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8-06 07:29:4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菱溪石记 欧阳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傍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濆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黄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行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为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所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傍者。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土,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按图与经皆不载 按:依照 B.淮人为讳其嫌名 讳:避忌 C.奇木异草与此石称 称:号称 D.亭负城而近 负:依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其难徙,故得独存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曰 B.①而乃能知爱赏奇异②当乃立者公子扶苏 C.①惜其可爱而弃也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遂立于亭之南北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开篇点题,交代石的处所和环境,溪旁住的人常常把石作为神灵祭祀,突出了石的奇异。 B.文章第三段叙述作者探寻菱溪石,并从刘金后代那里找到一大一小两块石头,将其立在亭子的南北两侧。 C.作者的笔触不仅仅停留在对菱溪石的客观描写上,而是以“人物之废兴”来挖掘作品的深刻的思想意蕴。 D.篇末作者把巨石搬至丰乐亭边,“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这反映出作者与民同乐的坦荡胸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奇之土,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倪司城诗序 刘大槐 余友倪君司城,非今世之所谓诗人也。其试童子,尝冠于童子矣;其在太学,尝冠于太学诸生矣;其应乡试而出,太仓王相国使人亟求其草稿观之。然则司城之于举进士,可操券取也,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雍正之初,尝为中书而使蜀矣。其后为洋与南郑二县令,前后十六年,其德泽加于百姓。大臣尝有荐其才可知一郡,及为藩臬之副使者,而卒老于县令不得调。信乎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司城于书无所不读,而尤详于圣人之经,必究极其根源乃止。其齿长于余十有馀岁,而与余同学为古文。余间出文相质,司城虽心以为善,而未尝有面谀之言,其刻求手一字一句之间,如酷吏之治狱,必不稍留馀地。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然司城不以余之争而少为宽假,余亦不以其刻求而自讳其疵颣①也,苟有作,必出使视之。其后每相见,则每至于争;而一日不见,则又未尝不相思。盖古之所谓益友者如此,而吾特幸与之为友也。 司城抱负奇伟,不得见于世,则往往为歌诗以自娱。其壮年周游黔、蜀,崎岖万里。其诗尤雄放,穷极文章之变。虽其他稍涉平易者,而语必雅健,能不失诗人意旨。时人不能尽知,更千百世后,必有能知之者。 余虽与司城同乡里,其久相聚处,乃反在异地。司城既家居,不相见者常至五六年。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今春余将之武昌,道过司城。司城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其平时飞动之趋,犹不能无。然而司城年已七十矣! 司城所为诗,仅千有馀篇。其锓板②以行世,用白金无过百两,而家贫力未能及。余将与四方友人共谋之,而未知其何如。虽然,司城之诗藏于家,其光怪已自发见不可掩。虽其行世,岂能加毫末于司城哉!然则锓板与否,而司城固不可问矣。(有删改) 【注】①疵颣(lèi):缺点。②锓板:刻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售:考中 B.余间出文相质——间:间或 C.不以余之争而少为宽假——假:借助 D.而司城固不可问矣——固:本来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明倪司城是“古之所谓益友者”的一组是(? ) ①而与余同学为古文 ②而未尝有面谀之言 ③如酷吏之治狱 ④苟有作,必出使视之 ⑤不以余之争而少为宽假 ⑥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倪司城少年成名,而仕途艰辛。雍正初年曾经担任过中书令并且出使过四川,又治理过洋县和南郑县,最后在县令的位置上去世。 B.倪司城壮年遍游黔、蜀一带,路途崎岖,行程万里。他的诗风之所以雄奇奔放,既因为诗中寄寓着他壮志未酬的感慨,也与这段经历有关。 C.倪司城回到家乡后,作者前往武昌时顺路探望他,见到他年已七十,依然意气慷慨激昂,平时奋发奔放的气概,还隐约可以看到。 D.倪司城晚年一贫如洗,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诗文刻印成书而流传下来。作者准备和各地朋友一同努力,但是不知能否成功,隐约流露出惆怅和忧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城于书无所不读,而尤详于圣人之经,必究极其根源乃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盟誓)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①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注:①涴(wò):沾污。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 讯:审问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部:率领 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纵:放归 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贷:借给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凡民所失,悉奏除之失其所与,不知 B.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秦伯说,与郑人盟 C.坐客莫有知者言之,貌若甚戚者 D.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
①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 ②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④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且已招认,但薛奎却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避免了冤狱。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民夫,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上奏免除了民夫赔偿损失。
C.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D.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心劝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果断下令严处,杀一儆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伊娄谦,字彦恭,本鲜卑人也。其先代为酋长,随魏南迁。谦性忠直,善辞令。仕魏为直阁将军。武帝将伐齐,引入内殿,从容谓曰:“朕将有事戎马,何者为先?”谦对曰:“愚臣诚不足以知大事,但伪齐僭擅,跋扈不恭,沈溺倡优,耽昏曲蘖。其折冲之将斛律明月已毙,谗人之口,上下离心,道路仄目。若命六师,臣之愿也。”帝大笑,因使谦与小司寇拓拔伟聘齐观衅。帝寻发兵。齐主知之,令其仆射阳休之责谦曰:“贵朝盛夏征兵,马首何向?”谦答曰:“仆凭式之始,未闻兴师。设复西增白帝之城,东益巴丘之戍,人情恒理,岂足怪哉!”谦参军高遵以情输于齐,遂拘留谦不遣。帝克并州,召谦劳之曰:“朕之举兵,本俟卿还;不图高遵中为叛逆,乖朕宿心,遵之罪也。”乃执遵付谦,任令报复。谦顿首请赦之。帝曰:“卿可聚众唾面,令知愧也。”谦跪曰:“以遵之罪,又非唾面之责。”帝善其言而止。谦竟待遵如初。其宽厚仁恕,皆此类也。既平王谦,谦耻与逆人同名,因尔称字。数年,出为泽州刺史,清约自处,甚得人和。以疾去职,吏人攀恋,行数百里不绝。数岁,卒于家,时年七十。
史臣曰:伊娄谦志量弘远,不念旧恶,请赦高遵之罪,有国士之风焉。
(选自《二十四史·隋书》,有删改)
邺伊娄谦聘于齐,其参军高遵以情输于齐,齐人拘之于晋阳。周主既克晋阳,召谦,劳之.执遵付谦,任其报复。谦顿首,请赦之,周主曰:“卿可聚众唾面,使其知愧。”谦曰:“以遵之罪,又非唾面可责。”帝善其言而止。谦待遵如初。
臣光曰:赏有功,诛有罪,此人君之任也。高遵奉使异国,漏泄大谋,斯叛臣也;周高祖不自行戮,乃以赐谦,使之复怨,失政刑矣!孔子谓以德报怨者何以报德。为谦者,宜辞而不受,归诸有司,以正典刑。乃请而赦之以成其私名,美则美矣,亦非公义也。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入内殿,从容谓曰从容:随口
B.上下离心,道路仄目仄目:斜着眼睛看
C.乖朕宿心,遵之罪也乖:顺从
D.朕之举兵,本俟卿还俟:等待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使谦与小司寇拓拔伟聘齐观衅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谦参军高遵以情输于齐不赂者以赂者丧
C.乃执遵付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齐人拘之于晋阳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伊娄谦认为北齐君主越礼妄为,骄横跋扈,沉湎酒色。该国武将斛律明月已死,流言满天,上下异心,所以他很赞同北周武帝出兵攻打北齐。
B.是高遵的出卖致使伊娄谦被北齐拘留,北周武帝抓到高遵后就交给伊娄谦,要他当众向高遵吐口水,让高遵知道羞愧,但伊娄谦认为高遵的罪过还不至于受到吐口水的责罚。
C.两本史书对于伊娄谦与高遵的故事,在史实记述上没有多大区别,但看法不同,《隋书》作者认为伊娄谦高风亮节,有国士之风,而司马光则否定了伊娄谦宽恕高遵的做法。
D.司马光认为君主应该赏罚分明,对于高遵这样的叛徒应该用刑法进行惩罚,而不应该交给伊娄谦随意处置以复仇,伊娄谦的以德报怨也不公正。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设复西增白帝之城,东益巴丘之戍,人情恒理,岂足怪哉!(3分)
(2)以疾去职,吏人攀恋,行数百里不绝。(3分)
(3)为谦者,宜辞而不受,归诸有司,以正典刑。(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