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6 06:09:1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8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小题1:诗的第三联运用何种修辞手法,描写出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小题2: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注意:只答比喻手法也可。
小题2: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二字。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三联的意思是说,风吹古木发出的声音就象是下雨,月光照在平沙上就象是寒霜。可见所用修辞手法为比喻。时间为夏夜,可见其夏夜的清凉。
点评: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但常见的不处乎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抑扬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铺垫悬念、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概括来说就是表达方式、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四大类,应结合具体的诗歌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分析,尤其是表达方式、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这三种。
小题2:试题分析:首先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全诗以“夕”(或“望”)字统领全篇。然后作具体的分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篇章结构的理解。这种以某字统领全篇的题目的解读,相对来说较为定式和容易:首先确定全诗以某字统领全篇,然后以某字为中心,具体分析全诗的内容体现出某字。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出神的神情。
(2)精于练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两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两句“筋骨毕露”,后两句为其所累。你认同王世贞的评论吗?请写下你自己的赏析。(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不同意。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于“胡尘”,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后两句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所以,前两句的描写正是为后两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8分)
从军行
唐?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 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 红旗直上天山雪。
小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雪地行军图,一个“上”字形象鲜明、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一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上”字,明写红旗向上移动的画面,实写将士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
小题1:反衬、动静、借代、渲染等 言之成理即可
例:运用借代手法。用横笛和红旗代与之有关的人,让人想起嘹亮的笛声和向峰巅移动的红旗,写出了将士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运用借代节省笔墨,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含量,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本题解析:
小题1:炼字题。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本题难度:一般



5、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按前3题计分)(6分)
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⑶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琵琶行》)
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参考答案:(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本题解析:注意易错字:潦、凝、沧、幽愁、锲、镂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