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A.①尝为乡里恶少所辱②稍迁内殿直都知 B.①不乐禁职.求换秩②谦恳请从行 C.①谦不胜毯.殴杀之②本营事宜责之军头 D.①毁所服鞍勒以遗中使②以足疾求典郡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行李之往来
B.为之奈何? 人不敢与忤视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而伤长者之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宜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
柳宗元
公字惟深,其先河东人。公应机能断而遇节必立。年十余岁,有称神巫来告曰:“若相法当夭且贼,幸而为释,可以缓而死耳,位禄非若事也。”公诸父素加抚爱,尤所信异,遽命夺去其业,从巫之言也。公不可,且曰:“夫性命之理,圣人所罕言,缙绅者所不道,巫何为而能尽之也?且令从之而生,去圣人之教而为异术,不若速死之愈也。”
开元中,举汝州进士,计偕百数,公为之冠。江南西道连帅闻其名,辟至公府。以信州都邑,人罹凶害,靡弊残耗,假守永丰令。公于是用重典以威奸暴,溥太和以惠鳏嫠,殴除物害,消去人隐,吏无招权乾没之患,政无犯令龙茸之蠹,宰制听断,渐于讼息。耕夫复于封疆,商旅交于关市。既庶而富,廉耻兴焉;既富而教,库塾列焉。
泾卒之乱,公以变起卒遽,尽室奔匿于终南山。贼徒访公所在,追以相印。既及公亟问焉,公变名氏以绐之,捐家属以委之。贼遂执公爱子,榜棰讯问,折其右肱,而公不之顾。即步入穷谷,披草径,逾秦岭,由褒骆朝于行宫。上嘉其诚节,不时召见。公顿首流涕,累陈计画。贼平策勋,赐轻车都尉,封宜城县开国伯,拜尚书兵部侍郎。是岁,盗据淮浒,方议讨戮,宰相以大理评事李元平者有名,以为才堪攘寇,拜为汝州。群臣望声徇利者皆日德举,公独慷慨言于朝日:“是夫喋喋,炫玉而贾石者也。华而不实,异代同德,往且见获,何寇之攘?”时人不之信也。未几,盗袭汝州,以元平归,凡百莫不嗟服焉。
贞元五年二月五日,薨于昌化里。公累更重任,禄秩之厚,布于宗姻,无一廛之土以处其子孙,无一亩之宫以聚其族属。有一于此,尚宜旌褒,矧兹备体,焉可以已:固当饰以荣号,章示后来。
(选自《柳宗元文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遽命夺去其业夺:改变。
B.人罹凶害罹:遭受。
C.渐于讼息息:停止。
D.无一廛之土以处其子孙处:与……相处。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柳公“应机能断”的一组是(?)(3分)
①缙绅者所不道,巫何为而能尽之也 ②去圣人之教而为异术,不若速死之愈也
③计偕百数,公为之冠 ④是夫喋喋,炫玉而贾石者也
⑤往且见获,何寇之攘 ⑥公累更重任,禄秩之厚,布于宗姻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一个自称神巫的人给年少的柳惟深看相,认为他会早死,并且享不了高官厚禄,解决的办法就是出家为僧。
B.柳惟深代理永丰县令时,采用严刑峻法打击奸恶横暴势力,并且出台宽和政策救助无依无靠的人,百姓富裕,教化得以推行。
C.泾州士卒发生叛乱,柳公带着全家藏匿进终南山,贼徒用相印来引诱他,他不为所动,受到严刑拷打,也不屈服。
D.柳公善于识人,当群臣都认为宰相为朝廷举荐的攘寇之人很得当时,只有他认为不合适,后来事实果然如他所料。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及公而问焉,公变名氏以绐之,捐家属以委之。(4分)
公顿首流涕,累陈计画。(3分)
固当饰以荣号,章示后来。(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⑴等到找到柳公并且询问他的时候(1分),柳公改变自己的姓名来欺骗贼寇(1分,“绐”),并且抛弃家人来把他们交付给贼寇(2分,“捐”、“委”)。
⑵柳公磕头流泪(1分),多次向朝廷陈述平定贼寇的计策(2分,“累陈”、“计画”)。
⑶本来就应该用荣耀的谥号来赞扬他(2分,“以荣号”、“饰”),彰显给后来人看(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处,安排,处置。“处”在句子中处在谓语动词的位置上,其主语是“无一廛之土”,以用来,其宾语是“其子孙”,意思是没有一块土地用来安排给子孙的。而D项将其讲成“与……相处”,显然是前后不能搭配的。
小题2:本题最好用排除法。③句表现柳公学业优秀,这样就排除了B、D两项,答案在A和C两项中选。⑥句是表现柳公廉洁,不积资财,要排除B和C两项。这样答案就有了,选A。
小题3:受到严刑拷打的不是柳公。要把选项内容在文章中相关的地方找到,然后将选项所表达的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认真的比对,从而发现有无问题。原文说“贼遂执公爱子,榜棰讯问,折其右肱,而公不之顾。”可见受到严刑拷打的不是柳公,而是柳公的儿子,这样一比对就难发现问题。
小题4:文言句子翻译,要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重点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⑴句:绐,欺骗;捐,抛弃,舍弃(可联想到成语:细大不捐);委,交付,交给。⑵句:顿首,磕头;累陈,多次陈述。累,多,多次;陈,陈述。计画,计策。⑶句“饰以荣号”为状语后置,即以荣号饰,用荣耀的谥号来赞扬(他);章示,彰显给后来人看,示,给……看。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1分)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3分)
A.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豫:游乐
B.一游一豫,为诸侯度度:打算
C.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说:通“悦”
D.畜君者,好君也 好:喜爱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B.师行而粮食
C.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D.从兽无厌谓之荒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②仰不足以事父母
B.①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②今王鼓乐于此
C.①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①不得而非其上者 ②觉今是而昨非
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谈到国君不应自己沉溺于物欲享乐之中,而应乐民所乐,忧民所忧,这样才能天下归心。
B.本文写了孟子、晏子和齐宣王的对话,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
C.文章紧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观点。
D.文章举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为例做进一步论证,在晏子的谈话中,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B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度:法度、标准。
小题2:A项,古义:诸侯向天子陈述自己履行职守的情况。今义:向主管部门领导或有关人员报告履行职务的情况。B项,古义:征集并运转粮食而食。今义:名词,供食用的谷物、豆类和薯类的统称。C项,古义:顺流而下忘记返回叫作流,逆流而上忘记返回叫作连。今义:泛指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D项,古今都有不知道满足或节制的意思。
小题3:A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用,用来。B项,①介词,用在动词“比”后面,引出动词涉及的对象;②介词,在。C项,①②都是动词,到……去。D项,①责怪、非难;②形容词,不对的。
小题4:是孟子引用了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马伶传
侯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己易衣遁矣。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
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
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选自叶圣陶、夏丏尊《国语百八课》)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静女:娴静的女子
B.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凌:超过
C.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过:拜访
D.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俦:部属,手下
小题2:下列各组中,划线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而其最著者二
B.金陵为明之留都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
C.耻其技之不若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D.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此吾之所为师也!
小题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从侧面表现李伶的演技高于马伶的一组是(?)(3分)
①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②坐客乃西顾而叹?
③首不复东?
④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
⑤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⑥李伶之为严嵩相国至矣
A.①⑤⑥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伶和李伶都是当时著名的戏剧演员,他们分属华林部和兴化部。在扮演严嵩这一角色上,李伶的演技要略胜马伶一筹。
B.记写第二次较量,马伶获胜,作者用了倒叙笔法,这样记叙的好处是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探究原委,显出故事的戏剧性。
C.将近三年的苦心学艺,马伶的演技突飞猛进,当他再次与华林部同场竞技时,他扮演的严嵩这一角色惟妙惟肖,让对手输得心悦诚服。
D.马伶成功的经验启示我们: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潜心观察,用心揣摩,才能使艺术水平不断提高。
小题5:给文末划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出)(5分)
侯 方 域 曰 异 哉 马 伶 之 自 得 师也 夫 其 以 李 伶 为 绝 技 无 所 干 求 乃 走 事 昆 山 见 昆 山 犹 之 见 分 宜 也 以 分 宜 教 分 宜 安 得 不 工 哉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
(2)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A
小题5: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
小题6:(1)座位上的客人就向西边看并发出赞叹,有的大叫着让人拿酒,有的移座更靠近西边的戏台,不再掉头向东看。
(2)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俦:一类人。
点评: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学习中,高一时候起就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如《过秦论》中学过类似的几个词:“伦”“属”“徒”“族”都是“一类人”的意思。
小题2:A项:助词,表停顿/代词,梨园戏班? B项: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D项:动词,扮演/动词,拜结
点评:高考试题中出现的虚词一般都在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范围,所以复习时要以这些为重点,它们可以做什么词性,有哪些义项,考试时在根据上下文进行分析,利用语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要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小题3:①是观众对两个戏班的肯定? ⑤是从侧面衬托马伶演技的高超? ⑥是从正面称赞李伶演技的高超
点评: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小题4:A项应为他们分属兴化部和华林部。
点评: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
小题5:翻译:侯方域说:真是不寻常啊,马伶自己这种求师的经历。他认为李伶的演出已是绝技,无处能学到超过他的技艺,竟然跑去侍奉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就犹如见到了严嵩一样,让严嵩本人来教演严嵩的人,怎么能不精妙呢?
点评: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尤其要注意一些语气词,如“哉”“也”等。
小题6:(1)西顾:向西边看;复东:再向东看;大意2分,共4分。
(2)安从:宾语前置,从哪里;掩:超过;大意2分,共4分
点评:在翻译句子之前,首先确定得分点,即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然后再翻译。如本题的得分点涉及到了名词做状语,宾语前置句式等。另外,一般每句大意分值是一分,但本题大意分值偏高。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