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五)
2017-08-06 06:33:0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①者乎二三子其佐我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求贤令》【注】无知:人名,魏无知。



2、阅读题    柳庆字更兴。幼聪明有气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华,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主人所窃。郡县询问,主人自诬服。庆疑之。乃召贾人曰:“卿钥恒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曰:“无。”“与同饮乎?”“日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沙门乃真盗耳。”即遣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金。
  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多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羽。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其乎!”(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二》)
1、下列句子划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好饮酒,于占对——闲:空闲  
B、昔于公断无私——狱:监狱
C、卿钥置何处——恒:长久  
D、高门以待封——辟:开?
2、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或有告盗牛——秦王恐破璧,乃辞谢
B、缄闭不异并失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庆疑之,召贾人曰——侯生屏人间语曰
D、郡县按察,知贼所——朝廷之臣,不畏王
3、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柳庆十三岁时,父亲柳僧习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文章,长达一千多字,柳庆读了三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B、广陵王元欣的外甥孟氏横行霸道,偷盗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广陵王也派人为他辩解开脱。柳庆当众宣布了孟氏的罪状,当即下令将他打死。
C、一个商人在京城金子被窃,柳庆经过了解,断定盗贼是一个与商人两次一同喝酒的和尚,后来抓到了畏罪潜逃的和尚,追回全部金子。
D、柳庆用“攻心法”让抢劫胡家的盗贼自己写匿名信,提出先自首可免罪的要求,并假装表示同意,终于捕获了广陵王家奴,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梅圃君家传
〔清〕姚鼐
梅圃君,长沙人,周氏,讳克开,字乾三,梅圃其自号也。以举人发甘肃,授陇西知县,调宁朔。其为人明晓事理,敢任烦剧,耐勤苦。宁朔属宁夏府,并河有三渠:曰汉来、唐延、大清,皆引河水入渠,以灌民田。唐延渠行地,多沙易漫,君治渠使狭而深,又颇改其水道,渠行得安,而渠有暗洞,以泄水于河,故旱涝皆赖焉。唐延渠暗洞坏,宁夏县吏欲填暗洞,而引唐渠水尽入汉渠,以利宁夏民,而宁朔病矣。君力督工修复旧制,两县皆利。大清渠者,康熙年始设,长三十余里,久而首尾石门皆坏,民失其利,君修复之,皆用日少而成功远。君在宁夏多善政,而治水绩最巨,民以所建曰周公闸、周公桥云。
寻擢贵州都匀知府。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贵州逆苗狱,用法有失当者,力争无少逊。调贵阳,亦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因公累解职。引见,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清厘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
累擢至江西吉南道,以过降官,复再擢为浙江粮储道。当是时,王亶望为浙江巡抚。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君素闻,疾之。至浙,身自誓不取纤毫润,请于巡抚,约与之同心。抚臣姑应曰善,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反奏誉君才优,粮储常事易治,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于是调杭嘉湖海防道。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被劳疾,卒于任,而王亶望在官卒以贪败。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君卒后,家贫甚,天下称清吏者,曰周梅圃云。
姚鼐云:梅圃,乾隆间循吏也。夫为循吏传,史臣之职,其法甚严。不居史职,为相知之家作家传,容有泛滥辞焉。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
(选自《惜抱轩全集》,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敢任烦剧:繁重
B.君力督工修复旧制:式样
C.力争无少逊:谦逊
D.为相之家作家传知:交好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周梅圃悉心为民的一组是(3分)
①民失其利,君修复之?②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
③君素闻,疾之?④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
⑤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⑥君卒后,家贫甚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针对唐延渠“多沙易漫”的特点,深谙治水之道的周梅圃采用深挖水道、改变水道走向、修复暗洞泄洪等方法,有效整治了唐延渠。
B.周梅圃廉洁正直,作者虽未明说百姓因此如何感激、爱戴他,但从文中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就可见一斑。
C.周梅圃就任浙江粮储道后,因为极力反对“毒民”恶政,成为贪官王亶望的眼中钉;调任杭嘉湖海防道后,终因积劳成疾死在任上。
D.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意在以家传的形式彰显传主周梅圃的政绩、人品,同时,期待以后有优秀的史官能将本文收录到正史列传中。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4分)
(2)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3分)
(3)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3分)



4、阅读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夫游之乐也。  极:到达尽头。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帮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 名:说明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予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孰能讥之乎?
B.余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C.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D.夫夷近,则游者众
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小题3: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主要是记游文字。所记之意不在山、泉、洞本身,而在探密游客多少。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B.“其孰能讥之乎”从与前面内容的联系来看,还是在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第二段主要是谈游山感悟。先明古人观物,思之恒在,往往有所得。借此将议论引向深入:人生践行都必须有“志”,有“力”,有“物”的帮助,做到“尽志无悔”。
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深感惋惜。
小题4:下列句子皆选自课本,请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1)(4)各2分(2)(3)各3分)
(1)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①,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②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③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孟子·万章上》)
  注:①割烹:切割、烹调,指当厨师。要:设法取得某人的信任和重用。汤:商汤。②嚣嚣:自得其乐的样子。③内:通“纳”。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使往聘之——三:虚指,表示多次。
B.使先知后知——觉:感觉到,认识到。
C.其自以天下之重如此——任:承担。
D.一不以与人——介:通“芥”,草芥,比喻极其轻微的东西。
2.下列各句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系马千驷,(伊尹)弗视也
B.若己推而内(民)之沟中
C.非予觉之而谁(觉之)也
D.未闻以割烹(要汤)也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伊尹隐居有莘之野时,以尧舜之道为乐,辞受取予,无论大小,都完全按照道义行事,一度对商汤的聘请不屑一顾。
B.伊尹后来出仕辅佐商汤,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是天下的“先觉者”,肩负着“觉斯民”的时代责任。
C.对伊尹的隐居和出仕,孟子明确赞同他的隐居,而委婉地否定了他的出仕,因为隐居才能“洁其身”,出仕必然会“辱己”。
D.所谓“以尧、舜之道要汤”,是孟子针对“以割烹要汤”而提出的一个对应的说法,实际意识是因尧舜之道在身而汤自来聘求,伊尹并没去“要”。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