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A.“外弟”即表弟。诗题点明了诗的内容是写与表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 B.“惊初见”是说他们乍一见面,似曾相识,不免惊讶,即问“贵姓”。 C.“沧海事”用典,借指世事变化很大,暗含离乱之恨。 D.“秋山”一词点明了时令,也借秋高气爽表现了诗人见到表弟的喜悦之情。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注意对偶)
小题1:(借秋之悲凉,表达了战乱中兄弟分离前途未卜的忧虑)
小题1:(“浓墨重彩、层层渲染”不当)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蝶恋花?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小题1:有人说“闲”字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你同意这种说法吗?(5分)
小题2:这首词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作简单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闲”是悠闲的意思。在心情不静、辗转难寐的人看来,那画屏上的景色似乎显得特别平静悠闲,这“闲”字正从反面透露了他的郁闷伤感。“闲”字有怨物无情的意思却含而不露。(5分)
小题2:比喻,词中用“春梦”、“秋云”作比喻,抒发了聚散离合不常之感;拟人,词人从红烛无法留人,为惜别而流泪,反映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情;化用,结尾两句化用杜牧《赠别》中“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渲染了人的凄凉,似乎还感染了红烛。(6分,答出前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上片最后两句,转写眼前实境。斜月已低至半窗,夜已经深了,由于追忆前尘,感叹聚散,却仍然不能入睡,而床前的画屏却烛光照映下悠闲平静的展示着吴山的青翠之色。这一句似闲实质,正是传达心境的妙笔。心情不静、辗转难寐的人看来,那画屏上的景色似乎显得特别平静悠闲,这“闲”字正从反面透露了他的郁闷伤感。
小题2:此词为离别感忆之作,但却更广泛地慨叹于过去欢情之易逝,此时孤怀之难遣,将来重会之无期,所以情调比其他一些伤别之作,更加低徊往复,沉郁悲凉。词境含蓄蕴藉,情意深长。全词充满无可排遣的惆怅和悲凉心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无法留人、为惜别而流泪,反映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境,结构新颖,词情感人,很能代表小山词的风格。
点评:第一个小题是炼字题,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