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8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小题1:诗的第三联运用何种修辞手法,描写出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小题2: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注意:只答比喻手法也可。
小题2: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二字。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三联的意思是说,风吹古木发出的声音就象是下雨,月光照在平沙上就象是寒霜。可见所用修辞手法为比喻。时间为夏夜,可见其夏夜的清凉。
点评: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但常见的不处乎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抑扬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铺垫悬念、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概括来说就是表达方式、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四大类,应结合具体的诗歌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分析,尤其是表达方式、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这三种。
小题2:试题分析:首先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全诗以“夕”(或“望”)字统领全篇。然后作具体的分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篇章结构的理解。这种以某字统领全篇的题目的解读,相对来说较为定式和容易:首先确定全诗以某字统领全篇,然后以某字为中心,具体分析全诗的内容体现出某字。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出神的神情。
(2)精于练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两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两句“筋骨毕露”,后两句为其所累。你认同王世贞的评论吗?请写下你自己的赏析。(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不同意。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于“胡尘”,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后两句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所以,前两句的描写正是为后两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8分)
从军行
唐?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 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 红旗直上天山雪。
小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雪地行军图,一个“上”字形象鲜明、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一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上”字,明写红旗向上移动的画面,实写将士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
小题1:反衬、动静、借代、渲染等 言之成理即可
例:运用借代手法。用横笛和红旗代与之有关的人,让人想起嘹亮的笛声和向峰巅移动的红旗,写出了将士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运用借代节省笔墨,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含量,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本题解析:
小题1:炼字题。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本题难度:一般
5、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按前3题计分)(6分)
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⑶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琵琶行》)
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参考答案:(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本题解析:注意易错字:潦、凝、沧、幽愁、锲、镂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