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6 07:08:0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意对即可)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的,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上片主要通过对月、桐、人声、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2)本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对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总得给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眼前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折磨以及被人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的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D(A、B两项错在不懂得该诗用的是以马喻人的手法,C项“挣扎”错,应为“忍受”。)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酹江月·和邓光荐①
文天祥
乾坤能大②,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③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④,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①1297年8月文天祥和邓光被俘后押送大都途经建康。邓因病滞留,文天祥将继续北上,邓作《酹江月·驿中言别》相赠,文写此词相和。②能:这样。如许。③牢愁:忧愁。④龙沙:指塞外沙漠之地。时作者被俘北解。
小题1:词的上阕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分)
小题2:下阕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本词结尾“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与《渡扬子江》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都表达了对祖国至死不渝的忠诚,两者在手法和效果上有何不同?(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开篇表达了期冀早脱牢笼,奋发有为的信心;然后抒发对国土沦丧的沉痛。“横槊题诗”三句写自己转战东南,却惨遭失败的无限感慨。最后表达了对光复大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
小题2:(4分)对比,将年华老去与丹心未灭对比,表达了对祖国至死不渝的忠诚。(2分) 比喻,将自己比作飘零的落叶,表达了身不由己抗敌失败的悲哀;将远逝的天边景物比作丝丝青发,表达了对江山无限留恋之情。(2分,两处比喻答对一处即可得分。)
小题3:(2分)本词结尾用典抒情,较含蓄;《过扬子江》运用比喻,直抒胸臆。


本题解析:
小题1:文天祥此词起势颇为雄壮。“乾坤能大”,“能”,同恁,如许、这样之意。虽身陷囚笼,但壮士未更,深信人民反抗意志并没消沉,光复大业终会来临。“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写出自己信心,还与友人共勉。期冀他早脱牢笼,再干一番宏图伟业。“风雨”二句借写眼前景象,烘托囚徒的凄苦生活,抒发沉痛情怀,民族浩劫,所到之处皆已江山易手,长夜难寐,令人愁肠百结。“横槊题诗”三句,以历史典故写自己的不凡抱负。苏轼《前赤壁赋》咏叹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汉末王粲被逼避处荆州,以《登楼赋》寄托乡关之思和乱离之感。文天祥连以这两个典故自况,寓意很深。借曹操英勇豪迈的气概,王粲雄图难展的苦闷,作者联而用之,自叹“万事空中雪”,表示事业、壮心都已失败,抒发了自己为挽救国族而历尽艰辛无限感慨。“江流如此”,喻指抗敌复国事业像奔腾不息的江河流水,事业必有后人完成。“方来还有英杰”,也是对邓光荐原作中“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诸句的极为有力的回答。
小题2:本题在解答时需要分两步来完成,第第一步,明确诗句所用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分析中要言之成理。“堪笑一叶漂零”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文天祥独力支撑,扶大厦于将倾之际;“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文天祥到燕京后,元朝廷百般劝降,文天祥坚执不从,表达一片爱国之心。
小题3:“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运用杜鹃啼血的典故,再次表白,即使以身殉国,他的魂魄也会变成杜鹃飞回南方,为故国的灭亡而哀啼泣血。作者写的《金陵驿》诗中,“从今别却江南日,化作啼鹃带血归。”他表示以身殉国,为国而亡身,虽死而无憾!“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磁针石,即指南针,诗人以指南针比喻自己的一片忠忱,既通俗又恰切,表明他虽然历经患难,兵败被俘,但对南宋王朝的忠心至死不变的决心。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蝶恋花【清】
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1)赏析首句“又到绿杨曾折处”中“又”字的妙处。答:? ?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鉴赏本词。
答:?


参考答案:(1)“又”说明离家不止一次,又与后面的“曾”相照应,说明这是旧地重游。曾经在这里与亲友折柳送别,现在旅途中又经过此地,往日分别的情景自然如在眼前重现,心头不觉涌上一番愁绪。
(2)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中在抒情,又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人善于借景抒情,用“衰草”“雁声”“西风”“寒雨”等意象组成一幅凄清、肃杀、苍茫的清秋图景,烘托了离情别绪和行旅之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名句名篇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