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6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小题1:简要分析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小题2:诗歌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宦情”——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的悲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②“羁思”——旅途漂泊的艰辛,客居他乡的愁绪。(因"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把这两点和在一起写也可以)③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春景象和莺啼之声令诗人无比伤感,心烦意乱。(三点各1分)
小题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三、四句描写了暮春时节暴雨过后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凄凉景象,令本已饱受“宦情”“羁思”之苦的诗人更添愁绪,莺啼之声又令他更加地心烦意乱。(手法1分、景象概括1分、情感1分)
(动静结合也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的悲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又有旅途漂泊的艰辛,客居他乡的愁绪。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小题2:试题分析: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小题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2分)
答:
小题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2分)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理解本题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歌的前两句写在外的游子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所以“敌素秋”就有了诗人排斥、抵制“素秋”的情感,而“对”则没有。
点评:本题是一道炼字题的变式题,这种考试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区分重要词语的细微差别,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优美语言的能力。
小题2:诗的后两句写青苔、红树在月夜雨中显得那么寂寥、忧愁。这是很典型号的借景抒情,借写青苔、红树来写自己。
点评:这是一道诗歌鉴赏的常规题,但是本题两句在表达技巧上还有更多的点来答题,如拟人的手法,互文的手法等。命题者应该鼓励考生多角度答题。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①,论功还欲请长缨②。
[注]①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他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后终以功封定远侯。②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王所杀,年仅二十余。
【小题1】从全诗看,“客心惊”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回答。(4分)
【小题2】全诗紧扣“望”字展开,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军容严整;山川险要;景色壮伟;防守稳固。(答出三点得三分。)
【小题2】先总写登台远望的感受,接着写远望之景和遐想,最后写由望产生的壮志豪情。(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2分,三点得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惊”的意思是震惊,震撼,客子为边塞豪壮的景象而“惊”:汉家大营中,笳鼓声声,震天动地;边塞地区万里寒光,积雪连绵,曙色朦胧,旌旗高高飘扬;虽然烽火连天,但汉家大营稳如磐石,异常雄壮。这一切,使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全诗扣“望”字展开,前三联写“望”中所见,首联起句“燕台”,是“望”的出发点,二句写凭高远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唐朝将士的座座军营。颔联是临台俯望:万里雪原,寒光闪闪;曙光初照,军旗猎猎。颈联先写仰望(“向前望”亦可):沙场的烽火把胡地和头顶的明月连在一起,极写军情紧急;再写向周围望:蓟城重镇,山海拱卫,稳如磐石。尾联抒“望”中所感,表达报国之志,格调高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10分)
【双调】沉醉东风·维扬怀古①
无名氏
锦帆落天涯那答②,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
梦儿中 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注:①维扬即扬州。②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即那边。
小题1:“维扬”的今昔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小题2:“玉箫寒、江上谁家?”一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兴盛繁华;今日的维扬一片破败景象,耳边充斥悲笳。(3分)抒发了昔盛今衰的伤感。(2分)
小题1:“寒”字十分传神。(2分)运用通感的手法,以触觉写听觉,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听到箫声后的悲凉心情。(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维扬怀古”可以判定这是一首怀古诗,再体会情感。
小题1:结合情感,可知这个字是“寒”,再分析好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
(1)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意对即可)
(2)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