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 缺月挂疏桐,漏断[注]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本词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洲冷”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每空1分,共10分)
(1)因宾 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顾计不知所出耳?(?) (4)吾得兄事之?(?)
(5)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7)不出,火且尽?(?) (8)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9)蒙故业,因遗策?(?)(10)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参考答案:(1)经由,通过 (2)使……受损失 (3)只是 (4)像对待兄长一样 (5)劝勉 (6)向东 (7)将要 (8)平素 (9)沿袭 (10)顾惜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对于重点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这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平时学习应注重积累。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因杜甫于花府听闻乐奏而作。
小题1: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兰亭集序》里用类似手法描写音乐的句子。(2分)
小题2: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构思方面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借代?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小题1: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
本题解析:
小题1:丝竹管弦是各种乐器的特征。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前两句为实写,后两句为想象,是虚写。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卜算子?旅雁?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得短箭。
小题1: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6分)
小题2: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旅雁的形象: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心忧迷惘,凄苦哀鸣。(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南渡的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②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③亲人失散,哭声不断。(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6分)
小题2: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2分)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痛苦,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3分)(共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旅雁的形象:旅雁在南飞途中遭受风雨袭击,沿途饥渴劳累,疲惫不堪,翅垂翼重,无法高飞,只好独宿寒汀,处境孤苦。
南渡画面:这首诗以雁写人,雁的遭遇也就是千百万人民大众的共同遭遇:旅雁在南飞途中遭受风雨袭击,疲惫不堪,象征南渡人民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旅雁沿途饥渴劳累,象征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旅雁独宿寒汀,处境孤苦,象征亲人失散,哭声不断。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小题2:这首词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以雁写人,表面处处写雁,实际处处写人。雁的遭遇,也就是作者自己和当时千百万人民的共同遭遇。借南飞的失群旅雁,不但倾诉了自己个人的痛苦,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亡家破的深哀巨痛,
点评: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技巧学生们都比较熟悉,一般的咏物诗绝非单纯的咏物,往往借物写人,比如非常熟悉的《卜算子·咏梅》,因此学生应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至于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这个必须要知人论世,因为在注释里已经给了作者的经历,因此一定不要忽略这部分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①“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
②村行过程中诗人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2分)
参考答案:①诗句写出了景物静寂的特点,运用了动静结合(答“以动衬静”、“拟人”亦可)的手法。斜阳下的山峰默默无语,张开宽广的怀抱坐拥万物,山谷里虽有阵阵“晚籁”回响,但那些声音并不聒噪,而是让人的内心更加宁静。(特点1分,手法1分,分析2分)
②诗人的内心由悠然陶醉变得惆怅抑郁,因为“村桥原树”和诗人家乡的风景相似,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