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8-06 05:54: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①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②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注释:①释褐:脱下布衣。②课:督促。 ①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知杭州仁和县( ) (2)以谢平昔奖进( ) (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 (4)所忧者气峻而骄( ) ②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以成其德耳 ③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王化基对待下属的可贵之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日:“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某。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备:防备 B.赵王让李牧——让:责备 C.王必用臣——必:如果 D.悉勒习战——勒:统率、组织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牧用兵蓄势待发的一组是(? )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努 ②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 ③谨烽火,多间谍 ④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⑤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一句可以看出李牧虽是将领,但也任意设置地方机构,安排官吏;为了自己的军队也搜刮民脂民膏。 B.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C.“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虽然李牧最终打败了匈奴,但他把数千人作为诱饵,不怜惜他们的生命,可见他虽是良将,也不能面面俱到。 D.“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面了李牧固执的一面。 4.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上问给事中匡衡以地震日食之变,衡上疏曰:“陛下躬圣德,开太平之路,闵愚吏民触法抵禁,比年大赦,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徼幸,以身设利;不改其原,虽岁赦之,刑犹难使错而不用也,臣愚以为宜旷然大变其俗。夫朝廷者,天下之桢幹也。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民;此其本也。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教化之流,非家至而人说之也;贤者在位,能者布职,朝廷崇礼,百僚敬让,道德之行,由内及外,自近者始,然后民知所法,迁善日进而不自知也。《诗》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今长安,天子之都,亲承圣化,然其习俗无以异于远方,郡国来者无所法则,或见侈靡而仿效之;此教化之原本,风俗之枢机,宜先正者也。臣闻天人之际,精祲有以相荡,善恶有以相推,事作乎下者象动乎上,阴变则静者动,阳蔽则明者晻,水旱之灾随类而至。陛下祗畏天戒,哀闵元元,宜省靡丽,考制度,近忠正,远巧佞,以崇至仁,匡失俗,道德弘于京师,淑问扬乎疆外,然后大化可成,礼让可兴也。”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 荀悦论曰:夫赦者,权时之宜,非常典也。汉兴,承秦兵革之后,大愚之世,比屋可刑,故设三章之法,大赦之令,荡涤秽流,与民更始,时势然也。后世承业,袭而不革,失时宜矣。若惠、文之世,无所赦之。若孝景之时,七国皆乱,异心并起,奸诈非一;及武帝末年,赋役繁兴,群盗并起,加以太子之事,巫蛊之祸,天下纷然,百姓无聊,人不自安;及光武之际,拨乱之后:如此之比,宜为赦矣。(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闵愚吏民触法抵禁闵:怜悯 B.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导:疏导 C.宜省靡丽,考制度,考:考查 D.权时之宜,非常典也典:典范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上问给事中匡衡以地震日食之变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B.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C.淑问扬乎疆外,然后大化可成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而赦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衡认为皇帝大赦天下是怜悯百姓,但是这样不能中止作奸犯科的行为。
B.匡衡很愚昧,认为要想避免使用刑法,就要于大刀阔斧,改变社会风气。
C.匡衡认为如果在上位的人专权弄事,那么下面的人就会产生抗拒心理。
D.大赦的政策要适时变革,只知道承袭旧制,就失去了时代的意义。
4、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2---4题。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衡少善属文?属:连缀,引申为“写作”?
B.因入京师,观太学?观:欣赏
C.衡乃拟班固《两都》拟:模仿?
D.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阴:暗地里
3.对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游于三辅, 因入京师,观太学?
②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③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④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4分)
(2)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5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刺史,除业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处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瘦死。韶以业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齐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天保初,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渺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咸以为政化所感。武平九年,业为太中大夫,加卫将军,寻以病卒。
——《北史·循吏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济:成功
B、业固辞不敢 固:坚决
C、业以细微,伏事节下 细微:细致、谨慎
D、后寻业断决之处 寻:探究、发现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业以细微,伏事节下 ③ 韶乃戏业曰
② 寻以病卒 ④ 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
A、①与②中两个“以”相同,③与④中两个“乃”也相同。
B、①与②中两个“以”相同,③与④中两个“乃”不同。
C、①与②中两个“以”不同,③与④中两个“乃”相同。
D、①与②中两个“以”不同,③与④中两个“乃”也不同。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孟业清廉的一组是:( )
①?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 ② 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
③ 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 ④ 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⑤ 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A、①② B、③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业虽出身贫寒,但他性情清廉严谨,绝不贪图不义之财,他拒不接收同僚盗窃的官绢,因此被元韶任命为典签。
B、长史刘仁之非常信任孟业。后来,刘仁之被征召入朝为官,临行时,向定州刺史元韶推荐孟业,并勉励孟业要坚守自己的正直品行。
C、孟业的马死了,元韶让州府官员同吃马肉,以便付钱接济家贫的孟业。孟业坚决不肯接受,因此受到了齐高祖的重视,齐高祖想把孟业召到自己身边为官。
D、刘仁之后来到兖州做官,临行时,他向吏部官员崔暹推荐了孟业。孟业后在司州为官时,粮食大丰收,百姓都认为这是孟业政治教化感动上天的结果。
苟 亏 人 愈 多 其 不 仁 兹 甚 重 罪 亦 厚?当 此 天 下 之 君 子 皆 知 而 非 之 谓 之 不 义 今 至 大 为 不 义 攻 国 则 弗 知 非 从 而 誉 之 谓 之 义 此 可 谓 知 义 与 不 义 之 别 乎
——《非攻》
5、请用斜线为上段加线文字断句。
6、请翻译加线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