
本题解析: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情感表达。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塞下曲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①。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小题1:诗歌颔联中“黯黯见临洮”的“黯黯”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
小题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黯黯”即暗淡的意思,这里明指天气,(1分)描绘了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也暗指征人心情的黯淡凄凉,表达了厌战的情绪。(1分)
小题2:这首诗运用渲染、对比等表现手法,(1分)通过对塞外恶劣环境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渲染了凄冷、荒凉的气氛,表达诗人对塞外古战场凄凉的感受;通过昔日“长城战”高昂的士气与眼前白骨遍野的惨象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抵触情绪。(3分)。(表现手法回答侧面描写亦可得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语言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解释字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展开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类似题目规范的答题就是以上三步。
小题2: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渲染烘托,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抓住“昔日长城战”与’白骨乱蓬蒿”就可想到对比这一表现手法。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