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 行
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小题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2分)
小题1: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离家今几宿,说明离家时间较长了,难免产生厌倦之情。也表现了其思乡之情。
小题1:前几联,描写了很多景物,营造了凄清的氛围。答题时要具体指出有哪些意象。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⑴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4分)
⑵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4分)
参考答案:(1)写“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1分)“送”“动”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1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1分)
(2)(4分)衬托或对比。(1分)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2分)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不必讶异, 你记得也好,
更无须欢喜—— 最好你忘掉,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在这交会时会互放的光亮!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更富有诗味。
D.“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