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①民失其利,君修复之?②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 ③君素闻,疾之?④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 ⑤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⑥君卒后,家贫甚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4分)(周梅圃)修复了风峪山堤坝,堵住山中积水,并疏导水流使它进
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2)(3分)官吏中有人用征收粮食坑害百姓来取悦上级官员,(他
们对这样的事)习以为常了。(3)(3分)世人说(或:认为)王亶望如果能接受周梅圃的
意见,哪里只是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他自己的身家安全啊。
本题解析:
小题1:逊:退避,让步
小题1:②说明其刚强耿直, ④是王亶望所设奸计,⑥说明其清廉
小题1:“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是感激他兴修水利,造福于民,
与周梅圃的“廉洁正直”间并无因果关联
小题1:(1)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障:堵住、挡住,1分;潦:积水,1分;德:感激,1分。(2)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毒:坑害,1分;恒:平常的、普通的,1分。(3)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苟:如果,1分;岂徒:哪里只,1分。
梅圃,长沙人,姓周,名克开,字乾三,梅圃是他的自号。他凭借举人的身份被派到甘肃,并被任命为陇西知县,(后来)调往宁朔。他为人明白事理,敢于担当繁重的事务,做事情不辞劳苦。宁朔属于宁夏府,挨着黄河的有三条水渠:叫做汉来渠、唐延渠、大清渠,都是引黄河水入渠,用来灌溉百姓的农田。唐延渠经过的地方多沙而且容易泛滥,周梅圃整治该水渠使它变得狭长而且深邃,又稍微改变它水流方向,唐延渠的行水得以安全畅通,而且渠道中设有暗洞,用来把过多的水排泄到黄河里,所以旱涝天气都依赖那条水渠。唐延渠的暗洞坏了,宁夏县的官吏想填了暗洞,而把唐渠的水都引入到汉渠,以利于宁夏的百姓,但(这样一来)宁朔就受害了。周梅圃全力监工修复原来的式样,使两县都得到好处。大清渠,是康熙年才开凿的,长三十多里,时间久了,首尾的石门都毁坏了,百姓不能再享受它的好处,周梅圃修复了它,都用时少但功效长远。周梅圃在宁夏有很多良好的政绩,而以治水的功绩最大,百姓把他主持建造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
不久,周梅圃被提拔为贵州都匀知府。跟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处理贵州苗族的叛乱案件,对依法断案却处置不当的,他据理力争,毫不让步。被调往贵阳,也因为刚强耿直,触犯巡抚宫兆麟,因公事牵累被解除职务。受到引见,又被任命为山西蒲州知府,被调往太原。清理积聚的案件,修复了风峪山堤坝,堵住山中积水,并疏导水流使它进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周梅圃经多次提拔,官至江西吉南道,因为犯了过错被降了官职,后又被提拔为浙江粮储道。在这个时候,王亶望担任浙江巡抚。官吏中有人以征收粮食加害百姓来取悦上级官员,(他们对这样的事)习以为常了。周梅圃早就听闻(这种事),对此深恶痛绝。周梅圃来到浙江,自己发誓不取丝毫好处,并向巡抚请求铲除积弊,与他约定要同心同德。巡抚表面说“好”,而实际上十分讨厌周梅圃,只是没有办法使他离开。相反上奏朝廷赞誉周梅圃有突出的才能,管理粮食储备是平常的政事,容易处理,而当时海塘正处在危急中,请求将周梅圃调去治理海塘。于是(周梅圃)被调任杭嘉湖海防道。周梅圃改建海岸石塘,石塘得到大的整治,而周梅圃终因积劳成疾死在任上,王亶望在官场中也最终因为贪婪而自毁。世人说(认为)王亶望如果能接受周梅圃的意见,哪里只是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他自己的身家安全啊。周梅圃死后,家中十分贫困,天下人称赞清廉的官吏,都会提到周梅圃。
我认为:周梅圃,是乾隆年间一位守法循理的官吏。为守法循理的官吏写传,是史官的职责,撰写史传的文法非常严谨。我不担任史官的职位,为相互交好的朋友写家传,或许会有不切实的言辞。我称赞周梅圃治理政事的能力,为他作传,选事简单,我认为以后如有好的史官,选取我的文章并将它收录在循吏列传中,我也应该不会感到惭愧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到达尽头。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孰能讥之乎?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小题3: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主要是记游文字。所记之意不在山、泉、洞本身,而在探密游客多少。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B.“其孰能讥之乎”从与前面内容的联系来看,还是在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第二段主要是谈游山感悟。先明古人观物,思之恒在,往往有所得。借此将议论引向深入:人生践行都必须有“志”,有“力”,有“物”的帮助,做到“尽志无悔”。
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深感惋惜。
小题4:下列句子皆选自课本,请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1)(4)各2分(2)(3)各3分)
(1)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
(2)本来知道把先生和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和短命看作一回事,纯属无稽之谈。
(3)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
(4)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采取的缘故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极,尽,尽享。
点评:我们要紧紧把握命题人重课本,重迁移的命题意图,绷紧不以今义释古词的这根弦。常见文言实词的学习要有系统的观念,即建立实词的词义系统,并把握某个词义的运用环境,二要因文定义。一个词不管有多少种意义,当它一进入具体环境后,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理解。所以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利用汉语词语的构成特点、根据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限制和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词义的推断是特别需要,特别实用,也十分有用。
小题2:试题分析:C项,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代词,指自己/语气词;B项,介词,对于/介词,在;D项,连词,相当于“而”/连词,因为,表原因。
点评:对于文言虚词,应熟练掌握《考试大纲》中列举的文言虚词。识记时,可分级识记,先把握词性,再理解意义。做题时,应看其在句子中所处位置来判断词性,再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它的意思。
小题3:试题分析:古人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无中生有。
点评:解答本题可将本题的四个选项在文本中找到相对应的位置,和原文对比,很容易就能发现错误的选项。需注意的是,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往往很细微,且会夹杂在正确的表述中,这就要求考生比对原文时要细致。
小题4:试题分析:这几个要翻译的句子,均来自于课文。虽来自于课文,但并不好翻译,文言现象体现得比较多:这里有通假字,“见”通“现”,此处可译为“露出”;有词类活用,“一”和“齐”都可以看作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有句式,“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为状语后置句,可译为“月亮从东山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有判断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是判断句,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则前句式对称;有固定词组,“所以”,此处是……的原因。
点评: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落实时应直译为主,字字落实。翻译时要首先看有无文言句式,有句式必须按文言句式的特点去翻译。本题中的第2句、第3、4都应先判断是什么句式。文言句式往往是赋分点。然后要看有无词类活用,这也是赋分点,必须落实好。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①,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②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③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孟子·万章上》)
注:①割烹:切割、烹调,指当厨师。要:设法取得某人的信任和重用。汤:商汤。②嚣嚣:自得其乐的样子。③内:通“纳”。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三使往聘之——三:虚指,表示多次。
B.使先知觉后知——觉:感觉到,认识到。
C.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任:承担。
D.一介不以与人——介:通“芥”,草芥,比喻极其轻微的东西。
2.下列各句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系马千驷,(伊尹)弗视也
B.若己推而内(民)之沟中
C.非予觉之而谁(觉之)也
D.未闻以割烹(要汤)也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伊尹隐居有莘之野时,以尧舜之道为乐,辞受取予,无论大小,都完全按照道义行事,一度对商汤的聘请不屑一顾。
B.伊尹后来出仕辅佐商汤,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是天下的“先觉者”,肩负着“觉斯民”的时代责任。
C.对伊尹的隐居和出仕,孟子明确赞同他的隐居,而委婉地否定了他的出仕,因为隐居才能“洁其身”,出仕必然会“辱己”。
D.所谓“以尧、舜之道要汤”,是孟子针对“以割烹要汤”而提出的一个对应的说法,实际意识是因尧舜之道在身而汤自来聘求,伊尹并没去“要”。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C
3.(1)不合乎义的,不合乎道的,即使把天下当俸禄给他,他连头都不回一下。
(2)他就是这样自己承担天下的重担,所以找到汤,用讨伐夏桀、救助百姓的道理游说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