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十)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不拘于时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而耻学于师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⑴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4分)
⑵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能)低于圣人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将各项解释的词义代入到各句中。A项,让人没有疑难的问题很困难啊,“惑”是形容词作名词,正确;B项,低于圣人很远啊,“下”是名词作动词,正确;C项,不愿意提到,不愿与之同列,正确。D项,官职盛大,显然不合适,盛大,一般是指场面,用在本句不合适,应译为“大”。
小题2:题干中“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是“于”造成的状语后置,A项,判断句;B项,“于”表被动,是被动句;C项,之字提宾,宾语前置句;D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是由介词“于”造成。
小题3:文章中以今人、士大夫之族作为例证来证明文章观点,是反面的论证,不是正面论证,对原文理解错误。
小题4:文言文翻译尽量要直译,防止重要语法点漏译。(1)重点词语:或:有的人;师:名词动用,向老师学习;小学:古今异义,小的方面学习;大:大的方面,名词动用;遗:丢失。(2)重点词语:众人:古今异义,一般的人;下:名词动用,低于;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总分25分)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日:“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日:“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日:“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日:“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日:“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日:“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埋葬)
B.愿沛公且留壁(营垒,军营)
C.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吃,这里是以利引诱的意思)
D.不如因其解击之(通“懈”,松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①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
②欲以客往赴秦军
C.①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①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日
②扣舷而歌之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良运筹帷幄的一组是(? )
①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辕,良引兵从沛公轘
②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③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
④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⑤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⑥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让沛公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败蛲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知道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3分)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3分)
(3)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
(2)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
(3)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与我共建功业呢?
本题解析:
小题1:葬:这里指厚葬。
小题1:A项“之”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项均为介词,表示对象,译为“率领、带领”。C项“与”前者是介词,表示对象,译为“和、同”;后者是连词,表示并列,也译为“和、同”。D项“而”均表示修饰,不译。
小题1:①是说在沛公出辗辕的时候,张良所采取的行动,③是对沛公的希望,不能表现出其运筹帷幄的特点,⑥是说张良平时的做法。
小题1:“让沛公带兵攻击”不对,张良没有这样特别安排。只是提出了“趁敌方松懈而攻打”的建议。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点是:(1) 闻、竖、以各一分。(2)何、所、固各一分。(3) 捐、弃、功各一分。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
沛公从雒阳向南穿过辍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晓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驻留营垒,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饷,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成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成阳,秦王子婴投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请领汉中地区。项王就答应了。张良因此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于是派张良回去。他一边走,一边烧断了栈道。
项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对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张良逃跑了,从小路偷偷归依汉王。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最后击败楚军的,正是靠了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了阳夏的南面,因战斗失利而坚守固陵,诸侯们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张良劝说汉王,汉王采用了他的计谋,诸侯们才都来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留侯身体多病,便施行道引之术,不食谷物,闭门不出一年多。恰逢高帝驾崩,吕后感激留侯的恩德,就强让他吃饭,说:“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何必自找苦吃到如此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强听从吕后的话而进食。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候。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5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小题1:指出孔子与世人对“孝”的认识的异同。(2分)
小题2:2012年,“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颁布,其中有“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等。结合孔子的孝道观,谈谈你对此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同:能赡养,提供物质保障。异:孔子认为孝更在于“敬”,和颜悦色,从内心尊敬、关爱父母。(2分,两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
小题2:符合孔子的孝道观。列举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更关注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使父母的生活更具品质,这正是孔子所倡导的“敬”的体现。(3分,观点明确1分,分析在理2分。有欠缺酌扣)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疏通文意基础上,从文段中找到能体现孝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如第一段“有酒食”,第二段“是谓能养”,这是相同点,即能赡养,提供物质保障;从“不敬,何以别乎?”可知,孔子认为孝更在于“敬”,这是不同之处。
小题2: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比较简单,可以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着孔子在文中的孝更在于敬这一特点,来分析列举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正好体现了孔子对敬的要求和表现。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