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小题1】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5分)
【小题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句诗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 抒发心绪:孤独、寂寞、伤感 (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
【小题2】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或:共同之处在于将故乡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在具有欢乐色彩的节日之夜)(2分)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分) 感情:老大无成或离乡日久、客居多年(或:将"愁鬓"的生命体验至于"明朝又一年"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增加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应该从环境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角度分析作答,环境描写在诗歌中一般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表现情感的作用,所以答题时,可结合着关键诗句从以上几点作用的角度分析,二诗均通过节日的典型景象描写来烘托氛围,借以表达抒发某种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可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情感角度答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对写法,以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第二问是文学常识题,可根据积累答出即可。“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为诗人增添新的白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从军行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①,无那②金闺万里愁。
注:①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②无那:即无奈。
古从军行(节选)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1.从题材看,这两首诗都属于__________;在意象的运用上,两首诗都采用了________意象。
2.请指出这两首诗共同运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它们情感表达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边塞诗;烽火(或“风沙”)
2.这两首诗都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达情感。王昌龄的《从军行》表达了闺中妇女思念戍边丈夫、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感情,战争给士兵以及他们的家庭带来深深的痛苦,诗人对此表现了深刻的同情;李颀《古从军行》,诗人不仅看到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痛苦,也看到了战争给少数民族也同样造成了无尽的苦难,诗人对两者都表达了同情之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8分)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陈亮①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②?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③。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著名词人,倡言恢复中原,数次因言获罪。②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声音。③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
小题1:此词写景历来为后代词人所称道,结合上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绘出这一幅美景?
小题2:指出下阕中“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这三句在词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以动写静或动静结合。“辗”和“隐”字采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给人以运动感,描绘出月照澄江、江天一色的壮观景色。
②虚实结合:“隔烟村……鱼龙惊起”为作者想象之景,“星斗挂垂杨”句为实景,两者结合表现出月夜迷蒙而富有生机的特征。(得分要点: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手法—简析)
小题1:结尾三句起着突转作用,从前文极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化到词人内心深处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提高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内涵,产生了声情悲壮,含义深远的艺术效果。(答题要点在于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分析)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或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写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夜月夜幽静之美。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小题1:“欲望休”写出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态和心情?(4分)
小题2:“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对后来一些诗词如钱翊的“芳心犹卷怯春寒”,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乃至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句诗在抒写感情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欲望休”惟妙惟肖的描摹出女子欲望还休、欲上又止的情态,从中透露出她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心情。
小题2:比喻拟人,借芭蕉、丁香两个喻体,拟人化地将二人异地同心、不得与对方相会的难以言传的愁苦表现得兴味悠长。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含蕴无穷。
本题解析:
小题1:“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里,这样的环境有很强的暗示性,往往用来点染离愁与相思。就是在这样一种意境中展开。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欲望休”一本作“望欲休”。“休”,即停止、罢休之意。为什么欲望还休呢?答案隐藏在下一句里。此诗的“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月如钩”,一作“月中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答题时,可结合着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及关键词来加以理解。
小题2:此题可结合着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来分析,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前人评价这首诗有“悠扬不尽之致”。你认为它的“悠扬不尽之致”关键在哪一句或哪个词上?为什么?
参考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关键在“寒梅著花未?”一句。问话看似平常,实则意蕴无穷。家乡可问的事物很多,而作者独问“寒梅”,可见“寒梅”与作者不同寻常:或牵系诗人的感情生活,或关涉诗人的风雅往事,或融注了诗人高尚的心态志趣等。“寒梅”意蕴很多,作者偏不点明,以问作结,让读者深思、揣味,故此诗诗味绵长。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91Exa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