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七)
A.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即以和为尚书令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C.与京兆杜乂俱有盛名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D.言其外无臧否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
2、阅读题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试题。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仇齐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害:妨害
B.其身体则可?体:实践
C.讴癸倡,行者止观?倡:倡导
D.王试度其功?度:衡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C.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故燕王欲结于君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 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译文:?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译文:?
5.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
答:?
3、阅读题 曹、马①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破之,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②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③,嘏曰:“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路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也!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注〕①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② 三征指的是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③ 傅嘏(gǔ),字兰石。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安之计,是以相赏相:表示动作偏指另一方,你们
B.师又谢朝士曰谢:道歉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引:率领
D.谁任其咎咎:失败
小题2: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选项是(?)(3分)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始以相赏?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④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⑤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军队中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只有司马昭受到了惩罚。
B.雍州刺史陈泰请求司马师与并州联军讨伐胡人,队伍还没有集合起来,胡人却已逃了回去。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胜利。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用兵之时一般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3分)
?
⑵ 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3分)
?
⑶ 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4分)
?
4、单选题 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5、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古今异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