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A.①为乡邻之所贵②既自以心为形役 B.①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②鸟倦飞而知还 C.①以亲老家贫②引壶觞以自酌 D.①郡将候潜,值其酒熟②实迷途其未远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1)他对亲戚朋友们说:“我想要用弹琴唱歌来作为贫居(隐居)生活的费用,做得到吗?”(“弦”,“资”为重点实词,语义通顺。)(2)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情感,但申诉不被允许。(“但申诉又得不到准许”也可))(要点:“则”、“告诉”翻译准确,句意正确)
本题解析:
小题1:造:到……去。根据前句“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就可推测出此句中“造”是“到……去”的意思。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A.均表被动,B①表转折②表承接,C①因为②表目的,D①代词,他的②语气助词。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根据“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是征,陶渊明并没有去就职。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翻译第一句时注意“弦”为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弹琴;“资”解释为费用;第二句时注意“则”解释为却,“告诉”为古今异义词,解释为申诉。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陶潜,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他屋旁有五棵柳树,就用“五柳”做他名字了。先生安闲文静,沉默寡言,不慕荣誉,也不追逐利禄。爱好读书,却不怎么讲究对于字句的理解,往往对书中意义有所体会,便高兴得忘记吃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经常得到。亲朋故旧知道他这样,有的就备酒请他去喝。他一去就要喝个痛快,图个大醉。醉了就回家,一点也不留恋。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他忘记了世俗得失,用这种超然世外的态度度过一生。”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因为父母年迈家里贫穷,他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没几天就辞职回家了。州里征召他为主簿,不去就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他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资本,可以吗?”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向来简朴自爱,不在私下巴结长官。年末,恰逢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当天将印绶交还辞职,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年,征召为著作郎,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但是却不能叫他来(指叫陶潜来他府上)。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那里邀请他。陶潜的脚有疾病,他让一个门生的两个儿子用篮舆抬他,已经到达栗里这个地方,庞通之邀请他一起喝酒,陶潜欣然同意。不久王弘就到了,看到陶潜坐在篮舆上,也不生气。曾经九月九日没有酒,走出宅边菊丛中坐着,很久,满手拿着菊花。忽碰上王弘送酒来,马上就喝,喝醉酒就回去。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喝酒恰到好处时,就抚弄它以便寄托自己的情感。无论尊贵和卑微的人来拜访他,有酒就设宴。陶潜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一次,郡将(官职名)拜访陶潜,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潜就取下(郡将)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后,又把葛巾让他戴上。?
陶潜从少年时就喜欢读书,也爱闲静,打开书卷,读书有了感悟,便高兴地忘了吃饭。曾经说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就像羲皇。?
元嘉四年,朝廷将要征召他去当官时,他却死了。死时年龄已经六十三岁了。世人都称他为靖节先生。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每小题3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圣益圣(圣明的)
B.而闻者彰(清楚)士大夫之族(类)
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声非加疾也(洪亮)
D.非能水也(游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学而大遗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善假于物也。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中用比喻论证论述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论证论述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B.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C.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语句(6分)
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分)
⑵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骃、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节选自《文史通义》)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略
小题1: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
本题解析:
小题1:圣益圣:圣明的人
小题1:B转折关系 A代词 ;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代词,代指书;代词,代指士大夫D介词,对于;介词,向
小题1:只是论述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而没有原因。
小题1:略
小题1:此题考查断句,要根据文意断句。注以关键词“犹”“耶”“者”。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辽东公翟黑子有宠于太武,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觉。黑子谋于著作郎高允曰:“主上问我,当以实告,为当讳之?”允曰:“公帷幄宠臣,有罪首实,庶或见原,不可重为欺罔也。”中书侍郎崔鉴、公孙质曰:“若首实,罪不可测,不如姑诛之。”黑子怨允曰:“君奈何诱人就死地。”入见帝,不以实对,帝怒杀之。帝使允授太子经,及崔浩以史事就收,太子谓允曰:“入见至尊,吾自导卿,脱至尊有问,但依吾语。”太子见帝,言高允小心慎密,且微贱;制由崔浩,请赦其死。帝召允问曰:“《国书》皆浩所为乎?”对曰:“臣与浩共为之。然浩所领事,多总裁而已,至于著述,臣多于浩。”帝怒曰:“允罪甚于浩,何以得生。”太子惧曰:“天威严重,允小臣,逮乱失次耳。臣向问,皆云浩所为。”帝问允:“信如东宫所言乎?”对曰:“臣罪当灭族,不敢虚妄。殿下以臣待讲日久,哀臣欲丐其生耳。实不问臣,臣亦无此言,不敢迷乱。”帝顾谓太子曰:“直哉,此人情所难而允能为之,临死不易辞,信也;为臣不欺君,贞也。宜特除其罪以旌之。”遂赦之。他日,太子让允曰:“吾欲为卿脱死则卿不从,何也?”允曰:“臣与崔浩实同史事,死生荣辱,义无独殊,诚荷殿下再造之慈,违心苟免,非臣所愿也。”太子动容称叹。允退,谓人曰:“我不奉东宫指导者,恐负翟黑子故也。”?(选自《北史·高允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重为欺罔也重:加重
B.脱至尊有问,但依吾语脱:倘若,如果
C.临死不易辞易:交换
D.他日,太子让允曰让:询问
小题2:下列各句中,宾语前置情况不相同的一句是
A.时人莫之许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彼不我恩也
D.何以得生
小题3: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高允诚实的一组是
①有罪首实,庶或见原,不可重为欺罔也。
②臣与浩共为之。然浩所领事,多总裁而已,至于著述,臣多于浩。
③实不问臣,臣亦无此言,不敢迷乱。
④高允小心慎密,且微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小题4:下列对文章分析和概括的语句,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翟黑子不听高允“有罪首实……不可重为欺罔”的劝告,结果招来杀身之祸。
B.崔浩主管修史的事情,不肯听取高允的建议,结果被逮捕入狱。
C.高允没有听从太子的吩咐,据实回答皇上的问话,不但没有获罪,反而受到表彰。
D.高允不愿说违心话,是他为人诚实的表现,也是他从翟黑子被杀总结出的教训。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帷幄宠臣,有罪首实,庶或见原,不可重为欺罔也。
译文:
(2)然浩所领事,多总裁而已,至于著述,臣多于浩。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A
小题:D
小题:A
小题:B
小题:(1)您是朝廷中的宠臣,有罪应该首先如实交待,或许能够被原谅,不能够再次欺骗皇上。(2)然而崔浩所负责的事情,多是总体构思设计罢了,至于具体写作方面,我比崔浩干的多。
本题解析:
小题: A项“重”是“再次”的意思;C项“易”是“更改”的意思;D项“让”是“责备”的意思;B项“脱”释义正确,故选此项。
点评:A项“重”读chóng,而不读zhòng,误读而误解;C项“易”作“交换”时,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具体的物品,而文中是言辞,由此可记住其用法;D项“让”在文中通常是“责备”之意,比较固定。
小题: A、B、C三句都是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之”“余”“我”分别提到动词的前边,只有D项是介词宾语前置,“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故答案选D。
点评:宾语前置有四种情况:(1)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的帮助,使宾语前置,如:①宋何罪之有?②唯利是图。(2)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的代词(安、何、谁等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如:①沛公安在?②微斯人,吾谁与归?(3)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前置,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4)介词宾语的前置。如:一言以蔽之。
小题: 第④句是太子为高允开脱的话,说他为人小心谨慎,不会犯错,其它三项都是反映高允为人诚实,因此答案选A。
点评:题中所选四句话,第①句是高允对翟黑子的忠告,第②③句是高允如实回答皇上的问话,第④句是太子替高允的辩解。答题时,应明确人物、语意和目的。
小题: 崔浩被捕入狱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史书的内容,而不是不肯听取高允的建议,故B项错。
点评:B项崔浩“不肯听取高允的建议”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属无中生有。阅读古文,应避免此类干扰。
小题:点评:翻译第(1)句时要抓住“见”,突出被动句,抓住重点词“欺罔”,即“欺君罔上”之意,“实”活用为“如实交待”。翻译第(2)句,抓住“裁”“著述”“于”等词语,正确理解、准确表达。
译文
辽东公翟黑子深受世祖的恩宠,他奉公出使并州时,竟收受布上千匹。事情很快就被发现了。于是黑子来向高允请教对策,他说:“如果圣上向我问及此事,我是自首伏罪呢,还是避而不答?”高允道:“您是朝廷中的宠臣,有罪应该首先如实交待,或许能够被原谅,不能够再次欺骗皇上。”而中书侍郎崔鉴和公孙质等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都说:“一旦自首从实招认,获罪是大是小实在无法测度,因此最好是回避不说。”黑子认为崔鉴等人更关心自己,就怒气冲冲地对高允说:“按您说的去做,简直就是引诱我去送死!”后来,黑子在回复世祖的提问时没能说实话终于被世祖疏远,最后获罪而遭杀戮。世祖派高允给恭宗讲授经书,到崔浩因为史书内容被捕时,恭宗对高允说:“入朝见到圣上的时侯,我自然会引导你的。倘若圣上有事问你,你只管依着我的话说。”入朝后见到了魏帝,恭宗说:“中书侍郎高允自在臣的宫中以来,已共同相处了多年,他做事小心谨慎而且周密。虽然他与崔浩同做一事,然而高允低微,都是听从崔浩的主张,请饶恕他的性命吧。”世祖把高允叫到面前,对他说:“《国书》是否都是由崔浩撰写的呢?”高允答道:“是臣与崔浩共同撰写的。然而崔浩所负责的事情,多是总体构思设计罢了,至于具体写作方面,臣做的比崔浩多。”世祖听后勃然大怒,说道:“这个罪比崔浩还重,怎么能留他活路!”恭宗急忙说:“高允是小臣,见到圣上威严庄重的样子,就语无伦次了。臣曾经详细地问过高允,他每次都说是崔浩写的。”世祖问高允:“果然像太子所说的吗?”高允答道:“臣才质平庸,著述写作时谬误百出,冒犯了天威,此罪理应灭族,如今臣已甘愿受死,所以不敢不说实话。殿下因为臣长期为他讲习授课,所以可怜臣,为臣祈求活命。其实他并没有问过臣,臣也没有说过那些话,臣回答圣上的都是实话,不敢心神无主。”世祖对恭宗说道:“正直啊!这是世人难做到的而高允能做到,到死不改口,这是诚实的表现;为臣不欺骗君王,这是忠诚的表现。应当赦免他的罪责以表彰他的行为。”于是赦免了他。有一天,恭宗责备高允说:“我想为你开脱,但你不依从,是什么原因呢?”高允说:“我和崔浩同是史官,同生死,共荣辱,按道义不能享受特殊,假如真的蒙受殿下免死之恩,违心活着,这不是我的本愿。”恭宗深受感动,连连赞叹。高允回去后,对人说:“我不听太子殿下的话,是因为害怕自己像翟黑子一样被处死。”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齐闻之,乃望燕 望:怨恨
B.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 诚:真诚地
C.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执:拘捕
D.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 宗:尊崇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 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B.观王之群臣下吏 代之宋,宋善待之
C.齐王其霸乎不信其臣
D.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 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苏代兄弟,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
B.苏代认为,贤明的国君愿意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
C.苏代认为,如果燕国能够用亲属作为人质,并贿赂齐王的亲信,燕国就可以消灭齐国。
D.齐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后,燕昭王即位,苏代归附了齐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燕国。
小题4: 翻译下面的句子。(12分)
(1)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4分)
(2)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4分)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① 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关键点:则、闻,句意各1分)②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关键点:罢敝、恶,句意各1分)③(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残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是没有满足的时候,送给他的东西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关键点:无厌、两个“之”的不同指代、弥、句意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诚”,如果。
点评: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特殊含义。第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第二,理解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小题2:试题分析:A.均为介词,前者译为“与……相比”;后者译为“从”。B.前为助词,译为“的”;后为动词,“到”。C.前为副词,表推测,译为“会(将)”;后者为代词,译为“他的”D.均为连词,表因果。译为“因此(所以)”。
点评:文言虚词考查的重点是理解词语的意义,难点是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学生在做此题时,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小题3:试题分析:“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燕国”错误。
点评: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
小题4:试题分析:① 句是判断句,这个判断句是通过“则”和“……者,非……也”来表判断。②句要注意这几个关键词:罢敝,疲劳困乏;恶,怎么。③句要把握这几个关键点:无厌,没有满足;弥,更加。
点评:要翻译句子,必须先理解句子。理解文中的句子,要求能够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每一语句的具体含意,并能对该句从内容和表达等方面作出输电网杂技。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多义实词、重点虚词、相关句式,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含意。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