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京城闤闠之区①,窃盗极多,踪迹诡秘,未易根缉。赵尚书尹临安日,有贼每于人家作窃,必以粉书“我来也”三字于门壁,虽缉捕甚严,久而不获。“我来也”之名,传京邑。不曰捉贼,但云捉“我来也”。
一日,所属解一贼至,谓此即“我来也”。亟送狱鞫勘②,乃略不承服,且无赃物可证,未能竟此狱。其人在禁,忽密谓守卒曰:“我固常为贼,却不是‘我来也’,今亦自知无脱理,但乞好好相看。我有白金若干,藏于保叔塔上某层某处,可往取之。”卒思塔上乃人迹往来之冲,意其相侮。贼曰:“勿疑,但往,此方作少缘事,点塔灯一夕,盘旋经夜,便可得矣。”卒从其计得金,大喜。次早入狱,密以酒肉与贼。越数日,又谓卒曰:“我有器物一瓮,置侍郎桥某处水内,可复取之。”卒曰:“彼处人闹,何以取?”贼曰:“令汝家人以箩贮衣裳,桥下洗濯,潜掇瓮入箩,覆以衣,舁③归可也。”卒从其言,所得愈丰。次日,复劳以酒食。卒虽甚喜,而莫知贼意。
一夜至二更,贼低语谓卒曰:“我欲略出,四更尽即来,决不累汝。”卒曰:“不可!”贼曰:“我固不累汝,设或我不复来,汝失囚必至配罪,而我所遗,尽可为生。苟不见从,却恐悔吝有甚于此。”卒无奈,遂纵之去。卒坐以伺,正忧恼间,闻檐瓦声,已跃而下,卒喜,复桎梏之。甫旦,启狱户,闻某门张府有词云:“昨夜三更,被盗失物,其贼于府上写‘我来也’三字。”尹抚案曰:“几误断此狱,宜乎其不承认也。”止以不合犯夜,从杖而出诸境。狱卒回,妻曰:“半夜后闻叩门,恐是汝归,亟起开门,但见一人以二布囊掷户内而去,遂藏之。”卒取视则皆黄白器也乃悟张府所盗之物又以赂卒贼竟逃命虽以赵尹之明特而莫测其奸可谓黠矣卒乃以疾辞役享从容之乐终身没后子不能守悉荡焉始与人言。(选自宋代沈淑《谐史》)
【注】①闤闠之区:繁华市区?②鞫勘:审讯?③舁:抬
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赵尚书尹临安日/尹:做府尹
B.未能竟此狱/竟:终结
C.而我所遗,尽可为生/遗:遗失
D.恐是汝归,亟起开门/?亟:赶快
2.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卒虽甚喜,而莫知贼意②毕礼而归之
B.①所属解一贼至②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C.①彼处人闹,何以取?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①卒无奈,遂纵之去②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我来也”行贿行为的一项是(?)
A.我有白金若干,藏于宝叔塔上某层某处,可往取之。
B.我有器物一瓮,置侍郎桥某处水内,可复取之。
C.我欲略出,四更尽即来,决不累汝。
D.但见一人以二布囊掷户内而去。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我来也”两次行贿狱卒,是为自己下面的行动作铺垫。但狱卒不明其用心,被贼人利用了。
B.入狱之人就是“我来也”。他先以金引诱狱卒,然后外出作案,造成真“我来也”仍逍遥法外的假象。
C.狱卒是个胆小怕事之人,他之所以放犯人外出,是怕犯人的同党或犯人出狱之后报复自己。
D.临安府尹直到最后也没有弄清犯人就是“我来也”,足见“我来也”的心思缜密和机智有谋。
5.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卒?取?视?则?皆?黄?白?器?也?乃?悟?张?府?所?盗?之?物?又?以?赂?卒?贼?竟?逃?
命?虽?以?赵?尹?之?明?特?而?莫?测?其?奸?可?谓?黠?矣?卒?乃?以?疾?辞?役?享?从?容?之?
乐?终?身?没?后?子?不?能?守?悉?荡?焉?始?与?人?言。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卒思塔上乃人迹往来之冲,意其相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几误断此狱,宜乎其不承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竞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竞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注],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澍雨:及时降雨。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至孝:极为孝顺
B.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祷请:向神灵祈求
C.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访问:咨询,打听
D.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行旅:旅行,游览
3、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C.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D.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10题。(18分)
韩安国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①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中,武安侯田蚡为汉太尉,亲贵用事,安国以五百金物遗蚡。蚡言安国太后,天子亦素闻其贤,即召以为北地都尉,迁为大司农。闽越、东越相攻,安国及大行王恢将。未至越,越杀其王降,汉兵亦罢。建元六年,武安侯为丞相,安国为御史大夫。
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②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注释:①扞:通“捍”,抵御?②冲风:由下往上刮的强风。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后安国坐法抵罪 抵:抵偿
B.田甲曰:“然即溺之。” 溺:用小便浇灭
C.安国及大行王恢将 将:将领
D.群臣议者多附安国 附:赞同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吴兵于东界。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C.蚡言安国太后,天子亦素闻其贤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所为
D.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安国早年受过韩非学说的影响。他曾经受命和张羽一起成功地阻挡了吴楚军队,并显示出持重的性格特点,还由此成名。
B.狱吏田甲在韩安国因果入狱后侮辱他。韩安国被重新起用后,田甲吓得离职潜逃。是韩安国叫他回来就任原职,以后能友好地对待他。
C.韩安国曾经以五百金向亲贵田蚡行贿,再加上天子对他的印象也比较好,他终于得到重用,当上了为御史大夫的高职。
D.与匈奴“打”还是“和”?韩安国认为虽然当时匈奴的国土不是很广,国家的力量也不是很强,但是“打”毕竟有许多的弊端,选择“和”比较好。
8.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3分)
译文:?
(2)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3分)
译文:?
(3) 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3分)
译文:
5、阅读题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
呜呀!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颖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克:能
B、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业:继承……事业
C、敛不凭其棺 凭:凭借
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尤:怨恨
2、下列句子划线的“之”字与其他三项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B、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C、传之非其真邪
D、今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两段选文都以“呜呼”两个叹词开头,表明作者的感情变得更加强烈。
B、选文第一段写作者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的矛盾心情,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C、选文第二段主要表现作者痛悔、内疚之情,多用整句,情绪激荡,一气呵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D、第二段选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表明作者因为十二郎之死的打击,更因自己身体状况特差,所以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