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6 07:29:4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菱溪石记
欧阳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傍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濆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黄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行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为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所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傍者。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土,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图与经皆不载 按:依照
B.淮人为其嫌名 讳:避忌
C.奇木异草与此石称 称:号称
D.亭城而近 负:依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难徙,故得独存②其乃华山之阳名之曰
B.①而能知爱赏奇异②当立者公子扶苏
C.①惜可爱而弃也②孰能讥之乎
D.①遂立亭之南北②故内惑郑袖,外欺于张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开篇点题,交代石的处所和环境,溪旁住的人常常把石作为神灵祭祀,突出了石的奇异。
B.文章第三段叙述作者探寻菱溪石,并从刘金后代那里找到一大一小两块石头,将其立在亭子的南北两侧。
C.作者的笔触不仅仅停留在对菱溪石的客观描写上,而是以“人物之废兴”来挖掘作品的深刻的思想意蕴。
D.篇末作者把巨石搬至丰乐亭边,“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这反映出作者与民同乐的坦荡胸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奇之土,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B
4.(1)难道不是他身处乱世,功成名就,在大富大贵之后的奢欲骄纵让他这样做的吗?
  (2)那些喜欢奇异事物的人,听说了这块石头,也就可以来欣赏一下得到满足,为什么一定要取走(占为己有)离开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倪司城诗序
刘大槐
  余友倪君司城,非今世之所谓诗人也。其试童子,尝冠于童子矣;其在太学,尝冠于太学诸生矣;其应乡试而出,太仓王相国使人亟求其草稿观之。然则司城之于举进士,可操券取也,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雍正之初,尝为中书而使蜀矣。其后为洋与南郑二县令,前后十六年,其德泽加于百姓。大臣尝有荐其才可知一郡,及为藩臬之副使者,而卒老于县令不得调。信乎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司城于书无所不读,而尤详于圣人之经,必究极其根源乃止。其齿长于余十有馀岁,而与余同学为古文。余间出文相质,司城虽心以为善,而未尝有面谀之言,其刻求手一字一句之间,如酷吏之治狱,必不稍留馀地。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然司城不以余之争而少为宽假,余亦不以其刻求而自讳其疵颣①也,苟有作,必出使视之。其后每相见,则每至于争;而一日不见,则又未尝不相思。盖古之所谓益友者如此,而吾特幸与之为友也。
  司城抱负奇伟,不得见于世,则往往为歌诗以自娱。其壮年周游黔、蜀,崎岖万里。其诗尤雄放,穷极文章之变。虽其他稍涉平易者,而语必雅健,能不失诗人意旨。时人不能尽知,更千百世后,必有能知之者。
  余虽与司城同乡里,其久相聚处,乃反在异地。司城既家居,不相见者常至五六年。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今春余将之武昌,道过司城。司城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其平时飞动之趋,犹不能无。然而司城年已七十矣!
  司城所为诗,仅千有馀篇。其锓板②以行世,用白金无过百两,而家贫力未能及。余将与四方友人共谋之,而未知其何如。虽然,司城之诗藏于家,其光怪已自发见不可掩。虽其行世,岂能加毫末于司城哉!然则锓板与否,而司城固不可问矣。(有删改)
  【注】①疵颣(lèi):缺点。②锓板:刻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卒不获一以终其身——售:考中
B.余出文相质——间:间或
C.不以余之争而少为宽——假:借助
D.而司城不可问矣——固:本来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明倪司城是“古之所谓益友者”的一组是(? )
①而与余同学为古文
②而未尝有面谀之言
③如酷吏之治狱
④苟有作,必出使视之
⑤不以余之争而少为宽假
⑥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倪司城少年成名,而仕途艰辛。雍正初年曾经担任过中书令并且出使过四川,又治理过洋县和南郑县,最后在县令的位置上去世。
B.倪司城壮年遍游黔、蜀一带,路途崎岖,行程万里。他的诗风之所以雄奇奔放,既因为诗中寄寓着他壮志未酬的感慨,也与这段经历有关。
C.倪司城回到家乡后,作者前往武昌时顺路探望他,见到他年已七十,依然意气慷慨激昂,平时奋发奔放的气概,还隐约可以看到。
D.倪司城晚年一贫如洗,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诗文刻印成书而流传下来。作者准备和各地朋友一同努力,但是不知能否成功,隐约流露出惆怅和忧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城于书无所不读,而尤详于圣人之经,必究极其根源乃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D
4.(1)司城对于书,没有不读的,而尤其认真读过圣人的经书,他读书时定要探究到那书所讲道理的本源才停止。
  (2)庚午年间,司城有一次到京城,我和他相聚才几日,他便惆怅地辞别离去,倏忽间又过去了四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函陵,秦军氾南(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誓)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①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注:①涴(wò):沾污。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逻卒捕送州,考诬伏 讯:审问
B.尝丁夫运粮至盐州部:率领
C.请民还州而偿所失纵:放归
D.若复失养,吾不汝矣贷:借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凡民失,悉奏除之失其与,不知
B.秦民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秦伯说,郑人盟
C.坐客莫有知言之,貌若甚戚
D.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对中江举帆,余船次俱进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
①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 ②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④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且已招认,但薛奎却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避免了冤狱。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民夫,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上奏免除了民夫赔偿损失。
C.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D.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心劝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果断下令严处,杀一儆百。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D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
小题1:D项,贷:饶恕。
试题解析:
小题2:A项,助词,用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等。B项,连词,表并列,和,跟,同;介词,相当于“跟”“同”。C项,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助词,“者”字结构,作动词“若”的宾语,可译为“……的样子”。D项,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式,可译为“按照”。
试题解析:
小题3:排除③④句。③为卢之翰所为,④言薛奎遇事能沉稳果断处置。
试题解析:
小题4:D项,对戍卒,他果断下令处死,并未惊扰宾客,可见并非杀一儆百。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伊娄谦,字彦恭,本鲜卑人也。其先代为酋长,随魏南迁。谦性忠直,善辞令。仕魏为直阁将军。武帝将伐齐,引入内殿,从容谓曰:“朕将有事戎马,何者为先?”谦对曰:“愚臣诚不足以知大事,但伪齐僭擅,跋扈不恭,沈溺倡优,耽昏曲蘖。其折冲之将斛律明月已毙,谗人之口,上下离心,道路仄目。若命六师,臣之愿也。”帝大笑,因使谦与小司寇拓拔伟聘齐观衅。帝寻发兵。齐主知之,令其仆射阳休之责谦曰:“贵朝盛夏征兵,马首何向?”谦答曰:“仆凭式之始,未闻兴师。设复西增白帝之城,东益巴丘之戍,人情恒理,岂足怪哉!”谦参军高遵以情输于齐,遂拘留谦不遣。帝克并州,召谦劳之曰:“朕之举兵,本俟卿还;不图高遵中为叛逆,乖朕宿心,遵之罪也。”乃执遵付谦,任令报复。谦顿首请赦之。帝曰:“卿可聚众唾面,令知愧也。”谦跪曰:“以遵之罪,又非唾面之责。”帝善其言而止。谦竟待遵如初。其宽厚仁恕,皆此类也。既平王谦,谦耻与逆人同名,因尔称字。数年,出为泽州刺史,清约自处,甚得人和。以疾去职,吏人攀恋,行数百里不绝。数岁,卒于家,时年七十。
史臣曰:伊娄谦志量弘远,不念旧恶,请赦高遵之罪,有国士之风焉。
(选自《二十四史·隋书》,有删改)
邺伊娄谦聘于齐,其参军高遵以情输于齐,齐人拘之于晋阳。周主既克晋阳,召谦,劳之.执遵付谦,任其报复。谦顿首,请赦之,周主曰:“卿可聚众唾面,使其知愧。”谦曰:“以遵之罪,又非唾面可责。”帝善其言而止。谦待遵如初。
臣光曰:赏有功,诛有罪,此人君之任也。高遵奉使异国,漏泄大谋,斯叛臣也;周高祖不自行戮,乃以赐谦,使之复怨,失政刑矣!孔子谓以德报怨者何以报德。为谦者,宜辞而不受,归诸有司,以正典刑。乃请而赦之以成其私名,美则美矣,亦非公义也。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入内殿,从容谓曰从容:随口
B.上下离心,道路仄目仄目:斜着眼睛看
C.朕宿心,遵之罪也乖:顺从
D.朕之举兵,本卿还俟:等待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使谦与小司寇拓拔伟聘齐观衅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谦参军高遵情输于齐不赂者赂者丧
C.执遵付谦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齐人拘之晋阳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伊娄谦认为北齐君主越礼妄为,骄横跋扈,沉湎酒色。该国武将斛律明月已死,流言满天,上下异心,所以他很赞同北周武帝出兵攻打北齐。
B.是高遵的出卖致使伊娄谦被北齐拘留,北周武帝抓到高遵后就交给伊娄谦,要他当众向高遵吐口水,让高遵知道羞愧,但伊娄谦认为高遵的罪过还不至于受到吐口水的责罚。
C.两本史书对于伊娄谦与高遵的故事,在史实记述上没有多大区别,但看法不同,《隋书》作者认为伊娄谦高风亮节,有国士之风,而司马光则否定了伊娄谦宽恕高遵的做法。
D.司马光认为君主应该赏罚分明,对于高遵这样的叛徒应该用刑法进行惩罚,而不应该交给伊娄谦随意处置以复仇,伊娄谦的以德报怨也不公正。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设复西增白帝之城,东益巴丘之戍,人情恒理,岂足怪哉!(3分)
(2)以疾去职,吏人攀恋,行数百里不绝。(3分)
(3)为谦者,宜辞而不受,归诸有司,以正典刑。(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3分)如果是要在西边增扩白帝城,在东边增加巴丘的戍守,从人情常理上讲,哪里值得奇怪呢?
(2)(3分)因为疾病离辞,官员百姓(拉)扯着他的车恋恋不舍,(一个接着一个)不间断地一直跟着走了几百里路。
(3)(3分)作为伊娄谦,应当推掉而不接受,把高遵送交官府,以阐明验证法律。


本题解析:
小题1:乖:违背。
小题1:A.于是,就/通过,经由;B.把/因为;C.于是,就/竟;D.在。
小题1:错在“伊娄谦认为高遵的罪过还不至于受到吐口水的责罚”,应该是伊娄谦认为高遵的罪过不是吐口水能够责罚的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1)关键词“设:假如、如果”“益:增加”各1分,句意1分(2)关键词“去职:离职、辞职”“攀:拉扯、牵挽”各1分,句意1分(3)关键词“宜:应当”“诸:之于,把他交给,把高遵交给”各1分,句意1分
【译文】
伊娄谦,字彦恭,本是鲜卑人。他的祖先是酋长,随魏迁到南方。伊娄谦性情忠厚正直,善于言辞。在魏时做直阁将军。北周武帝将要讨伐北齐,伊娄谦被召引到内殿时,武帝随口说:“我将要发动战事,先攻打谁呢?”伊娄谦回答说:“我实在不够了解大事,但伪齐越礼妄为,骄横跋扈而不恭敬,沉溺于与歌舞杂技之人的交往,沉湎酒色。他的武官斛律明月已经死了,小人口传流言,上下异心,走在路上不敢正视。如果兴兵讨伐,这是我所期望的。”武帝大笑,于是派伊娄谦和小司寇拓跋伟访问北齐去探察对方的破绽、漏洞(以便乘机发动进攻)。武帝不久发兵作战。齐王知道了,让他的仆射阳休之责备伊娄谦说:“贵朝在盛夏时节征发军队,准备打向哪里?”伊娄谦回答说:“我临出征时,没听说要发兵。如果是要在西边增扩白帝城,在东边增加巴丘的戍守。从人情常理上讲,哪里值得奇怪呢?”伊娄谦的参军高遵把北周将征伐北齐的情报通报了北齐,于是北齐拘留了伊娄谦不让他回去。武帝攻下并州,召见伊娄谦,慰问他说:“我发动战争,本来是要等你回来的;没料到高遵中途叛变,违背了我早先的想法,这是高遵的罪过。”就捉拿高遵交给伊娄谦,任凭他处置。伊娄谦叩头请求赦免了高遵。武帝说:“你可以召集众人向他脸上吐口水,让他知道羞耻。”伊娄谦跪下说:“以高遵的罪过,又不是向他脸上吐口水所能责备的。”武帝认为他说得对而没有责罚高遵。伊娄谦最终对待高遵一如既往。他宽厚仁爱,都像这样。平定王谦后,伊娄谦耻于和叛逆之人同名,因此称字号。过了几年,出京做泽州刺史,自己清廉节俭,很得民心。因为疾病离职,官员百姓(拉)扯着他的车恋恋不舍,(一个接着一个)不间断地一直跟着走了几百里路。过了几年,死在家里,时年七十岁。
史臣说:伊娄谦气量宽宏志向高远,不计较旧怨,请求赦免了高遵的罪过,有国士的风范啊。
当初北周的伊娄谦访问北齐,他的参军高遵把北周将征伐北齐的情报通报北齐,北齐便把伊娄谦扣留在晋阳。北周国主武帝攻下晋阳以后,召见伊娄谦,对他加以慰问。捉了高遵交给伊娄谦,任凭他进行报复。伊娄谦对北周武帝叩头,请求赦免高遵,武帝说:“您可以召集大家向他脸上吐口水,使他知道羞愧。”伊娄谦说:“以高遵的罪行,不是向脸上吐口水所能责备的。”武帝认为他的话很对而没有责罚高遵。尹娄谦对待高遵一如既往。
臣司马光曰:赏有功,诛有罪,这是君主的责任。高遵奉命出使异国,泄漏重大的机密,这就是叛臣;北周高祖自己不下令加以处死,却把他送给伊娄谦,让他报复怨恨,有失刑赏的教化!孔子所说的以德报怨者用什么来报德。作为伊娄谦,应当推掉而不接受,把高遵送交官府,以阐明验证法律。他却请求君主对高遵赦免以取得个人的好名声,美倒是美了,但并不符合公义。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