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6 07:16:2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对《蜀道难》一诗,下列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该诗大体按照由今及古,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B.该诗写蜀道,最后是写蜀中要塞剑阁,写剑阁险峻高大,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且反复咏叹,以强烈的感情强调出蜀道的高峻、崎岖、险要,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D.该诗句子长短不齐,参差错落,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突破了一韵到底的程式,多次换韵,极尽变化之能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1)前三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境界?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3分)


参考答案:
(1)前三句写暮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等,景物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又弥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前三句寓情于景,为下文“离人”句作铺垫(或引出下文)。
(2)最后一联是说友人归去当及新年,而自己却不能回去。此联一方面表现了诗人的自伤怅惘之意,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念友之情(或因友人归去逢新年的欣慰之情)。


本题解析:这是有关诗歌的鉴赏考点。诗歌鉴赏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文学鉴赏活动,可以综合表现鉴赏者的文学素养和语言感悟能力。这里所谓的鉴赏其实是一种直觉式的语言感受的反映,所选的诗歌也应是比较明确的。主要考查把握诗歌感情基调、品析具体语言,学生能初步把握,激发联想,抓住关键,涵咏品析。教学时对所选诗歌进行自主感受、品味,注重整体把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感受诗歌所提供的意境;抓住一些明显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做一些品析和表述。(1)这里前三句写暮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等,景物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又弥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前三句寓情于景,为下文“离人”句作铺垫。(2)最后一联是说友人归去当及新年,而自己却不能回去。此联一方面表现了诗人的自伤怅惘之意,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念友之情。


本题难度:简单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老 树①
[金]元好问
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
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
旅食②秋看尽,行吟日又斜。
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注】 ①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元好问为躲避战乱而移居河南,不久蒙古军队入侵河南,诗人因而又辗转漂泊,该诗写于此间。②旅食:客居异乡的生活。
小题1:
请简要赏析首联所营造的意境。(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末句“不用苦思家”所抒发的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示例一:深秋时节,几片残叶留存在老树树梢上,细小的花开在寒藤上,营造出一种萧索、悲凉的意境。示例二:深秋时节,本应树叶飘落,鲜花凋零,而老树却犹有残叶,寒藤还开着“细花”,虽是深秋但尚有一线生机。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2:示例:诗人客居异乡,流离失所,面对深秋的悲凉景象和战乱不断的现状,流露出有家难回的无奈与惆怅;“不用苦思家”抒发了诗人对战乱平息的渴望,对平安生活的深切向往。


本题解析:第(1)题的要求是“赏析意境”,所谓“意境”即因景物特征而体现出的环境氛围,因此,回答本题,首先要确定诗句中的景物有“树”“叶”“藤”“花”,然后分析出这些景物的特征,如“老”“高”“寒”“细”等,并据此概括环境氛围的特点。第(2)题要求分析诗人的情感,答案应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情感类别,如思家、伤感、向往和平等;二是产生情感的原因,如思家是因为“旅食”,向往和平是因为“干戈正飘忽”等。因此,回答本题时要注意,题目设问虽然只涉及一句,但答题时应着眼于全诗,并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分析才能准确全面。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七律,“谐声律,工对仗”是律诗的特点,此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且每联对句?都押“un”韵。
B.首联“赴”字突出三峡两岸群山山势的雄奇,对句中点出昭君村所在地,诗人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气势烘托王昭君。
C.颔联写王昭君一生的悲剧,颈联写出昭君对汉元帝仅凭图画造成她葬身塞外的怨恨,抒发昭君怀念故土、魂归故国的迫切心情。
D.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怀念王昭君,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对昭君的深切同情,流露出忧伤的情怀。全诗议论精辟,形象鲜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雨
[宋]华岳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