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六)
2017-07-31 22:55: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①。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于夏曰:“乡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③,不仁者远矣。汤④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⑤,不仁者远矣。”
(节选自《论语·颜渊》)
注:①知:通“智”。②乡:同“向”,过去。③皋陶: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④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⑤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小题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②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小题2:根据上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本章论述了??的问题。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孔子的“爱人”思想?


参考答案:
小题:
①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②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小题:①仁和智。②“爱人”是孔子仁的基本内容。这里的“爱人”,就是爱所有的人,君子有了这种爱就能推己及人。


本题解析:
小题:见译文和简析
小题:见译文和简析
[参考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选段简析]
本章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对樊迟的解释似乎与别处不同,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爱人”是孔子仁的基本内容,反映了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这里的“爱人”就是“泛爱众”,就是爱所有的人,君子有了这种爱就能推己及人。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但在历史上,许多贤能之才不但没有被选拔,反而受到压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却平步青云,这说明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韩信,淮阴人也。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令傍可置万家者。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亭长妻苦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自绝去。至城下钓,有一漂母哀之,饭信,意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少年又侮信曰:“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众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跨下。”于是信孰视,俯出跨下。一市皆笑信,以为怯。
  汉王以为治粟都尉,上未奇之也。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非敢亡,追亡者耳。”上曰:“所追者谁也?”曰:“韩信。”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嫚无礼,今拜大将如召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节选自《汉书?列传第四?韩信列传》)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推择:推举选用
B.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亭长妻之——苦:意动用法,以…为苦
C.至南郑,诸将亡者数十人——道:取道
D.何曰:“王嫚无礼——素:平素,素来
2.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为将,信不留 ②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
B.①一市皆笑信,为怯 ②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为汉尽得楚地
C.①至拜,韩信也,一军皆惊 ②荆轲者,卫人也,其先齐人
D.①此乃信所以去也 ②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
3.下列翻译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译文:虽然你岁数长大了,喜欢带着刀剑,可实际上胆怯的很。
B.能死,刺我;不能,出跨下。译文:你要是不怕死,就用剑刺我;你要是怕死的话,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C.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译文: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责骂萧何说:“如果逃亡,为什么又回来?”
D.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译文:汉王说:“我认为你是可以担任大将的。”


参考答案:1.C
1.C
2.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茵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鸫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下列对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朝菌不知晦——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B.穷之北,有冥海者——发:毛,文中指草木。
C.云气,负青天——绝:阻挡。
D.此亦飞之也——至:最高限度。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年不及大年
B.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C.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D.虽然,犹有未树也
3.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虽免行,犹有所待者也——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B.彼其世,未数数然也——忠义暴朝廷
C.有鱼,其广数千里——去村四里有森林,有兵伏
D.而彭祖乃今久特闻——暴霜露,斩荆棘,有尺寸之地
4.下列句子中的“且”的意义和用法与“彼且奚适也”中的“且”不相同的一句是(? )。
A.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B.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C.不出,火且尽
D.愚公面山而居,年且九十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奚以知其然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何罪之有
D.翱翔蓬蒿之间


参考答案:1.C
2.C
3.B
4.B
5.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来济,扬州江都人。父护儿,隋左翊卫大将军。宇文化及难,阖门死之,济幼得免。转侧流离,而笃志为文章,善议论,晓畅时务,擢进士。贞观中,累迁通事舍人。太子承乾败,太宗问侍臣何以处之,莫敢对。济曰:“陛下上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帝纳之。除考功员外郎。十八年,初置太子司议郎,高其选,而以济为之,兼崇贤馆直学士。
  帝将以武氏为后,济谏曰:“王者立后,以承宗庙、母天下,宜择礼义名家、幽闲令淑者,副四海之望,称神祇之意。故文王兴姒,《关睢》之化,蒙被百姓,其福如彼;成帝纵欲,以婢为后,皇统中微,其祸如此。惟陛下详察。”初,武氏被宠,帝特号“宸妃”。济与韩瑗谏:“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武氏已立,不自安。后更谩言济等忠鲠,恐前经执奏,辄怀反仄,请加赏慰,而实衔之。帝示济及瑗,济等益惧。
  显庆初,兼太子宾客,进爵为侯。帝尝从容问驭下所宜,济曰:“昔齐桓公出游,见老人,命之食,曰:‘请遗天下食。’遗之衣,曰:‘请遗天下衣。’公曰:‘吾府库有限,安得而给?’老人曰:‘春不夺农时,即有食;夏不夺蚕工,即有衣。’由是言之,省徭役,驭下之宜也。”于时山东役丁,岁别数万人,又议取庸以偿雇,纷然烦扰,故济对及之。二年,兼詹事。寻坐褚遂良事,贬台州刺史。久之,徙庭州。龙朔二年,突厥入寇,济总兵拒之,谓其众曰:“吾尝絓刑罔,蒙赦死,今当以身塞责。”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年五十三。赠楚州刺史,给灵輀还乡。(《新唐书·来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通事舍人——迁:调动官职,这里指升官。
B.之衣——遗:遗留
C.四海之望——副:相称,符合。
D.蒙百姓——被:惠及。
2.以下句子中,全部能直接表现来济正直耿介的一组是(? )
①善议论,晓畅时务
②济曰:“陛下上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 
③帝纳之。除考功员外郎
④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
⑤省徭役,驭下之宜也
⑥遂不介胄而驰贼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济,名门之后,幼时遭家庭变故,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从小立志学习,擅长议论,通晓时务,仕途升迁,官运亨通。在处置太子一事上,他敢于直言,最终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B.高宗执意立武氏为后,来济和韩瑗以史强谏,认为应该选择出身名门、讲究礼仪、有美德的大家闺秀为后。在当初分封武氏的事件中,他们两人据理力争,认为另立新人,恐怕不行。
C.高宗曾经询问治国之计,来济以齐桓公为例,献上了“省徭役”之策,既表现了他治国的才能,又显示了对百姓的爱护。
D.来济因为褚遂良事件被一贬再贬,后在突厥入侵时领兵抵抗,没穿盔甲飞马冲入敌阵,身陷敌手,以自己的生命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宇文化及难,阖门死之,济幼得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子承乾败,太宗问侍臣何以处之,莫敢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B
4.(1)宇文化及发动叛乱的时候,全家人都因此而获死罪,只有来济因为年龄小而得以幸免。
  (2)太子承乾事发败露后,太宗询问众人该如何惩治他,没有人敢应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1.解释下列词语
(1)丐___________________
(2)贼?___________________
(3)杌陧?___________________
(4)勖?___________________?
(5)徒___________________
(6)诚?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句式特点
(1)时予主以讨贼督师桂林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___________________
(3)斯诚后死者之羞也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既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大之读兹编者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给此语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意思。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索求
  (2)指北洋军阀
  (3)(局势,局面,心情等)不安定
  (4)勉励
  (5)空、白白地
  (6)确实、实在
2.(1)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2)省略句,定语后置句
  (3)判断句
3.(1)那时候,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帅军队。
  (2)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广大,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这实在是后死者的莫大羞耻啊!
  (3)我写这篇序文,是为了痛掉死去的先烈,并且用它来?勉励读这本书的人们。
4.(1)第一层,开头第一句,略述邹君求序的事。
  (2)第二层:第二句,较详尽地写了在非常环境中自己肩负的责任。
  (3)第三层:第三句,正反说理,先从正面阐明发扬先烈牺牲精神的重要,再从后面指出空发感慨的无济于事?。
  (4)第四层:第四句,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为斯序”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这一“痛”一“勖”,寄情无限,正是序文的主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名句名篇默写》..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