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七)
A.①而父之哭其子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B.①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C.①其能遗之也乎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 ②茅子受读而题之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刘平字公子,楚郡彭城人也。王莽时为郡吏,政教①大行。其后每属县有剧贼,辄令平守之,所至皆理,由是一郡称其能。
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平朝出求食,逢饿贼,将亨②之。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旷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平还,既食母讫,因白曰:“属③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众皆大惊,相谓曰:“常闻烈士④,乃今见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于是得全。
建武初,平狄将军庞萌反于彭城,攻败郡守孙萌。平时复为郡吏,冒⑤白刃伏萌身上,被七创,困顿不知所为,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贼乃敛兵止,曰:“此义士也,勿杀。”遂解去。萌伤甚气绝,有顷,渴求饮。平倾其创血以饮之。后数日萌竟死,平乃裹创,扶送萌丧,至其本县。
后举孝廉,拜济阴郡丞,太守刘育甚重之。会平遭父丧去官,服阕⑥,拜全椒长。政有恩惠,百姓怀感。刺史、太守行部,狱无系囚,人自以得所。不知所问,唯班诏书而去。后以病免。
显宗初,尚书仆射钟离意上书荐平及琅邪王望、东莱王扶。至皆拜议郎,并数引见。平再迁侍中。在位八年,以老病上疏乞骸骨,卒于家。
? (选自《后汉书·刘平传》)
注 ①政教:政令规章等。②亨:通“烹”,煮。③属:刚才。④烈士:此指忠勇正直、坚忍不屈的人。⑤冒:迎着,顶着。⑥服阕:指服丧完毕。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汉代任官者遭父母亡必须离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与贼期期:一定的时间期限。
B.贼乃敛兵止敛:聚集。
C.后数日萌竟死竟:竟然。
D.狱无系囚系:关押。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具体表明刘平“重诚信”和“尽忠义”的一组是(?)
A.“属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号泣请曰:“请以身代府君。”
B.平抱仲女而弃其子 今旦为老母求菜……还就死
C.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 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
D.常闻烈士,乃今见之 平倾其创血以饮之……至其本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可以看出,刘平是封建时代儒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推至诚,明信义,奉孝养,行德政。
B.本文主要记载了刘平的三件事情:战乱逃亡,养弟女,弃己子;荒野遇贼,俟母食毕,如约诣贼;太守遭难,舍己为人,送丧到家。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刘平善于治理、政绩突出的一面:他拟任郡吏,属县有贼,所至皆平;任全椒长,以德役民,政治清明,百姓感恩,后来皇帝颁布诏书,他才离职而去。
D.全文从德、信、能、绩等不同的方面折射出了刘平的一生,特别突出了他居难而操守不改、处变而笃行节义的精神,而这正是儒家所提倡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3分)
?
(2)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3分)
?
(3)萌伤甚气绝,有顷,渴求饮。平倾其创血以饮之。(4分)
?
3、阅读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翼:保护
C.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趣:归顺
D.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徇:掠取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
[? ]
4、阅读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小题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4分)
小题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3分)
小题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3分)
5、阅读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舍相如广成传 舍:安置住宿,动词
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不过
C.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视:比较
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用作动词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B.璧有瑕,请指示王
C.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不如因而厚遇之
C.引赵使者蔺相如——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D.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礼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趁势持璧而立,为下一步行动做好准备。
B.蔺相如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面责秦王无礼无信,并用让秦王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秦王虽识破蔺相如缓兵之计,但迫于形势,只好假意同意以“十五都予赵”。
C.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便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暂使缓兵之计,以获得回旋余地,然后采取断然措施,派人暗中把璧送回赵国。
D.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秦一贯背信弃义,告示秦王,璧已送回赵国,并表示个人生死已置之度外。至此,秦王实在无可奈何,只好接受事实,蔺相如取得“完璧归赵”的胜利。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 夫 臧 获 婢 妾 由 能 引 决况 仆 之 不 得 已 乎 所 以 隐 忍 苟 活 幽 于 粪 土? 之 中 而 不 辞 者 恨 私 心 有 所 不 尽 鄙 陋 没 世 而 文 采 不 表 于 后 世 也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