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6 06:08:1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青溪
王维
言①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②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藻漾泛菱荇,澄澄映霞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③。
[注]①言:语助词,无义。②趣途:走过的路程。③东汉严子陵辞官后曾在富春江钓垂,安享晚年。
(1)前人曾点评说“喧”“静”二字俱极深妙,请具体说说这两个字的深妙之处。(3分)
(2)这首诗透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最后四句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的?(3分)


参考答案:
(1)“喧”字写出了溪水流经山间乱石中时水流湍急的状态,造成了强
烈的声感,是以声衬静。“静”字写出了松林的茂密、安谧。这一联中一动
一静,声色相通,表现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极富意境美。(3分)
(2)诗歌表现了作者淡泊恬静、闲逸超脱的情感。“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夙愿,心境、物境在这里融合为一。“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归隐之意。(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1)诗人的“知雪重”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这种写法在艺术上称之为什么?(3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试结合全诗简析之。(3分)


参考答案:(1)诗人从感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三方面来表现雪重(大),三处不着一个“雪”字,这是侧面描写的艺术方法。(3分)
(2)诗人从“已讶”到“复见”再到“时闻”已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这不仅是因为“衾枕冷”,更多的是借“夜雪”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暗示谪居浔阳(九江)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①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②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岳忠武王祠①
于谦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②,不见将军奏凯歌?
【注】①这首诗作于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几十万精锐全军覆没,鞑靼大军压境,明王朝危在旦夕。很多人劝皇上放弃国都,迁都南京,于谦力排众议,极力要求坚守北京,坚决打击鞑靼大军。②朱仙镇:指岳家军朱仙镇大捷。
小题1:颈联写到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3分)
答:?
小题2:咏史怀古诗常常借古讽今,试简析本诗这方面的特点。(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写到了黄叶、古祠、寒雨、清山、荒冢、白云等意象,营造了岳王祠庙冷清荒寒的意境,很好地烘托了岳飞的悲剧命运。
小题2:)这首诗作于明王朝危在旦夕之际,很多人力主迁都南京,于谦则力排众议,力主坚守北京。在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不应退缩,而应迎难而上!为此,诗人建议明王朝汲取南宋从汴梁迁都杭州偏安一隅、主战将领备受非议和奸臣阻扰的历史教训,避免再次上演岳飞那样的历史悲剧。全诗借古讽今,强烈地浸透着作者的立场主张。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第一问考查对典型意象的把握,抓住每一句中的名词加以概括即可;第二问考查意境的理解,解答时可抓住诗句中“黄、寒、清、荒”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来揣摩。
小题2: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由题目“岳忠武王祠”就应想到南宋时大的背景,然后结合注释再理解,就难鉴赏出借古讽今的内涵。具体答题时要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水龙吟·春恨?陈亮①
闹花②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③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④,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⑤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正消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注:①陈亮(1143-1194)浙江永康人,南宋义士,哲学家、词人。其人才气超逸,好谈古今用兵,关心国家大事,正逢南宋偏安初期,则竟其一生呼吁北伐,终不得重用,在意料之外高中状元之时却命陨黄泉。②闹花:形容百花盛开。③迟日:春日昼长,故曰“迟日”。④斗草:古代一种游戏。⑤罗绶:罗带。
小题1:清季词论家刘熙载评本词:“言近旨远,直有宗留守(宗泽)大呼渡河之意。”请结合全词分析。(5分)
小题2:阅读全词,分析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上阕写春光烂漫,又作转折,说春色如此美妙,却无人欣赏。下阕开头既已点明全词的“念远”主旨,接下通过回忆,写昔日邂逅的情境与别后的“幽怨”,又回到眼前,烟月迷离,子规声咽,一片凄清景致,更增几多离愁。以柔婉的笔调,抒愤激或怨悱的情愫,体现反偏安、复故土的抗金思想,及其芳菲世界都付莺燕,实际的意思则是大好河山尽沦于敌手的愤激之情。(言近2分,旨远3分。)
小题2:【借景抒情、反衬、乐景衬哀情】上片描写盛开的花丛深处,耸立着高楼,东风从半卷的画帘吹入,令人觉得分外柔软。春天已经回来,苍翠镀上阡陌,平莎长得娇嫩,垂杨轻轻地飘荡着金线。春日迟迟地催开百花,云烟淡淡地搁住新雨,刚刚感到微寒,忽又稍微和暖的姹紫嫣红、百花竞妍的喧闹的春景反衬词人孤立无助的处境和压抑的心境。春景愈美好,愈令人惆怅,添人愁绪,也就是春恨愈加强烈。【虚实结合】实写:上片写春光烂漫的热闹之景,下片写烟月迷离,子规声咽的凄清之景。虚写:下片“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通过回忆,写昔日邂逅的情境与别后的“幽怨”。虚实相济。突出主旨。(答出两种以上。技法1分,分析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此题,必须先明白题干中“宗留守大呼渡河”的意思就是对大好河山尽沦于敌手的愤激之情,然后再根据诗句内容作答。本词初看起来是一首伤春念远的词。上阕写春光烂漫,却无人欣赏。下阕写昔日邂逅的情境与别后的“幽怨”,以柔婉的笔调,抒愤激或怨悱的情愫,体现反偏安、复故土的抗金思想。
小题2:解答本题,要熟悉一些关于诗歌表现手法的术语,然后根据诗歌内容作答。本诗描写了景色,故可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方面分析;本诗写的是春景,抒的却是愤激之情,故可从“反衬、以乐景抒哀情”等方面分析;本诗有眼前实景,也有回忆中的虚景,故可从“虚实结合”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