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六)
【小题4】《古文观止》中收录了司马相如的《上书谏猎》。他的文赋代表作还有 , 。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椽,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2)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窃,偷偷地。
点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核。答本题时可假设这些重点实词的意义都是对的,一一代入原句,看是否符合具体的语境。可这样,采用排除的办法解答本题。
小题2:试题分析:①表现他少年时的高尚品德,②表现他对生活条件不计较,④表现百姓对他的铭记感恩。
点评:筛选文章信息,解答此题,一要读懂文意,结合 文意判断,二要用排除法,排除干扰项。具体地做法是,弄懂所给的各个句子的文意,从而进行排除。
小题3:试题分析: 原文说“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四顾壁立”是指他家贫如洗,没有多余的财产,也无“家人恭敬地迎接”意;对做过盗贼的人能宽容感化他们,但对李虎,“尽置诸法,民甚快之”,依法惩办,并不宽容。
点评:解题时仔细阅读原文并把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对。“四顾壁立”是指他家贫如洗,没有多余的财产;对李虎这样的为害百姓的土匪头子依法惩办,并不宽容;文中无“家人恭敬地迎接”意。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的翻译要处理好这样几个词语:既闻命,接到任命后;就道,出发;赈,赈济;家居,在家里住过。
点评:翻译句子时,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 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 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 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
附参考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 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 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布衣,徒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起家齐宁蛮主簿,累迁尚书殿中郎。永明年中,与魏氏和亲,岁通聘好,特简才学之士,以为行人。缜及从弟云、萧琛、琅邪颜幼明、河东裴昭明相继将命,皆著名邻国。于时竟陵王子良盛招宾客,缜亦预焉。建武中,迁领军长史。出为宜都太守,母忧去职,归居于南州。义军至,缜墨绖来迎。高祖与缜有西邸之旧,见之甚悦。及建康城平,以缜为晋安太守,在郡清约,资公禄而已。视事四年,征为尚书左丞。缜去还,虽亲戚无所遗,唯饷前尚书令王亮。缜仕齐时,与亮同台为郎,旧相友,至是亮被摒弃在家。缜自迎王师,志在权轴,既而所怀未满,亦常怏怏,故私相亲结,以矫时云。后竟坐亮徙广州,语在亮传。
初,缜在齐世,尝恃竟陵王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贫贱?”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深怪之。缜退论其理,著《神灭论》。
(节选自《梁书·范缜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缜少孤贫,事母孝谨 孤:年少丧父。
B.特简才学之士简:选拔。
C.缜及从弟云、萧琛从:跟随。
D.后竟坐亮徙广州坐:因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始往从之填然鼓之
B.恒芒矰布衣,徒行于路当其欣于所遇
C.不为士友所安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D.与魏氏和亲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从:堂房亲属。从弟,即堂弟。
小题2:D项介词,和、同、跟。 A、代词,他;没有实在意义的衬词。B、介词,在;介词,对,对于。C、介词,表被动;介词,为了,因为。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家贫,事亲孝,服膺宋儒之学。嘉庆七年进士,以知县发山东,假归养母。母丧,服阕,补邹平。到官四阅月,不得行其志,引疾去。以官累,不得归。十九年,大吏闻其干略,起复补原官。
在邹平五年,治尚教化。民妇陈诉其子忤逆,文耕引咎自责,其子叩头流血,母感动请释,卒改行。听讼无株累,久之,讼者日稀。善捕盗,养捕役,使足自赡,无豢贼,数亲巡,穷诘窝顿①。尝曰:“治盗必真心卫民,身虽不能及者,精神及之,声名及之。”终任,盗风屏息。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民呼李教官,又呼为李青天。调冠县,迁胶州,浚云、墨二河。道光二年,擢济宁直隶州,未之任。巡抚琦善特荐之,宣宗夙知其名,即擢泰安知府。
调沂州,立属吏程课,谓:“官不勤则事废,民受其害。教化本于身,能对百姓,后然可以教百姓。”属吏皆化之。沂郡产檞树,劝民兴蚕,建义仓备荒,捕盗如为令时。寻擢兖沂曹道。司河事,修防必躬亲。属厅请浚淤沙,需银五万,往视之,曰:“无庸!春涨,即刷去矣。”果如其言。
五年,迁浙江盐运使,未几,调山东。时盐业疲累,充商者多无籍游民。文耕知其弊,请分别征缓,以纾商力。责富商领运,不得因引滞贱价私卖,课渐裕。七年,擢湖北按察使,复调山东。严治胥役,诈赃犯辄置重典。断狱宽平,责属吏清滞狱,数月,积牍一空。谓:“山东民气粗而性直,易犯法,亦易为善,故教化不可不先。”
居三岁,调贵州。州县瘠苦希更调不事事适权布政使请以殿最②为调剂俾久任专责成。凿桐梓葫芦口,以息水患。黔产绸,无绵布,设局教之纺织。贫民艰生计,重利而薄伦常,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十三年,休致归。
文耕平生以崇正学、挽浇风为己任,在山东久,民感之尤深,殁祀名宦。
(《清史稿·李文耕传》?
注:①窝顿:盗匪多的地方。②殿最:古代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绩,“殿”指政绩差,“最”指政绩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任,盗风屏息终:终于
B.浚云、墨二河浚:疏通
C.服膺宋儒之学膺:胸
D.课渐裕课:赋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民受其害尔其无忘告乃翁
B.以官累,不得归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勉以为己之学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D.重利而薄伦常吾尝终日而思矣
四、(27分)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贫民艰生计,重利而薄伦常,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4分)
道光二年,擢济宁直隶州,未之任(4)
小题4: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5处)(5分)
州县瘠苦希更调不事事适权布政使请以殿最②为调剂俾久任专责成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1)贫苦百姓生计艰难,看重利益却轻视伦理纲常,他就写文章规劝开导,文章的名字叫《家喻户晓篇》。(划线词翻译正确各1分,大意2分)
(2)道光二年,李文耕又升任(1分)济宁直隶州,还没有到任(“之”字翻译正确1分,大意2分)
小题4:州县瘠苦/希更调/不事事/适权布政使请/以殿最②为调剂/俾久任专责成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考生辨析文言实词意义到能力。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应联系上下文确定其意义。A项 终:结束。此题易错为C项,膺,胸。李白《蜀道难》:以手抚膺坐长叹。
小题2:本题考查考生辨析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能力。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代词;表祈使语气,一定。B.连词,因为;连词,表并列。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小题3:文言翻译题通常涉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等文言现象,重点是把握好关键词及特殊句式。本题关键词:薄,轻视,名作动。劝,规劝开导。擢,提拔,升任。之,往、到。
小题4:文言断句题归属为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因为此类试题必须在理解断句文段尤其是关键词并能大致翻译的基础上才能作答。本题大意是:州县官吏由于地方瘠苦,都希望调换任职,不积极做事。恰好李文耕暂且代理步政使,请求朝廷用官员考绩作为调剂官员的标准,使他们能长时间地专心于自己的职责。
【参考译文】
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家庭贫困,对父母有孝心,衷心信奉程朱理学。嘉庆七年考中进士,凭借知县的身份被派遣到山东,请假回家奉养母亲。母亲去世后,守孝期满,补任邹平知县。到官任过了四个月,由于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推病离任。因为辞官牵累,没有旅费回家。嘉庆十九年,巡抚大吏听说他的才干和谋略,起用他重新补任邹平知县。
在邹平五年,治理注重教育感化。有个妇女控告她儿子忤逆不孝,李文耕把错误归到自己身上,责备自己,妇女的儿子叩头到流血,他母亲深受感动,请求释放她儿子,最终撤销了案子。李文耕审案不搞株连,时间长了,打官司的人日渐减少。李文耕善于搜捕盗贼,他供养逮治盗贼的差役,让他们生活富足,不受盗贼的引诱利用,多次亲自巡查,到贼多的地方去查问追究。他曾经说:“治理盗贼一定要真心保护百姓,自己即使不能亲自做到,精神方面要达到,声望影响要达到。”结束任职时,邹平的盗贼敛迹消失。李文耕教儒生们读书,亲自给他们指导讲授,用“为自己读书”劝导他们,百姓都尊称他为“李教官”,又称他为“李青天”。调任冠县知县,不久升迁到胶州,疏浚了云河和墨河。道光二年,李文耕又升任济宁直隶州,还没有到任,巡抚琦善特向朝廷推荐他,宣宗早就听说李文耕的名声,就提拔他出任泰安知府。
调任沂州,李文耕订立下属官吏的学业课程,说:“官员不勤奋,政事就会荒废,百姓受伤害。政教风化应该从自身做起,能认真对待百姓,然后才可以教化百姓。”下属官吏都得到教化。沂郡产檞树,李文耕鼓励百姓养蚕,建造义仓防备荒年,搜捕盗贼跟做县令时一样。不久,提拔做兖沂曹道,掌管治河的事情,修建堤防工程一定亲自践行。属官请求疏浚河中淤沙,需要五万两银子,李文耕亲自去查看河事,说:“不需要!春水涨的时候,就冲走淤泥了。”后来果然跟他说的一样。
道光五年,李文耕调升浙江盐运使,不久,调回山东。当时山东盐业不振,充任盐商的多半是无业游民。李文耕查知其中弊病,请准朝廷缓征盐税,来缓解盐商的压力。他责令富商总领盐运,不准因为借口积压而贱价私卖,盐税渐渐充裕。道光七年,他升任湖北按察使,不久又调回山东。他严肃整治官吏差役,对讹诈贪赃的人犯就用严厉的法典进行处置。李文耕断案宽容平和,他责令属官清理积压的案子,几个月后,积压的卷宗就清理得干干净净。他说:“山东的百姓脾气粗犷,性子刚直,容易犯法,也更容易向善,所以教育感化不可不先行。”
过了三年,李文耕调任贵州。州县官吏由于地方瘠苦,都希望调换任职,不积极做事。恰好李文耕暂且代理步政使,请求朝廷用官员考绩作为调剂官员的标准,使他们能长时间地专心于自己的职责。李文耕主持开凿桐梓葫芦口,来免除水患。贵州产丝绸,没有棉布,他开设专部教百姓纺织。贫苦百姓生计艰难,看重利益却轻视伦理纲常,他就写文章规劝开导,文章的名字叫《家喻户晓篇》。道光十三年,李文耕退休回到故乡。
李文耕一生把推崇正学和纠正不良社会风气当作自己的责任,他在山东做官时间最长,山东百姓感激他最深,他死后人们在名宦祠祭祀他。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