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二)
2017-08-06 07:54:1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土地 韩少功 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瓜莱,觉得它们每一样都有来历,每一样都有故事。什么时候下的种,什么时候发的芽,什么时候开的花……往事历历在目。 虫子差点吃掉了新芽,曾让你着急。一场大雨及时解除了旱情,曾让你欣喜。转眼间,几个瓜突然膨胀了好几圈,胖娃娃一般藏在绿叶深处,不知天高地厚地大乱家规,大哭大笑又大喊大叫,必定让你惊诧莫名。 有时候,瓜藤长袖飘飞,羽化登仙,一眨眼就缘着一根电线杆攀向高高蓝天,在太阳或月亮那里开花结果,让你搬来椅子再加上梯子,仍然望天兴叹。你看见一条弯弯的丝瓜挂在电线上,像电信局悬下来的一个野外的话筒:刚才是谁在这里通话而且是与谁通话?或者说这么多电话筒从瓜藤下来,从土地里抛撒出来,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口兹口兹口兹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 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场里买来的那些瓜菜,干净、整齐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们的钞票一样陌生。它们也是瓜菜,但它们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于是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荡荡。难怪都市里的不少孩子都不识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出来的,白菜似乎是超级市场里长出来的,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这真是让人遗憾。 什么是生命呢?什么是人呢?人不能吃钢铁和水泥,更不能吃钞票,而只能通过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品,只能通过土地上的种植与养殖,与大自然进行能量的交流和置换。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就是农业的意义,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只能以土地为母的原因。英文中culture指文化与文明,也指种植和养殖,显示出农业在往日文化与文明中的至尊身份和核心地位。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总有一天,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荡之处,人们终究会猛醒过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 那才是人类culmre又一次伟大的苏醒。 1、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不超过4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品描写那弯弯的丝瓜像“电话筒”一样,“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这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远离土地的忧虑。? B、“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作者享受自己劳动果实的一种幸福感。? C、所谓都市里的孩子“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主要表达了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一种焦虑。? D、“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这主要是说古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能够使他们比我们更直接、更真切地领悟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 E、作者从自己种菜的小题材入手,引申出文化思考的大主题,这充分显示了散文“以小见大”的文化特征。
参考答案:1、(1)生命的根基; (2)文化的源泉(或精神的家园)。(意对即可) 2、(1)与自然的生命交流越来越少; (2)劳动创造的精神愉悦越来越少。(意对即可) 3、(1)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 (2)拟人(或比拟或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意对即可) 4、B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闻现场 魏柏林 吴贵平因抢救落水小学生被村长知道了,村长报给了镇里,镇里请来了本市电视台的摄像记者,打算把这件事当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来抓。为了把这次报道搞得更有现场感,镇里打算再现一下当时救人的场面。也就是说,让当初落水的那个小学生再落一次水,让吴贵平再去抢救一次。? 一切准备就绪,可是,报道的主角却不肯出镜。那个小学生上次已经尝够了呛水的苦头,这次说什么也不下水了。他的家长也不同意,理由很简单:水火无情,虽然有些保护措施,万一失手怎么办啊!村镇两级领导一合计,为了保险起见,决定请一个会水的孩子来替代。替身小学生找好了,可是吴贵平却又扭扭捏捏不愿合作。村长给他做了老半天工作,从精神文明建设到集体和个人荣誉等等,大大小小的道理讲了个遍,最后吴贵平竟憋出一句:“要我下水可以,但必须给我套个救生圈。”? 村长说:“那怎么行,你当初救小孩的时候可没套,现在也不能套,人家要拍的就是那个真实劲儿,你懂不懂?”? “可是,可是……”吴贵平可是了老半天,还是没说出个所以然。? 一直在现场督阵的镇长似乎看出点什么,拍了拍吴贵平的肩膀说:“吴贵平同志,我知道你的意思,请放心,我们决不会亏待你这位救人英雄,你的事迹,我们不但要向全市人民做电视宣传,同时也打算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镇里已经决定给你颁发千元现金大奖!再说,你奋不顾身抢救落水儿童这是事实,今天这样安排,只是为了再现新闻现场,以便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希望你能积极配合,不要再有什么顾虑了!”吴贵平低头沉思了半天,总算点了点头:“好吧,那我就试试看,不过,万一我没弄好,你们可要帮忙啊!”? “你别得了便宜还卖乖好不好,准备下水吧!”村长见吴贵平答应了,兴奋得直挥手,高声喊道:“各就各位,预备——开始!”? 随着村长一声令下,记者扛起摄像机,将镜头对准了河边那处深潭。替身小学生尖叫着跳进水里,小手直拍水面,装出溺水挣扎的样子。吴贵平试探着向小学生走去,可河水刚刚齐脖子,他便脚底发飘,站立不稳,扑腾扑腾连呛了几口苦水,幸亏一直跟在他身边的老婆眼急手快,连忙递了根竹棍给他,总算把他扯上岸来。? 看到这般光景,镇长脸上挂不住了,朝村长大发雷霆:“什么勇救落水儿童的英雄?明明是一个旱鸭子,救什么救?!告诉你,以后再报这样的假新闻我要撤你的职!”村长一脸沮丧地说:“镇长您真是冤死我了,吴贵平抢救落水儿童是我亲眼所见,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事啊!”? “你别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刚才大家都看见了,他连自己都救不了,怎么能救别人?!”? “嗨!天知道这小子是怎以搞的,真是狗肉上不了正席!”村长向镇长交不了差,只好把一腔怨气撒向吴贵平,“你小子给我解释清楚,当初你是怎么把人给救起来的?”? “村长,不瞒你说,我真的不会玩水,只是,只是那一刻我以为那落水的是我儿子,才拼了命去救。”吴贵平挠了挠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那一千元的奖金我不要了,英雄我也不当了!”? 村长望了望镇长:“这条新闻还拍不拍?”? 镇长沉思片刻,点了点头说:“拍!不过,我建议把那个落水儿童换成吴贵平的儿子来拍。”? 村长面露难色地说:“那也不成,吴贵平的儿子早在一年前就淹死了,并且,好象也是在这个鬼地方!”? 现场一片沉默……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2期) 小题1:下面关于文章的解说,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情节看,镇里打算再现一下吴贵平当时教人的场面是为了把这次报道搞得更加真实、感人,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感召他人的作用。 B.从人物看,不会游泳的吴贵平,看到有小学生落水,还是义无返顾地去救人,这只是他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品格使然,没有功利目的。 C.从环境看,小说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村庄,没有受太多功利观念的影响,所以吴贵平才没有任何顾虑地救人。 D.从写法看,小说的语言描写很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镇长的官僚腔透露了他的狭隘与急功近利;吴贵平的欲言又止,显示了他内心的矛盾。
| E.从主题看,小说讽刺的意味大于赞颂的意味。当前,为了追求政绩,某些领导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为了吸引眼球,某些媒体再造新闻、夸大渲染,这都令人深思。 小题2: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的最大特点是“一波三折”,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小说出现的几次波折。(6分) 小题3:小说的结尾,作者写道“现场一片沉默……”,请你根据作品分析一下,镇长、记者们以及吴贵平的内心各有怎样的心理活动?(6分) 小题4:小说中的中吴贵平因以为落水者是自己溺水而死的儿子而去救人,他还能否被称为“英雄”?请联系文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1分;D,2分;E,3分,BC不得分。 小题1:①拍摄准备就绪,但被救小学生却不愿出镜,怕在被水呛,家长也不同意,怕有危险; ②找到了会水的孩子愿意替代拍摄,但吴贵平却要带一个救生圈; ③经镇长说服教育,吴贵平同意拍摄,但走到深潭时腿就发飘,原来不会游泳; ④镇长发怒,批评村长,村长批评吴贵平,但吴贵平说当时以为是儿子落水才救的,所以不要奖金、不当英雄了; ⑤镇长要求把落水孩子换成吴贵平的儿子,但村长说吴贵平的儿子一年前就淹死了。 小题1:①镇长:应该是尴尬加上羞愧。为自己有悖为官之德、为人之情的不合理要求尴尬羞愧; ②记者:羞愧与感动。为拍摄“再造的新闻现场”却伤害他人而羞愧,为吴贵平的爱子之情而感动。 ③吴贵平:伤心痛苦。为儿子的死伤心,伤心到误认别人为自己的孩子;因被迫为官员的面子而“再现”救人场景、被迫重念旧事而痛苦。 小题1:①可以称为英雄。不管吴贵平救人时出于什么目的救人,但毕竟有了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行为;当今社会,很多人自私冷漠、见死不救,相比之下吴贵平的行动已经让人很敬佩了,为亲人敢于舍弃生命也是英雄之举,也该被宣扬和提倡,以带动更多的人将真情、善良、道义化为行动。 ②不能称为英雄。英雄应该是为大义勇于牺牲的人,而小说中吴贵平的救人之举,毕竟出于一己亲情,不能算作义无返顾的道义之举。而且当今社会被我们称为英雄的人物,也多为牺牲个人利益、为他人、社会、国家奉献的人。所以吴贵平的救人令人感动,但不算英雄之举。
本题解析: 小题1:A,“为了把这次报道搞得更加有现场感” 不等于“真实、感人”,且“感召他人的作用”会有,但不是主要目的;B,吴贵平勇救落水儿童的原因主要还是出于亲情,出于父母对于孩子不惜生命代价的守护;C,说“小说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村庄”没有依据,且对吴贵平救人原因的分析也不当。 小题1:答出三处波折即可得满分,但每处应包含正常情况和意外情况两个信息点,且不能把不同的波折混答在一起。 小题1:分析符合小说的情节发展、符合人物的性格,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1:首先确立观点,可不可以称为英雄,结合文本,2分;理由分析,3分;联系实际,3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 山 间 小 路?龙应台 ① 海德堡古城临河,河对岸山坡上有条羊肠小径,蜿蜒数里,覆着野花或野莓,随季节变化。小路无人不知,因为历代哲学家——歌德、亚斯培斯、黑格尔、韦伯、海德格尔……都曾经在路上徘徊。从“哲学家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城的石墙红瓦和渐行渐渺的河景。 ② 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径。在那条小径上,朱熹、张捄、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③ 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院落,叫岳麓书院。 ④ 九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叶子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踽踽前行者的背影。也是九月,不到四十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什么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捄会面。他要和张捄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朱张两人来回渡湘江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⑤ 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纪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八百年前的中国。 ⑥ 可是这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地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弃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郁悒以终的命运。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受朱熹牵连而被杖枷流放的蔡元定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三十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于是“逆党”变成太师,于是“伪学”又成为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⑦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不识魏晋的青草一簇一簇点缀在瓦的行列间,赫曦台上有个六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蘸清水在地面练字。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如果吊上一盏风铃,檐间一定叮零清脆。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院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辉煌的时候,皇帝题匾赠书;覆灭的方式就多了:改朝换代的兵火可以将它付之一炬,居安思危的君主可以转念之间“毁天下书院”,或者,阴柔一点地,干脆将书院并入官学,纳入体制。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朗朗;时而断垣残壁,鬼影憧憧。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⑧ 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白泉轩,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 ⑨ 细读书院史,就会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近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可是,与“慎思明辨”抵制的力量或许更大。辨与不辨之间,文明时进时退。 ⑩ 我在书院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小题1:文章主要写岳麓书院,为什么却要从海德堡的“哲学家小径”写起?(4分) 小题2:作者认为岳麓书院的兴衰说明了什么?(6分) 小题3:文章第⑦段画线部分的内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6分) 小题4:文章为什么要以“山间小路”为标题?(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以海德堡的“哲学家小径”开篇,突出其幽静的特点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此类比长沙岳麓山的小路;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引出正题,为下文写岳麓书院作铺垫。 ③将“小路”与众多文化名人联系在一起,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 小题1:书院兴,说明社会尊重文明(2分);书院衰,是政治霸权压迫文明的结果(2分);不管霸权如何嚣张一时,但文明是压制不住的(2分)。 小题1: 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出书院的宁静清幽,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追思,为后文进一步议论抒情作铺垫。并用此时环境的宁静来反衬书院千年历史中曾经的“不平静”。 小题1:以“山间小路”为题用意深远。①从结构层面看,“山间小路”是全文的线索,与开头和结尾有关小路的叙写相呼应;②从内容层面看,本文是作者走在山间小路上引发的思考,“山间小路”也使人们联想起朱熹曲折命运和书院的兴衰历史;③从思想层面看,小路有象征意义,它贯穿古今,连接着过去的书院和现在的书院,小路上曾走过许多的思想家,小路见证了太多文明的兴衰,所以它象征文明发展的曲折过程。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七月流火,书香满城 中新社香港7月21日电?呼吸香江的书香,一定要在烈日炎炎的七月。每到七月,这座城市最大型的集体读书活动- 香港书展便会登场,大批书迷会为翰墨书香倾巢而出,其阵势绝不输于任何一场狂欢派对嘉年华。 香港的文人说,阅读是香港人的新欢。此言不虚,每逢书展开锣,香港人对“新欢”的爱慕程度就被表现得非同一般:香港人的阅读欲望,会在为期一周的书展“文化黄金时段”喷涌而出,平素分道扬镳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会在这一刻殊途同归。 这一刻,这座商业所向披靡的城市,将变成思想者的根据地,将变成读书人朝圣的“麦加”,七百万香港市民被消化在强大商业社会里的阅读欲望,会在这一刻被集体唤醒和点燃。 22日,一年一度的“文化黄金时段”就将按响秒表,但大幕开启之前的一场论战却已先声夺人:一批少女模特将推出写真集抢攻书展市场,触发网民激烈反对,~些读者表示将递交请愿信抵制模特“踩过界”,并会以静坐表示抗议,更有泾渭两派展开纸上论战,阵仗惊人。当作家遭遇靓模,当幽幽书香遭遇喷血写真,当文化理想遭遇商业运作,一场轰轰烈烈的书香保卫战似乎不可避免。 书籍作为深邃思想的载体,一直在努力拒绝商业的“滋扰”。但透过近年来的经验却可发现,在强大的商业机器面前,深邃的读本多数时候显得力不从心。这一点,在香港这座贴满商业标签的城市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在香港这座行色匆匆的城市,厚重的严肃图书并不是主人通勤路上的必备品。香港人长短车程中的眼球落点,刺激的电子游戏较沉静的文字读本更受青睐。在寸土寸金的商业闹区,读书人最乐于亲近的书店,自然难以与填补物欲的大卖场并驾齐驱,但在二楼逼仄的空间,仍有一缕书香逸出,清幽沁人。 香港书展的英文译名是Hong Kong Book Fair。这在香港导演林奕华看来,本身就带有做买卖的意味。阅读香港书展,是“从生意到文化”还是“从文化到生意”的路径选择,虽然令人莫衷一是,但亦可嗅出一丝况味。? 书展可算作香港的文化密码,但在这一连串的密码中捕捉这座城市的精气神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幸的是,踏入二十载的香港书展,就像一个正值妙龄的少女,整个世界就在她面前,蜕变为书香满园,成长为撬动香港人阅读习惯乃至阅谟革命的支点。 1.对原文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每年的七月,大批的书迷会倾巢而出,同时他们的阅读欲望也会被唤醒。? B.书展同时体现了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所以更加受到香港人的青睐。? C.厚重的严肃图书不是香港这座城市的主人的必备品。? D.虽然商业闹区寸土寸金,但仍有书籍的一席之地。? E.深邃的读本在强大的商业机器面前,多数时候显得力不从心。 2.为什么香港的文人会说:“阅读是香港人的新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看来,少女模特写真集是不是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书”?关于少女模特写真集的论战的实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书展可算作香港的文化密码”这句话?每年一次的书展能够改变一个城市的阅读习惯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B 2.因为香港是座具有浓郁商业气息的城市,以前人们和书籍的接触较少,而现在,香港书展为香港人创造了读书的机会,许多香港人的阅读欲望被激发出来,变得非常强烈,所以说:“阅读是香港人的新欢”。 3.(1)不是。因为作耆认为,书籍是深邃思想的载体,而少女模特出写真集只是一种商业运作。 (2)论战的实质是文化理想和商业运作的抗争。 4.(1)这句话的意思是书展会成为撬动香港人阅读习惯乃至阅读革命的支点,激发出香港潜在的文化氛围。 (2)一个城市的阅读习惯不可能通过每年一次的书展彻底改变。俗话说,“本性难移”。习惯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香港人在为期一周的书展期间有强烈的阅读欲望,可书展结束之后,其根深蒂固的商业价值观又会重现。(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消失的故乡 谢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们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日熟悉并引以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了。 ③我家后面的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青年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座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像中活着,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的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⑨我在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怀念是说不清的。 小题1:作者说故乡消失了“我昔时熟悉并引以为骄傲的东西”,文中具体指哪些“东西”?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5分) 小题2:第八段两处的“文化形态”的含义是什么?(4分) 小题3:文章开篇写“我”“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结尾又再写“我在熟悉的故乡迷了路”,你怎么理解这样写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消失了一片梅林和绽放的梅花,消失了水井、井台边上的龙眼树及树下的水牛,消失了河渠、稻田等乡村景色,消失了充满欧陆风情的建筑,消失了通往江边的小路、石阶以及汽笛声…… 小题2:前者是指家乡过去存在有异与内地的文化形态,即基督教文化融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的文化形态;(2分)后者是指家乡现代文化形态,即用水泥封糊地面、改装西式建筑,建起刻板的房屋的现代文化形式。(2分) 小题3:开篇写“我”“迷了路”是说明家乡变化大,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制造了悬念为下文写“消失的故乡”作铺垫;(2分) 结尾写“我”“迷了路”则主要指在变化后的故乡,我再也找不到早年的梦幻、至亲至爱的家乡以及家乡特有的风情,(2分)?这样既总结了上文,呼应了开头,同时也深化了主题。(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答对一点给1分,满分5分。 小题2:略 小题3:略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