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6 07:29:4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谤誉
柳宗元
凡人之获谤誉人者,亦各有。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何也?君子宜于上不宜于下,小人宜于下不宜于上。得其宜则誉至,不得其宜则谤至。此其凡也。
然而君子遭乱世,不得已而在于上位,则道必咈于君,而利必及于人,由是谤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杀可辱,人犹誉之。小人遭乱世,而后得居于上位,则道必于君,而害必及于人,由是誉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宠可富,而人犹谤之。君子之誉,非所谓誉也,其善显焉尔;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不善彰焉尔
然则在下而多谤者,岂尽愚而狡也哉?在上而多誉者,岂尽仁而智也哉?其谤且誉者,岂尽明而善褒贬也哉?然而世之人,闻而大惑,出一庸人之口,群而邮之,且置于远迩,莫不以为信也。岂惟不能褒贬而已,则又蔽于好恶,于利害,吾又何从而得之耶?
孔子曰:“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善人者之难见也,则其谤君子者为不少矣,其谤孔子者亦为不少矣。传之记者,叔孙武叔,时贵显者也。其不可记者,又不少矣。是以在下而必困也。及乎遭时得君而处乎人上,功利及于天下,天下之人皆欢而戴之,向之谤之者,今从而誉之矣。是以在上而必彰也。
或曰:“然则闻谤誉于上者,反而求之,可乎?”曰:“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如有谤誉乎人者,吾必其所自,未敢以其言之多而举且信之也。其有及乎我者,未敢以其言之多而荣且惧也。苟不知我而谓我盗跖,吾又安取惧焉?苟不知我而谓我仲尼,吾又安取荣焉?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而已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各有道:道理,原因
B.则道必于君合:适合,合乎
C.于利害夺:强行改变。
D.吾必其所自征:考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凡人之获谤誉人者故燕王欲结
B.人犹誉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群而邮之耻师焉,惑矣
D.时贵显者也与山间明月
小题3: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短文针对“谤誉”的不同性质作了具体的辨析,不过对于“不善人”的恶意中伤,应当毫不怀疑地予以有力的回击,绝不能退缩让步。
B.文章从谤誉的一般规律入手,继而以犀利之笔,深入剖析谤、誉产生的根由,在于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各自谤、誉的尺度是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
C.作者深刻地认识到,谤、誉的失信和错位,有着非常复杂的政治背景和个人因素,并由此对谤、誉提出了更为大胆的质疑,这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胆力和卓识。
D.文章虽短,却写得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对比、转折、因果、假设等多种关系复句的交互运用,更加强了行文的曲折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不善彰焉尔。(3分)
(2)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而已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
小题5:(1)小人受到的毁谤,也不是一般人所说的毁谤,而是他的恶行的自然表现啊。
(2)知道我的说我好还是不好,并不说明我果真明白自己好还是不好,(因此),一定要(做到)自我完善啊。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这句话可以译成“他所行之道一定会迎合国君的心意并且遗祸给人民。”,可见,合,“迎合“义。
小题2:此题可采用排除法。A.“于”,均为介词,前者表被动,后者为“跟,同”;B.“而”,连词,前者表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后者递进关系,译作“并且”;C.连词,前者为顺承关系,译作“就”;后者为转折关系,译作“却”;D.“之”,为结构助词,译作“的”。
小题3:要结合原文内容,对选项逐一排除。A项,对于“不善人”的恶意中伤,对别人来说应当“征其所自”,对自己来说应当不改初志,我行我素,至少要做一个独善其身的人。
小题4: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本题断句的基本方法是:弄通文意断句,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小题5: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谤”译为毁谤,“彰”译为表现; (2) “知”译为知道,“果” 是果真,“善”译为完善。
【参考译文】
但凡被人家毁谤或赞誉的人,也各有各的被毁谤或被称赞的原因。君子如果身居下位便会遭到很多的毁谤,如果身居上位就会受到不少赞誉;小人身居下位便会赢来很多赞誉,身居上位就会落得很多毁谤。什么原因呢?君子适宜于身居上位不适宜于居处下位,小人适宜于居处下位不适宜于身处上位。处于应处的地位便会赢得赞誉,处于不宜处的地位就会遭到毁谤。这是指的一般性情况。
但是,君子遭逢乱世,不得已而处于上位,那么,他所行之道必定会违背国君的旨意并且一定会施恩惠给人民。由于这样,毁谤便会产生于上而不会产生在下面。所以,对上来说,该杀头该受侮辱,但人民还是会赞誉他。小人遭遇乱世而后能够混进上层社会,那么,他所行之道一定会符合国君的心意并且遗祸给人民。由于这样,赞誉便会产生在上面而不会产生在下面。所以,他可以受到宠爱变得富裕,但人民还是会毁谤他。君子得到的赞誉,不是一般人认为的赞誉,而是他的善行自然表现啊;小人受到的毁谤,也不是一般人所说的毁谤,而是他的恶行的自然表现啊。
这样说来,那些身处下位而遭到很多毁谤的人,难道全部都是愚蠢或者狡猾的人吗?身处上位而受到很多赞誉的人,难道全部都是仁慈或者聪明的人吗?那些毁谤或者赞誉他人的人,难道全部都是明智或者是长于褒贬的人吗?但是社会上的人听了就会十分糊涂。从一个庸人口中传出,便引起一群人的传播,并且由近及远四方散播。没有不信以为实的。(这样一来),岂止不知该如何对一个人加以褒贬,(并且)还被自己的好恶心理所蒙蔽,被利害关系所左右,我们又怎么能够得到评价一个人好坏的实情呢?
孔丘先生曾说过:“不如乡里人认为是好人我们就喜欢他,乡里人认为是坏人我们就憎恶他。”好人我们很难遇到啊,可是那些毁谤君子的坏人又不少啊。那些毁谤孔子的人也不少啊,流传下来被记下来的就有一个叫叔孙武叔的人,还是当时的显贵啊。那些没有流传下来没有被人记着的,又不少啊。所以,身居下位的人一定会遭受困厄。到了遇着好时运得到君主的信任处于人上,功利被天下传闻,天下的人都欢天喜地地拥戴他。先前那些毁谤他的人,现在又跟从别人赞誉他了。所以,身居上位的人最易被人赞誉啊。
有人说:“这样说来,那么,在上位听到了毁谤或赞誉的话再回转来探寻毁谤或赞誉的缘由,可以吗?”我说:“这怎么可以呢?不也应该考察鉴别它的出处吗?那些从善良的人口中传出来的话,可以相信;那些从丑恶的人嘴中传出的话,就不应该相信。假如我不能分辨那人是好人还是坏人,那么,就干脆不听(那些毁谤或赞誉的话)。如果有人对他人进行毁谤或赞誉,我一定要考察鉴别他从何处得来的消息,不敢因为他说得多而全就听信他。那些牵涉到我自己的谤誉言辞,不敢因为他说得多而荣耀或害怕。假如不了解我说我是强盗头子柳下跖,我又害怕什么呢?假如不了解我说我是孔丘圣人,我又荣耀什么呢?知道我的说我好还是不好,并不说明我果真明白自己好还是不好,(因此),一定要(做到)自我完善啊。”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孟尝君①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  
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  
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曰:“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臣光曰: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诗》云:“采葑采菲②,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卷周纪周显王四十八年
注释:①孟尝君,名田文(?——前279年),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
②葑[fēng]:蔓青、芥菜、菘菜,菘菜即为白菜之类。菲:萝卜之类。葑和菲,两种食用的植物,因其根部有时味苦,常被人丢弃。后用“葑菲”表示尚有一德可取的意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当:担当。
B.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直:当值。
C.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输:交纳。
D.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疾:强烈。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孟尝君“能用谏”的一组是(3分)
①孟尝君曰:“善。”乃弗逐?②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
③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④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
⑤谏而得听,臣二喜?⑥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尝君因为瞧不起他门客中的某人,因而就想把他赶走,鲁连劝孟尝君留人,侧重用人者应不放弃各种人才,因他们各有所长。
B.孟尝君出巡到了楚国时,楚王送给他一张象牙床。楚都的登徒官与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商量,把传家的宝剑送给公孙戍从而逃脱象牙床损坏而招致的无法赔偿结局。
C.文中第三段公孙戍向孟尝君进谏时的那些话,可以显示出公孙戍进谏时避免了正面冲突,集中火力迂回于孟尝君思维的薄弱环节,从而取得了进谏的成功。
D.孟尝君因公孙戍进谏成功而个人也能获利受到启发,张贴布告以示愿纳谏,司马光对孟尝君这种做法勉励有加,认为孟尝君有可取之处,他的着眼点是孟尝君“能用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
译文:?
(2)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小国(五国)都把相印交给您的原因,是听说您在齐国能扶助救济贫困之士,有救助危亡、使断绝得以继续的道义。(“所以”、“致”、“振达”各一分,译对大意给2分。)
(2)如果那个人提的意见正确(好),即使怀有欺诈之心,他还是予以采纳(或“任用”),更何况那些以无私尽忠之言对待(或“侍奉”)他的主上(的人)呢!?(“苟”、“怀”、“事”各一分,译对大意给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当,抵挡; C输,运送;D疾,快速,赶快。)
小题1:(②是说孟尝君在诸侯国的君子名声;④是说用人时因人有缺点即不用的错误做法。)
小题1:( “从而逃脱象牙床损坏而招致的无法赔偿结局”分析有误,文中是说避免运送中可能出现的损坏而会带来的无法赔偿结局。)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孟尝君田文因为瞧不起他门客中的某人,因而就想把他赶走,鲁仲连对他说:“猿猴如果离开树木浮游水面,它们动作没有鱼鳖灵敏;要说经过险阻攀登危岩,良马也赶不上狐狸。曹沫舞动三尺长剑,一军的力量也抵挡不了;假如让曹沫放下他的三尺长剑,拿起耕田的用具,和农夫一样在田里工作,那他连一个农夫都不如。所以,一个人如果舍弃他的长处,就其短处,即使是尧也有做不到的事。现在让人干他不会干的,就说他无能;教人做他做不了的,就说他笨拙。因为笨拙就斥退他,因为无才就遗弃他,假使人人驱逐不能共处的人,将来那些被放逐的人必然逃往国外,并且谋害我们以报往日的怨恨,这难道不是当世树立教化的首重吗?”孟尝君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不再赶那个门客。
孟尝君出巡五国,到了楚国。楚王送给他一张象牙床。楚都的登徒官正值班,被派遣运送象牙床,但他不愿前往。见到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说:“我是楚都的登徒官,当值由我运送象牙床。但象牙床价值千金,如果有丝毫损伤,就是卖了妻和子,也不够赔偿。您如果能让我不去送象牙床,我愿把传家的宝剑送给您。”公孙戍说:“好。”
  公孙戍就去见孟尝君,说:“您难道接受了楚王送的象牙床吗?”孟尝君说:“是的。”公孙戍说:“我希望您不要接受。”孟尝君说:“为什么?”公孙戍说:“五国都把相印交给您的原因,是听说您在齐国能扶助救济贫困之士,有救助危亡、使断绝得以继续的道义。五国的杰出人士(明君)都把国家大事委托给您,是因为确实喜欢您的义气,爱慕您的廉洁。现在您到楚国,就接受象牙床,那些您还没有去的国家,又将用什么来接待您呢?我希望您不要接受这份礼品。”孟尝君说:“好。”
  公孙戍匆匆地离去了。还没有走出府第,刚走到中门,孟尝君又把他叫回来,问他:“您教我不要接受象牙床,这很好。可您为什么这样趾高气扬呢?”公孙戍说:“我有三件大喜事,还有一把宝剑。”孟尝君说:“这是什么意思?”公孙戍说:“您门下百多人,没有人敢来劝您,唯独我敢来劝您,这是我的一喜;我劝您,而您又听从我的规劝,这是我的二喜;我劝您,还能改正您的错误,这是我的三喜。运送象牙床,楚都的登徒官不愿送,答应给我一把传家宝剑。”孟尝君说:“好。您接受了吗?”公孙戍说:“我不敢。”孟尝君说:“您赶快接受了这份礼品吧。”于是在门上张贴布告,说:“有能够宣扬我的美名,纠正我的错误,而且能在外私自接受宝物的人,赶快来给我提意见!”
臣司马光说:孟尝君可以算是能虚心接受意见的人了。如果那个人提的意见正确(好),即使怀有欺诈之心,他还是予以采纳(或“任用”),更何况那些以无私尽忠之言对待他的主上(的人)呢!《诗经》写道:“采集葑菜,采集菲菜,根好根坏不要管它。”孟尝君就有这种宽容纳谏的风度。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人,强学博记。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起处士,进詹事府司直。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表为侍御史。刑部、大理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韦皋始招来西南夷,德宗选郎 吏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席嘉之。擢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金紫,持节位。逾年还,使有旨,进谏议大夫。迁尚书右丞,知吏部选。求外迁,为华州刺史。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为义合。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召为左金吾大将军,以杨于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隧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
宪宗监国,进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半道,以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是时,贼方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贬吉州刺史。未几,徙义成节度使。渭,用武地,东有淄清,北魏博,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李师道,田委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薄居处饮食。
——《新唐书·列传第七十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州朗山人,强学博记。强:勉力。
B.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向:仰慕。
C.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居:居住。
D.性宽易,与之接者。接:交往。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一项是?
A.刑部、大理罪人。
B.因权势以请。
C.渭,用武地,东有淄清,北魏博。
D.皆自谓可见肺肝。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A.因权势以请。?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出财为偿所亡。?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C.以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为剑南两川……?以资政殿学士行。
D.乃得去,莫不流涕?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小题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袁滋“慈惠”的一组是?①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
②流民至者,给地居之。
③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
④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
⑤耆老遮道,不得去。
⑥滋畏不得全,久不进。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①③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滋学习勤勉,知识广博,读书悟性很高,以一个普通读书人的身份,未经科举进入仁途。他公正守法,以至大理寺,刑部官员执法不公而畏惧他。
B.西南少数民族归附朝廷,皇上派官员去安抚,官员们都畏葸不前,袁滋却毫不推辞。经过一年的艰苦工作,圆满实现了皇上的意图。
C.袁滋办理政务仁慈宽厚,不订立什么条款规章,安抚流民,法外施恩,深得百姓爱戴,以至离任时“耆老遮道。”
D.袁滋虽然执法如山,政事清明简要,为人又极宽厚,算得上封建社会的一个良吏。但他在受命平叛时却因兄长的缘故,畏敌不进,贻误朝廷大事。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C
小题:B
小题:B
小题:D


本题解析:
小题:(应是停留之意)
小题:(用兵,使用武力。A项“罪人”,古,给…………定罪;今,有罪的人。B项“权势”,古,有权有势的人;今,权柄和势力。D项“肺肝”,古,内心;今,肺和肝,表“内心”则用“肺腑”)
小题:(介词,替、给;介词,被。A项两个“因”,介词,通过,经由;C项两个“以”,介词,用(凭)……身份;D项两个“乃”,副词,才)
小题:(要注意“直接表现”的限制)
小题:(有两处错,一是“执法如山”,二是“畏敌不前”)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密,此为全面。
B.其如舜者就:趋向,靠近。
C.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之利善:擅长。
D.一善易也修:此为做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的字用法相同的是(?)(3分)
A.其责己也重周早夜
B.后世无及听其所止而休
C.其于人也,曰项王大惊曰
D.我乃不能是以圣人望于人
小题3:以下各组中,都能表明古代君子严格要求的一组是(?)(3分)
①其责己也重以周    ②其待己也廉
③去其不如舜者   ?④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⑤未少有得而止矣?   ⑥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小题4: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文段断句。(4分)
闻 古 之 人 有 周 公 者 其 为 人 也 多 才 与 艺 人 也 求 其 所 以 为 周 公 者 责?于 己 曰 彼 人 也 予 人 也 彼 能 是 而 我 乃 不 能 是 早 夜 以 思 去 其 不 如 周 公 者 就 其 如 周 公 者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②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1)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2)①译文: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对待别人既宽容又平易(要求少)。
②译文: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


本题解析:
小题1:善:好事。
小题1:D却,表转折关系的连词。A而,且,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地,表修饰关系的连词;B他,代词/语气助词,无义;C却/就,于是
小题1:②和⑤都是古之君子待己责人的态度,⑥是今之君子这样做的根源。
小题1:(1)本题考查断句。除利用一些虚词断句之外,还要注意对话内容,其文字较为简短。
(2)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采分点为:①其、以、句意各一分。②少、止、廉各一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胶州柳西川,法内史之主计仆也①。年四十余,生一子,溺爱甚至。纵任之,惟恐拂。既长,荡侈逾检,翁囊积为空。无何,子病,翁故蓄善骡,子曰:“骡肥可啖,杀啖我,我病可愈。”柳谋杀蹇劣②者。子闻之,大怒骂,疾益甚。柳惧,杀骡进,子乃喜。然尝一脔,便弃去。病卒不减,寻死,柳悼叹欲绝。
后三四年,村人以香社③登岱。至山半,见一人乘骡驶行来,怪似柳子。比至,果是。下骡遍揖,各道寒暄。村人共骇,亦不敢其死。但问:“在此何作?”答云:“亦无甚事,东西奔驰而已。”便问逆旅主人姓名,众具告之。柳子拱手曰:“适有小故,不暇叙,明日当相谒。”上骡遂去。众既归寓,亦谓其未必即来。厌旦,子果至,系骡厩柱,进笑言。众曰:“尊大人日切思慕,何不一归省侍?”子讶问:“言者何人?”众以柳对。子神色俱变,久之曰:“彼既见思,请归传语:我于四月七日,在此相候。”言讫,别去。
众归,以情致翁。翁大哭,如期而往,自以其故告主人。主人止之,曰:“见公子,情神冷落,似未必有嘉意。以我卜之,殆不可见。”柳啼泣不信。主人曰:“我非阻君,神鬼无常,恐遭不善。如必欲见,请伏椟中,察其词色,可见则出。”柳如言。既而子来,问曰:“柳某来否?”主人曰:“无。”子盛气骂曰:“老畜产那便不来!”主人惊曰:“何骂父?”答曰:“彼是我何父!初与义为客侣⑤,不意包藏祸心,隐我血资,悍不还。今愿得而甘心,何父之有!”言已出门,曰:“便宜他!”柳在椟中,历历闻之,汗流接踵,不敢出气。主人呼之出,狼狈而归。
异史氏曰:“暴得多金,何如其乐?所难堪者偿耳。荡费殆尽,尚不忘于夜台⑥,怨毒之于人甚矣!”
(《聊斋志异·柳氏子》)
[注]①法内史:法若真,胶州人,曾任内翰林国史院中书舍人,故称之为 “内史”。主计仆:掌管财务出入的管家。②蹇(jiǎ n 简)劣:驾劣、劣等。③香社:结伙朝山进香、祭神叫 “香社”。④厌旦:明晨。⑤客侣:合伙在外经商。⑥夜台,墓穴,冥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便问逆旅主人姓名旅舍,客舍
B.村人共骇,亦不敢其死询问,追问
C.见公子,情神冷落先前,从前
D.进笑言     催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旦日俟所欣,俯仰之间
B.杀骡进险远,则游者众
C.一人乘骡驶行来扣弦歌之
D.柳如言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氏子死去几年后,村里人却在泰山见到了他。他骑着一头骡子,对村里人颇为客气,谦恭有礼,谈笑寒暄,但一谈起他父亲就变了脸色。
B.柳西川四十余岁,生了个儿子, 溺爱异常。言无不从,儿子生病,要把家中那头肥骡杀来吃。柳西川想换一头瘸腿的,儿子便寻死觅活。
C.柳西川跑到泰山想见儿子,客店主人认为神鬼无常,劝他先藏起来。柳氏子满怀仇恨陈说的一番话语,令藏在柜子里的柳西川冷汗淋漓。
D.作者认为,一下子得到很多很多钱财当然快乐无比,可偿还起来就不那么好受了;而将家产几乎破费净尽,到了阴间还念念不忘,这怨恨也太厉害了。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既长,荡侈逾检,翁囊积为空。(4分)
(2)适有小故,不暇叙,明日当相谒。(4分)
(3)暴得多金,何如其乐?所难堪者偿耳。(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儿子长大后,浪荡奢侈不守规矩,柳西川一生的积蓄被挥霍殆净。
(2)我恰好还有件小事,来不及叙谈了,明天去拜访你们。
(3)(像柳西川这样)突然得到巨额财富,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他还钱的时候多难堪。


本题解析:
小题1:趋:疾走,奔向
小题2:C.而: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A.之:代词,他/音节助词,可不译。B.以: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连词,表并列关系。D.其: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代词,可译为“自己”。
小题3:柳氏子是“大怒骂”;“寻死”意为“不久死去”。
小题4:⑴4分。“荡侈”:浪荡奢侈,1分;“逾检”:不守规矩,1分;“囊积”:一生的积蓄,1分;大意1分。⑵4分。“适”:恰好,1分;“谒”:拜访,1分;“相”:指代性副词,你们;大意1分。⑶4分。“暴”,突然,1分;“何如”为 “为什么,有什么”的意思1分;省略句,补充“像柳西川这样”类似的意思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胶州的柳西川,是法内史的管家,(年纪已经)四十多岁了,(才)生了一个儿子。柳西川溺爱儿子到了极点,什么事都由着儿子的性子,唯恐违背了儿子的意思。儿子长大后,浪荡奢侈不守规矩,柳西川一生的积蓄被挥霍殆尽。后来,儿子生了病,柳西川本来养着一个好骡子,儿子说:“肥骡子肉好吃,把骡子杀了给我吃,病就好了!”柳西川便想杀匹跛骡子,儿子听说后,愤怒地咒骂起来,病势也更加沉重,柳西川很害怕,忙杀了好骡子给他吃,儿子才高兴起来。但只吃一片骡肉,便扔在一边不吃。病情终于没有好转,不久就死了。柳西川心情悲痛得直想死去。
过了三四年,柳西川村里的人结香社去泰山祭拜。走到半山腰,见一个人骑着匹骡子迎面奔跑过来,奇怪的是那人模样非常像柳西川死去的儿子。等他来到眼前一看,果然是。那人下骡来给每个人作揖行礼,相互问候了下。村人都很惊骇,也不敢提他已经死了的事,只是问他:“在这里干什么?”柳子回答说:“也没什么事,四处跑跑罢了。”便打听众人所住旅店主人的姓名,众人告诉了他。柳子拱拱手说:“我正好还有件小事,来不及叙谈了,明天去拜访你们。”说完,骑上骡子走了。
村人回到旅店,以为柳子未必真来。第二天一早等着他,他果然来了。把骡子拴在走廊的柱子上,走进屋子说笑起来。众人说:“你父亲天天想念着你,你怎么不回去探望探望他呢?”柳子惊讶地问:“你们说的是谁呀?”众人回答说就是柳西川。柳子一听,神色大变,过了好久,才说:“他既然思念着我,请你们回去捎话(给他):我于四月七日,在这里等他!”说完,告辞走了。
村人回去后,把当时的情景讲给柳西川。柳大哭,按约定的时间赶到那家旅店(去见儿子),他把自己的事情告诉店主人。店主人劝阻他说:“那天我见你的公子神情很冷酷,像是没安好心。依我看来,还是不见为好!”柳西川哭泣着,不相信店主人的话。主人说:“我不是故意阻止你,鬼神的事情不能以常理来度量,我是怕你遭到伤害。如果你一定要见,请你预先藏在柜子里,等他来后,看看他的言语和神色,如可以见你再出来。”柳西川按他说的藏在了柜子里。一会儿,柳子果然来了,问店主人:“姓柳的来了吗?”主人回答说:“没有!”柳子气愤地骂道:“老畜牲干什么不来!”主人惊讶地说:“你怎么骂父亲?”柳子又骂道:“他是我什么父亲!当初我讲义气和他合作经商,没想到他包藏祸心,暗中吞了我的血本,蛮横无理赖帐不还!这次我一定杀了他才甘心,他哪里是我什么父亲!”说完,径直出门,边走还边骂:“便宜了他!”柳西川在柜子里听得清清楚楚,冷汗从头一直流到脚跟,大气也不敢出。直到店主人叫他,他才钻出柜子,狼狈地逃回了老家。
异史氏说:“(像柳西川这样)突然得到巨额财富,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他还钱的时候多难堪。(柳子)把家业糟蹋浪费的一干二净之后,死了犹不忘报仇,人的怨毒之心也太可怕啦!”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