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奔跑在死亡边缘
①智利的阿他加马寒漠,历来被人称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2004年,一场7天6夜、全程27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赛正在进行。比赛的路标被狂风吹没了,补充水也已耗尽,而血糖像气温计的汞柱直线下降。此刻,林义杰和同伴坐在一块黝黑的大岩石下喘着气,互相取笑:“如果我们再找不到出路,就死在这里好了。岩石上很醒目,或许很快就会有人发现我们的白骨。”但他最终逃过了这一劫。凭借之前穿越中国戈壁的经验,3个小时之后,林义杰找到了正路,一举拿下了智利阿他加马寒漠超级马拉松的冠军。那年,他28岁。平头,瘦脸,1.6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4米,不到60公斤。几年来,这位台湾小伙子,一直奔跑在超级马拉松的赛道上。他的赛场,始终是地球上最为危险的地区。
②想起那次死亡经历,林义杰至今“腿还会发抖”。可那场经历仅过去一个月,他便又签下死亡协议书。在神秘的亚马逊雨林,他又捧回了亚军奖杯。
③如果不是个性执着,原本成绩优秀的他,或许不会走上这条看不到终点的旅途。父亲曾含泪劝他:“阿杰,学体育没出息的!你好好听我劝。”在这个没上过大学的老维修工心里,好好读书,上大学,做个拿笔杆子的文化人,才是正途。实际上,是高中的一次比赛让林义杰确信,奔跑就是自己的“正途”。那次比赛前,教练问他准备好了没有,他说:“我尽力。”教练却狠狠打他的头,叫着:“要拼命!”林义杰回忆说:“尽力,就是你跑到终点后,还有力气坐下来喝茶聊天;拼命,就是跑到终点后直接送医院。”凭着这股狠劲儿,这个台湾小伙子终于跑出了一片天,接连在世界上几个大型马拉松赛事中夺冠。
④渐渐地,他发现,单纯的比赛已经不能满足他对运动的渴望。他的目光开始瞄准了地球上最艰险的地区。而从那一刻起,死亡也始终与他如影随行。
⑤2006年11月,林义杰和美国人查理、加拿大人雷伊,组成三人团队横越撒哈拉。队伍后面,跟着联合国的官员、好莱坞的大牌导演。通过记录这场西起塞内加尔,东至埃及,全程5900公里的撒哈拉穿越之旅,引起人们对非洲水资源危机的关注。沙漠的太阳分外毒辣,昼夜温差高达50摄氏度。途经乍得境内的撒哈拉沙漠,是一个遗留地雷区。虽然一行人可以绕开雷区,可流沙会裹挟着地雷四处流淌,随时都有触雷的危险。穿破了11双鞋子,遭到一次劫匪的攻击,111天后,林义杰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人。半年以后,他才知道,护送他们的军队在回程途中,全部被劫匪枪杀。
⑥他曾在中国西部的大戈壁迷路,并出现了脱水的状况,最终靠咬破嘴唇舔舔血,润润舌头越过难关;在穿越亚马逊河时,他拿着瑞士军刀刮下小腿肚上的腐肉,再把药敷上,不然整个小腿可能就废了;而最难挨的是那些孤立无援的时刻,其他人多是三五人结伴同行,相互照应,只有他,一个亚洲小个子,什么都得自己死扛。
⑦这些生死边缘的瞬间经常提醒他,死亡离他有多近,但奔跑的意义,也因此而开始改变。小时候,他拼命跑,只是为了跟父亲争口气;功成名就后接着跑,是因为他在享受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而再接下来,又有一大群人从他的脚步中,看到了对待生命的态度。有一个十七八岁的漂亮女孩,对他哭着说谢谢。这个女生的家人全部死在一场大火中,她几乎要自杀了。听了林义杰的演讲,她看到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⑧“没有旅行过,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没有冒险过,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贵。”这个小伙子乐呵呵地说。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年09月01日)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的环境描写,如“比赛的路标被狂风吹没了,补充水也已耗尽,而血糖像气温计的汞柱直线下降”是为了突出比赛环境的恶劣,并以此来直接表现林义杰对待生命的态度。
B.林义杰和同伴互相取笑:“如果我们再找不到出路,就死在这里好了。岩石上很醒目,或许很快就会有人发现我们的白骨。”这体现出他和伙伴的乐观和大无畏精神。
C.全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来塑造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人”的林义杰。
D.死亡始终与林义杰如影随行,能满足他对运动的渴望,让他的目光从始至终瞄准了地球上最艰险的地区。
E.林义杰说“没有旅行过,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没有冒险过,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贵”, 这体现了他一直以来奔跑的目的。
(2)林义杰“个性执着”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和第⑤段中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
①平头,瘦脸,1.64米,不到60公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半年以后,他才知道,护送他们的军队在回程途中,全部被劫匪枪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写道“有一大群人从他的脚步中,看到了对待生命的态度”。 林义杰“对待生命的态度”有什么内涵?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C
(2)①拒绝父亲的劝说,选择“奔跑”作为自己的“正途”,只是为了跟父亲争口气。
②危难刚刚过去,他又签下死亡协议书,而一直坚持在地球上最为危险的地区参加各种超级马拉松比赛。
③在孤立无援的时刻,他什么都得自己死扛。(在中国西部的大戈壁迷路,并出现了脱水的状况,最终靠咬破嘴唇舔舔血,润润舌头越过难关。在穿越亚马逊河时,他拿着瑞士军刀刮下小腿肚上的腐肉,再把药敷上,不然整个小腿可能就废了。)(意对即可)
(3)①运用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个其貌不扬的形象,并与其艰难而辉煌的经历形成反差,突显其个性。
②用“护送他们的军队”的不幸来说明他的赛场,始终是地球上最为危险的地区,表现他的执着个性、坚强品质。(意对即可)
(4)“对待生命的态度”的内涵:
①要正确的选择自己的理想(正途);
②为了理想要全力以赴(尽力),要拼命,要有股狠劲儿;
③在享受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④“没有旅行过,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没有冒险过,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贵。”(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批评与艺术市场
几乎每一位谈论中国艺术市场的人士,都会把艺术批评作为市场经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还会认为著名的、有话语权的艺术批评家的言论能够决定和左右一个艺术家在艺术界和艺术市场中的地位以及作品的销售价格。
无论是传统中国画,还是现代绘画和当代艺术,当代的艺术批评给予了深刻细致的关注。各地艺术批评家们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对艺术作品与思想的剖析已经涉及大大小小的艺术创作活动,那些真正表现优秀和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作品都必然会引起批评家们的关注。
但是批评不是万能的。批评首先应当是学术的,只有真正学术的艺术批评才是开启优秀艺术品的思想之匙。对于艺术批评能够影响作品市场交易观点的论据,实质上是一些艺术史论工作者对名家作品的鉴赏评价,以及对个别艺术家作品与创作试图予以定位的剖析解构,这些批评的文句语言与行文结构已经逐渐形成格式化的相似特征,谈不上有什么艺术和思想的标准。
因此,对于当下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市场,必须首先为批评正名才行。
真正的艺术批评只会看重优秀的艺术创作,决不会把平庸的作品推到大众之中去,更不能把庸俗的艺术作品介绍给艺术品收藏人士;批评家之间的观点差异会有助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了解一件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创作。
艺术批评必须是纯学术的,不可能也做不到为了某种商业的目的或人情师承关系,运用艺术批评来推动或压制一个艺术家作品的交易买卖。只是在当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买卖双方只看重名家的身份、名气,而不考虑作品本身,也不去关注在将来市场走红的作品。所以艺术批评家们应当担当起后者的这份责任。
随着国外艺术机构、买家和收藏家对于国内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的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艺术家也倾向于相信艺术批评是艺术品走向市场交易的桥梁,批评家们也乐于在艺术品交易中担任这种交易顾问和艺术品估值的角色。
目前越来越多的艺术批评家们倾向于把自己当做一个职业,把艺术批评作为艺术市场的一个环节,或是一个首要的先行步骤。批评家们更多地转向艺术策展,组织艺术展览活动或为艺术家展览撰写前言,已经蔓延成为批评家的生存状态和获得收入的主要路径。这就是批评家们纷纷走向“出台”的戏言。
批评家属于学术的才对,市场的应该是属于策展人、艺术代理人。批评家的观点要坚持自己的艺术标准,坚持自己的艺术眼光;批评家要能以敏锐的智慧纵观当代中国的艺术创作与发展,以公正客观的立场去剖析一个艺术家作品的思想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艺术家的认同和尊重,才能推动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的发展,艺术品投资人士才会有信任。
1.本文关于“艺术批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批评能够决定和左右艺术家在艺术界和艺术市场中的地位以及作品的销售价格。
B.艺术批评应该针对那些真正表现优秀和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作品。
C.艺术批评能够影响作品市场交易,因而也越来越有了功利色彩。
D.艺术批评的观点差异会有助于人们多角度多方面地了解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创作。
2.对“艺术批评与艺术市场的关系”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批评是艺术市场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推动艺术市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B.在当下,因为艺术批评偏离了学术,导致艺术品市场的买卖双方只看重名家的身份、名气,而不考虑作品本身,也不去关注在将来市场走红的作品。
C.运用艺术批评来推动或压制一个艺术家作品的交易买卖的行为,会随着国外艺术机构、买家和收藏家对于国内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的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得到缓解。
D.目前,艺术家倾向于相信艺术批评是艺术品走向市场交易的桥梁,批评家们也乐于在艺术品交易中担任这种交易顾问和艺术品估值的角色。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就当今的中国艺术批评在艺术家和艺术市场中担任的角色,提出了为艺术批评正名的见解。
B.艺术批评家们应当担当起考虑作品本身且关注在将来市场走红的作品的责任,不能只看重名家的身份、名气。
C.目前越来越多的艺术批评家们倾向于把自己当做一个职业,把艺术批评作为艺术市场的一个环节,这成为批评家的生存状态和获得收入的主要路径。
D.批评家只要坚持自己的艺术标准,以公正客观的立场去剖析一个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就能得到艺术家的认同和尊重以及艺术品投资人士的信任。
参考答案:1.A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红叶归处是秋风(查干)
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那些帝王将相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
⑤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流。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观,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⑥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去,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⑦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⑧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1.文章①段说:“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哪些“哲理的思考”?请分条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描写红叶,为什么在⑤段写到“一大群高大的水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⑨段文章说:“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灰”和“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对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②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就能天人合一。
③自然万物,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④人非万物之灵,人要顺从生与死的自然规律。
2.①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红叶,也有美丽的动物,衬托环境优美。
②“我”纵情歌唱,水鹿聆听,为“天人合一,绝不仅仅是理想”的观点作铺垫。
③突出了全文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深化了文章立意。(意思对即可)
3.“灰”是指山风刮起后,作者对红叶的命运的担忧和忧郁。“红”是指意识到躺了一山的落叶完成的是生命的仪式的交接,作者心中的坦然和释然。(意思对即可)
4.?①看似矛盾的表述,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人由凌驾于自然之上到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这种认识是可贵的。
②第一处,“万物之灵”是作为红叶的对立物出现的,他以帝王将相为代表;他们没有表现出“万物之灵”的坦然和睿智。
③第二处,作者直接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他观察红叶飘零等自然景观,悟到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与死,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红叶飘落,万物有福。(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繁星与野花
詹克明?
凌晨,在哀牢山脊一方坪地,举头望空,满天星斗密密麻麻又大又亮,像一颗颗打磨得晶莹璀璨的大粒宝石,镶嵌在黑天鹅绒般的穹隆拱顶,煞是壮观。农历三月初十的月亮此刻早已落山,而接班的太阳还远在地球背面。这块暂时没谁称霸的暗夜,正是群星踊跃展示自己光彩的最好时机。
夜静人寂,无云无雾,正是观星大好时机。放眼六合,天无涯、地无垠,星系星团更是无穷计。孤旅客居,边隅之地,孑然独对几大无限,又怎能不发人感慨,诱人哲思呢?
忽地南天驰过一线流星,只是细细的短光,隔时又是一颗,仓促滑过。不久,北天两颗拖曳着长尾的流星次第而驶,两者间隔不足一分钟。头顶上又有两条长线,方向相反地掠过。在大城市的朦胧夜空里,连星都稀稀拉拉,更难得看到这细弱的流星。忽见天边一极弱的星在缓慢移动,单色不闪,且走直线,显然不是飞机(夜航机为彩色闪光灯),长时间匀速行走,且不湮灭,更不会是流星。大概是颗人造卫星之类的人工航天器件。在大自然无数繁星中,人造之物竟是如此的渺小而微不足道。只要望望星空,就足以把人类的傲气打掉。?
在哀牢山上你可以看到真正的漆黑夜色,这在城市是见不到的。现代文明使城市人失去了真正的“黑夜”,他们所拥有的夜空,至少是用掺了几十倍水的墨汁涂抹出来的。只有这净空净水的哀牢山上,你才能看到原汁原味的真正黑夜。这是一种只存天鸣地籁,充满宁馨安谧的大静之夜。独自一人沐浴在这浸透了太古之初,本源之静的夜色中,人的灵魂也能归于最澄澈的宁静。?
“黑”是一种崇尚无限渊深的信仰,是一种对未知的永恒追求,是一种对人类文明清醒的自知之明。科学的旗帜应当是黑色的!科学家正是那些背对光明面向黑暗的人。他们很像是那些潜入最深煤矿底层,在完全没有矿灯照明的黑暗中,摸索着挥镐凿煤的采煤工。运送出去的煤炭固然可以给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但这里有更多的未知无明,有着更多的误入歧途,也有着更多的陷阱与风险,马克思曾把科学比作站在“地狱的入口”。
“黑”的背景与“星”的幽光形成了显著的明暗反差。幽光蕴涵着神秘,黑暗隐藏着未知。正是这种未知与神秘的交织,人们对星宇产生了一种朴素的敬畏,并在敬畏中存在一种企盼。黑暗中的光明之星总会给人希望。?
天开始蒙蒙亮了,我漫步于清晨的山乡小路上。此地到处是不知名的野花,品种繁多,星罗棋布。忽然想到,这野花不也是地上的“星”吗?不同之处在于,天上“星”是黑色衬底的点点晶莹;地上“花”是绿色衬底的点点靓丽。只是不论在形态上还是色彩上,野花都比繁星更加丰富多彩。它们斑斓七彩,花形奇特,有的清艳含露,个性分明,丰神异彩,奇葩逸丽;有的三分憨野,七分自在,雨洗风梳,自我天然;有的颇重集体意识,每一朵花都平凡细小,貌不惊人,但构成的花簇整体却对称严谨,布局精巧,展示了一种高层次的组合美;更有一种粗大豪放者,似穗似花,大大咧咧地垂在那里,体现了一种我行我素,与汝何干的自主逸气。野花都各有自己的性格,有一种“家花”普遍缺失的自尊。?
“星”与“花”虽然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一个虚幻,一个真实,一个远离人间,一个近在咫尺,但它们都是人们心目中最美好的象征。?
“星”与“花”体现一种自在的纯。星之出冥暗而不晦,恰似花之出污泥而不染。“星”与“花”幻蕴出一种自在的美,这种美能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宽舒与安宁。“星”与“花”幽旷出一种自在的静。它们远离喧嚣,疏逸尘寰,让人感受到一种沁心入骨的恬静。?
俯首可见野花遍地,仰头可望繁星满天!
19.作者为什么说“现代文明使城市人失去了真正的‘黑夜’”?(4分)?
答:?
20.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只要望望星空,就足以把人类的傲气打掉。?
答:?
(2)马克思曾把科学比作站在“地狱的入口”。?
答:?
21.文章为什么又写到“野花”?“野花”有什么特点?(6分)?
答:?
22.联系全文,谈谈结尾段的含意和作用。(4分)?
答:?
参考答案:
19.(4分)因为城市的黑夜喧嚣、空气不纯净,夜色不浓。不能使人感到内心宽舒和宁静。(两句各2分)
20.(4分)(1)星空浩瀚无垠,星光闪耀,人类显得渺小而微不足道。(2)形象地比喻科学研究也会“误入歧途”,也有“陷阱”与“风险”;从事科学事业,需要探索精神和牺牲精神(或“需要胆量和勇气”)。(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1.(6分)是为了和“繁星”映衬,以突出文章主旨。野花的特点:(1)品种繁多;(2)衬底靓丽;(3)形态(色彩)丰富;(4)独立的个性(自尊)。(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
22.(4分)大自然是让人敬慕(敬畏)的,表达了现代人对自在的“静”、“美”、“纯”(“远离喧嚣,疏逸尘寰”)生活的向往(或“表达了渴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愿”)。作用:照应标题,升华文章主旨。(共4分。含意2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民间书法的文化艺术价值
马相武
民间书法这个概念,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民间书法,也没有绝对的官方书法,二者是相对而言。比如民间书法经常相对的是文人书法、官方书法和书法家书法。它们不光具有阶层色彩,还带有主流与非主流的区隔,比如官方书法常常相当于主流书法。有时候民间书法的概念使用带有贬义,暗指太随意、太土气、不入流、不雅观、缺少传统规范和法度。也有时候官方书法的概念使用带有贬义,暗指机械刻板模仿、缺乏艺术个性、随大流、大路货、太正统,或一味追求形式的典雅工丽,风格华靡萎弱。所以,这些概念的使用,关键是要看带入的语境,相比较的对象,价值判断的指向,这些才是最重要的。简单地说真正的书法在民间或者说在官方,其实都是错误的、偏颇的。民间书法和官方书法,虽有先后、源流之别,然往往于排斥对立中互补共存、相互依赖。
民间书法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书法历史上,有些书法类型,有些书法家,是受到官方或朝廷提倡推广的。比如“二王”,欧、颜、柳体等,它们几乎都是先由书法家书法和文人书法演变而成官方书法。而大量的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至今尚未收藏发掘完结的碑帖等等,都属于民间书法范畴。当代的“毛体”曾经风靡全国,同时受到官方和民间的普遍欣赏和模仿研习,却随着政局的变化而逐渐消退。这既是典型案例,又是特异案例。
民间书法,从表面上看,一般指书家书者属于民间,是普通市民或农民,是平民阶层。然而,我倒是觉得,其实不好以地位、身份和出身高低来划分民间书法和官方书法的。一个普通平民,写得一手直逼真迹的“毛体”,他是官方书法还是民间书法?他当然是官方书法。对于书者,你可以说他是民间书法家;对于书法,你可以说他是官方书法。官方书法和民间书法往往是一个悖论的存在,有一个相对的差异和关系,又往往有一个含混的边界,甚至交叉地存在,复合地覆盖。往往很难简单地划分论定。
在古代,官方朝廷并不仅仅维护官方书法,它们对于民间书法所起的推动作用也往往是难以否认的。北魏时期,民间书法得到了无比繁盛的发展,民间书法精品受到朝廷极大的认可和欣赏,并且加以推行宣传,蔚为风潮,壮观不已。在山东的邹县、莱州等地发现的摩崖作品,许多是民间书法瑰宝和艺术奇葩,对传统的书法艺术起了极大的丰富作用和启发作用。许多著名书法家情不自禁地加以模仿借鉴,成为官方书法的审美借鉴和艺术风格的一个有机构成。反过来,又推动刺激了民间书法文化艺术的发展演变。
中国书法起源于民间,篆隶楷行草的形成和演变,都是极好的证明。民间是书法的来源或源泉,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碑帖资料,一直就是书法家研习的对象,它们是书法的文化宝库和丰富艺术资源所在。历代书法家成就大者和集大成者都从民间书法吸收艺术丈化养料,都高度重视从民间书法矿藏得到技艺创新的借鉴。
当今书法界,加上善书者和爱好者,人群庞大,光怪陆离,林林总总,这是信息化和大众文化时代加上商业大潮搅动之下必然的现象,不足为奇。然而,鼓励提倡大家放眼民间,辨清本末,正本清源,也不失为具有拓展创新书法文化艺术可能的提议和指向。
(选自2013年8月28日《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民间书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书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具有阶层色彩,属于非主流书法,常常带有贬义。
B.民间书法,相对于官方书法而言,一般表现为随意、土气、不入流、不雅观、不符合规范和法度。
C.民间书法是一个历史范畴。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的碑帖等,都属于民间书法范畴。
D.民间书法,指书家书者属于民间,是普通市民或农民,是平民阶层,一旦其身份地位阶层变了,也就随之变为官方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