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十)
2017-08-06 06:31:5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6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小题1:简要分析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小题2:诗歌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宦情”——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的悲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②“羁思”——旅途漂泊的艰辛,客居他乡的愁绪。(因"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把这两点和在一起写也可以)③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春景象和莺啼之声令诗人无比伤感,心烦意乱。(三点各1分)
小题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三、四句描写了暮春时节暴雨过后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凄凉景象,令本已饱受“宦情”“羁思”之苦的诗人更添愁绪,莺啼之声又令他更加地心烦意乱。(手法1分、景象概括1分、情感1分)
(动静结合也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的悲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又有旅途漂泊的艰辛,客居他乡的愁绪。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小题2:试题分析: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小题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2分)
答:
小题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2分)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理解本题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歌的前两句写在外的游子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所以“敌素秋”就有了诗人排斥、抵制“素秋”的情感,而“对”则没有。
点评:本题是一道炼字题的变式题,这种考试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区分重要词语的细微差别,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优美语言的能力。
小题2:诗的后两句写青苔、红树在月夜雨中显得那么寂寥、忧愁。这是很典型号的借景抒情,借写青苔、红树来写自己。
点评:这是一道诗歌鉴赏的常规题,但是本题两句在表达技巧上还有更多的点来答题,如拟人的手法,互文的手法等。命题者应该鼓励考生多角度答题。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①,论功还欲请长缨②。
[注]①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他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后终以功封定远侯。②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王所杀,年仅二十余。
【小题1】从全诗看,“客心惊”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回答。(4分)
                                                                            
                                                                            
【小题2】全诗紧扣“望”字展开,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军容严整;山川险要;景色壮伟;防守稳固。(答出三点得三分。)
【小题2】先总写登台远望的感受,接着写远望之景和遐想,最后写由望产生的壮志豪情。(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2分,三点得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惊”的意思是震惊,震撼,客子为边塞豪壮的景象而“惊”:汉家大营中,笳鼓声声,震天动地;边塞地区万里寒光,积雪连绵,曙色朦胧,旌旗高高飘扬;虽然烽火连天,但汉家大营稳如磐石,异常雄壮。这一切,使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全诗扣“望”字展开,前三联写“望”中所见,首联起句“燕台”,是“望”的出发点,二句写凭高远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唐朝将士的座座军营。颔联是临台俯望:万里雪原,寒光闪闪;曙光初照,军旗猎猎。颈联先写仰望(“向前望”亦可):沙场的烽火把胡地和头顶的明月连在一起,极写军情紧急;再写向周围望:蓟城重镇,山海拱卫,稳如磐石。尾联抒“望”中所感,表达报国之志,格调高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10分)
【双调】沉醉东风·维扬怀古①
无名氏
锦帆落天涯那答②,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
梦儿中 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注:①维扬即扬州。②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即那边。
小题1:“维扬”的今昔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小题2:“玉箫寒、江上谁家?”一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兴盛繁华;今日的维扬一片破败景象,耳边充斥悲笳。(3分)抒发了昔盛今衰的伤感。(2分)
小题1:“寒”字十分传神。(2分)运用通感的手法,以触觉写听觉,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听到箫声后的悲凉心情。(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维扬怀古”可以判定这是一首怀古诗,再体会情感。
小题1:结合情感,可知这个字是“寒”,再分析好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
(1)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意对即可)
(2)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名句名篇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